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简和我国的书籍式样

在抗战时寄存到美国,至今仍未归还的那一批居延木简,抛开简上所记

载的那些有关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贵重史料不说,仅就这些木简本

身来说,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已经有了不起的价值,因为木简乃是我国最古

的书写工具之一,是我们今天所读所用的书籍的老祖宗。

我们时常见到今人所画的关公读春秋图觉得好笑,因为这些画家们所画

的关公手中所拿的那本《春秋》,竟是我们今日常见的线装书模样。其实,

在三国时代,那时候大家所读的书,不论是《春秋》也好,《诗经》也好,

当时的书籍形式还未进化到我们今日所用的线装书这样,而是象我们今日的

手卷那样,是写在一幅长而狭的纸或是丝织品上,然后卷成一卷的。有时,

它也会象今日的佛经或是裱好的碑帖那样,折成一叠一叠的。关公当年在烛

光下所读的那本《春秋》,多数是这模样,因为三国时代的书籍还是这种样

子的。

不过,若是关公所看的是一本古本《春秋》,那就可能还是象居延木简

那样,是用一片片的木片贯穿起来的书籍了。因为我国书籍形式的进化程序

是这样的:先有写在木片竹片上的"简册",然后才有写在纸张和缣帛上的

"卷子"。等到纸张的生产普及而且价廉了,就配合着那时发明的雕板艺术,

出现了我们今日称为古书的宋板书那样的书籍形式。

所以在书籍形式进化过程上来说,木简正是我们的书籍老祖宗。

这种木简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使用,一直用到东汉(公元二世纪),才

渐渐的被那时新发明的纸张所淘汰。木简是用木片削成的,有一尺多长,宽

则不到一寸。有时也有用竹片削成的,就称竹简。字就写在这上面。那时所

用的"笔",较今日的毛笔较硬,"墨"则是漆一样的东西。所写的字体则

是介乎篆隶之间的,有时匆促之间,也会来几笔"急就章",在书法上说,

这就是我们今日行草的起源了。

木简因为狭长,能容纳的字数不多。一张便条,或是一笔账目,固然可

以用一枚简片写完,但是如果是一篇公文,一篇契约,或是要抄录一段著作,

那就要用好几片或是数十片木简才够应用了。这时这些木简就要在上下穿几

个洞,用牛皮索或是草绳贯穿起来,叠在一起,称为"简册"。"册"字是

象形的,象征许多木片穿在一起的情形,因此我们至今仍称一本书为一"册"。

所以木简实在是我们书籍形式的老祖宗。仅是这一点,它在我们文化发展史

上就有极大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