踏上曾经熟悉的香港,陈复之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

意料之中香港的变化,实际上难以想象,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星罗棋布的欧式建筑,其造型独特、风格各异,令人赞叹。

从九龙到中环到处都在大兴土木,幸好道路还是沿袭以往的名称,才让人不至于陷入建筑工地的迷宫。

陈复之年轻的时候,曾经与乡里的木工到香港太古船坞做工。

在香港那几年,陈复之逐渐接触和认识了西方的工业文明,从建筑、交通、商业模式到工程机械、技术操作、生产流水线等等,他从开始时的一无所知到后来的大开眼界,观念上发生了飞跃的变化。

回乡后,他竭力动员父亲放弃茧栈生意,集资筹办利隆机器缫丝厂,迅速改变了家族的经济状况,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陈复之自以为在香港生活过几年,不算老香港,也算半个香港人。

这次去香港,他只带了一个伙计,来到香港之后才发现,许多地方已经是难以辨认,他原来熟识的许多残旧的建筑物,大多被拆掉改建,保留下来的寥寥无几,有些路标式的房屋已经被拆除,陈复之只好频频叫伙计去问路。

香港的居民大多是广东人,通行的语言基本上是广州话。

那时候,广州与香港之间人员来往,无须办理任何过境手续。

单是在顺德,就有十多艘“长行渡”定期开往香港。

“长行渡”也就是客轮,内设客舱、棋牌房、唐餐楼等等,客人可以在船上休息,也可以打牌玩乐。

“长行渡”的船票分上等舱与普通客座,费用并不昂贵。

有不少商人经常携带大量钱银来往,也有商人随船托运货物贩卖。

由于两地之间的生活习惯接近,无论语言沟通或是钱银交易等方面都没有任何障碍。

据说,那时在香港经商的广府人不下十万。

旧地重游,陈复之万般感慨。

乡下有一句老话叫“鱼不过塘长不大”。

意思是说鱼苗要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才能长得又快又好。

陈复之想起年轻的时候,如果不是跟着同乡出来闯荡,他根本不认识机器,也不可能兴办机器缫丝厂。

当初,他因为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才决定让陈南到香港学医。

后来,陈南因为参与同盟会活动而成为清廷的钦犯,陈复之曾经后悔、苦闷甚至愤怒,随着时间的远去和时势的变化,他的心情才逐渐开朗。

陈复之心想,儿子选择的道路或许曲折,一时之间也难以确定对或错,只要平安无事,儿子即使远离家乡,他和家人都一样感到高兴与安慰。

陈复之在香港有许多朋友,对梁老板的背景略有所闻。

当初,陈南被清廷密探追捕而逃去南洋,陈复之并不知道,后来听说是梁老板暗中帮助陈南,并安排爱女接手管理丝绸贸易行。

陈复之为此而担心和忧虑,当得知陈南安全到达南洋时,不禁仰天长叹:“犬儿啊,你遇上贵人了,难得呀!”早几天,当陈复之收到从广州转来的陈南的电报,得知儿子返回香港,儿子说梁老板要约他到香港洽谈生意,陈复之早就想会一会“贵人”,当面感谢梁老板的大恩大德,于是及时回了电报,答应如期赴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