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名副其实的一本小书,可是经历不简单。还是五十年代中期,锡兰(其时尚未改为斯里兰卡)编百科全书,其中中国佛教部分委托中国佛教协会代为拟条目,并物色合适人撰写。条目中有一个是“佛教与中国文学”,物色撰写者,据说是能胜任者都不愿意担任,最后只得用与佛门有关的世俗之法,找不到和尚就抓秃子。负责抓的竟是周叔迦先生。周先生行古道,不下令传而亲自登门,大概推想我也必敬谢不敏,开言就用了绝招,是:“有一件事求你,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周先生是我一向敬重的师辈,已经明白表示没有商量余地,我只好尚不知何事就表明态度,是只要我能做,我一定遵命。然后是具体说明来意。我知道这不容易,但已没有退路,只得问内容和时间方面的要求。是内容无妨充畅,几万字也可以;交稿期限可以长到半年。于是略考虑内容和格局,就赶写。其时还是公私必须分明的时期,只能用业余时间。总有几个月吧,写完,数数页数,大致是五万字,估计他们是依《大英百科全书》第九版之例,求全,也就不避繁重,于是坦坦然交了稿。过了不久就知道,原来周先生并非编委,“无妨充畅”云云只是推测之辞。文稿退回,说希望压缩成三几千字。这自然更难。其时我很忙,又幸而此事周先生不再过问,我有回旋余地,就以暂时无暇修改为理由辞谢,文稿束之高阁,日久天长,连有这么回事也忘了。一晃混过大大小小好几次运动,到了八十年代初。其时我东食西宿,入城,与多年老友玄翁同室,安徽教育出版社周君找玄翁来约书稿,挂角一将,问我能不能写点逻辑或语言方面的。我说不能。推想是玄翁有撮合的好意,周君不只一次劝说,还说其他性质的也可以。我忽然想起还有这束之高阁的一包,于是告诉周君。他居然表示有兴趣。其后是找出,大致看看,交稿。这就成为1984年出版的那一本,薄薄的,不足一百页。

出版不久,有的明眼的读者就表示,写法是提纲式,主干可取,像是缺少枝叶,希望我加些枝叶,比如能够扩充到二十万字上下,对读者就会有较多用处。出版社也希望我能够这样做。我同意这样的看法,但照办则有困难。我老了,有生之年,我自认为应该写的,还有不少未动笔,是一。还有其二,是生性不愿意走熟路,因为虽然省力,却不能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所以我还是抱着歉仄之心谢绝了。这次有新印的机会,我重看一过,还是旧的想法,虽然知道秃秃的主干,最好能够生长些枝叶,可是我无力这样做。印书要卖,而未能依照商业化的新潮,适应主顾的要求,我还能说什么呢?不过是略陈成书经过,求得宽厚的读者能够体察下情而已。

张中行

1992年7月1日于京郊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