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思想
《芒果街上的小屋》主题思想之一:获得女性的自主权利
主人公——埃斯佩朗莎为了获得女性的自主权利而与家庭和社区疏远进而走上写作道路。拉美移民所处的低下的社会地位是主要外部原因。主人公——“小女孩”埃斯佩朗莎自身意识的觉醒则是其实现转变的内部原因。
在种族歧视的天空下飘零,主人公没有自己的根,即回不去自己的墨西哥家乡,又无力冲进美国白人的上空,让“小女孩”感到很无助和彷徨,所有这些都刺激着“小女孩”最终要选择不一样的道路,来改变这一现状。
《芒果街上的小屋》小说的“主人公”是居住在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上的“小女孩”——埃斯佩朗莎,她喃喃自语地展示出生活在芒果街上的移民们的生活。她通过自己的观察,看自己家庭的生活,看周围邻居的生活以及看芒果街上的一切人事,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只有不像妈妈那样生活,只有不像其他女孩子那样生活,通过自我拯救,通过自我谋生,通过写作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女主人公之所以能完成这一系列的变化,最终走上不一样的道路,源于家庭的压迫即父母的家庭、别人的家庭以及女孩们通过婚姻自己组建家庭的残酷的现实,成为主人公实现转变的生动的反面教材,为小女孩做出正确的决定打下了基础。
《芒果街上的小屋》一书可以反映当时拉美移民的社会地位。当白人女孩凯茜对刚刚搬进来的埃斯佩朗莎说“这个社区的人越来越杂”,并表示全家都要离开芒果街时,主人公突然被触动,一个小女孩在别人的国家里所能感受到的差异顿时刺激了他,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肤色让她的种族意识突然开始苏醒。埃斯佩朗莎终于明白,在所谓的白人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的观念,这就是他们对芒果街上的墨西哥人退避三舍的原因,即使他们付出多倍的努力,也很难摆脱自己有色人种的地位,也很难摆脱自己的贫穷进而和周围的白人平起平坐,融入进去。
埃斯佩朗莎感到被歧视,被排斥,自己就像社会大背景下一个无线的风筝,在种族歧视的天空下飘零,没有自己的根,即回不去自己的墨西哥家乡,又无力冲进美国白人的上空,让她感到无助和彷徨。
在女主人公的眼睛里,家庭分为两种,一种是生养的父母家,另一种是通过婚姻结成的家庭。而在这两种家庭中,除了社会的大背景,即拉美移民的低下的社会地位外,男人也是女人们得不到幸福的原因之一。妇女压迫的铁链从父亲的手里传到丈夫的手里。书中作者用了很多例子生动地展现了芒果街女孩们不同的命运,同时也用鲜活的实例为小主人公敲响了警钟:靠男人,靠美貌,靠婚姻依旧无法改变妇女的命运。阿莉西娅的父亲天生轻视自己的女儿,仅希望她成为一个家庭妇女。玛琳渴望通过自己的美貌去吸引男人,渴望纯洁的爱情,她“等一辆小汽车停下来,等着一颗星星坠落,等一个人改变她的生活”。
未婚女子希望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实际上是从一种痛苦跳进另一种漩涡。以自我交付为代价的是一种更大的自我牺牲。因美丽而被丈夫关在屋子里的拉菲娜,命运也同样悲惨。因为拉菲娜很漂亮,所以她的丈夫就把她关在屋子里,她生活在丈夫权力的牢笼里。喜欢写诗的密涅瓦,只比女主人公大一两岁,却被丈夫遗弃,带着两岁的孩子,整日以泪洗面,过着和母亲一样的生活。美艳的莎莉,她的父亲天天用权威震慑着她,甚至像打狗一样打她,她为了摆脱折磨,就嫁给了一个推销员。可是莎莉的丈夫接过父亲的鞭子,继续折磨她,不让她出门。甚至埃斯佩朗莎的母亲本身也是这样,虽然美丽,却因为没钱读书而嫁人,每天辛苦劳作伺候男人。
小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的家庭也是男权至上,她甚至在外面都不敢和哥哥说话。所有这些各种各样的家庭发生的血淋淋的事实,小主人公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到,写出来,体会到,进而思索,成为她能够觉醒的鲜活的反面教材。这些女子无论漂亮与否,命运同样凄惨——或被男人抛弃,或被毒打,或被禁锢。以为一个新的家庭会拯救命运的想法至此破裂。埃斯佩朗莎不再寄希望于穿漂亮衣服吸引男人,不再寄希望于婚姻改变命运,她从姐妹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真谛,她用自己天生敏锐的观察力渐渐洞察了事实的真相。
主人公自身的觉醒才能获得女性的自主权利
1、女性意识的觉醒。一开始主人公以为男孩和女孩本来就是生活在不一样的世界里,男孩有不一样的权力。女人只要穿上高跟鞋,变得漂亮就可以帮助她们改变命运。直到巴姆要强吻米歇尔,埃斯佩朗莎才意识到男人会利用自己地位上的优势轻易夺取女孩不想给予的东西,她开始内心挣扎,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她意识到女人即使漂亮也不过是男人的战利品,是男人随心所欲使用的工具。所以埃斯佩朗莎就通过自己与生俱来的观察力,来观察周围,观察世界,全身投入写作,她不再寄希望于性别,美貌会带来任何命运上的改变,开始反对将性,将家庭作为逃离现实生活的手段。
2、社会责任感的觉醒。如果小女孩埃斯佩朗莎仅仅是自己摆脱过去的生活,可能这部小说的意义还不会如此重大。关键是小女孩从最初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变成了对整个社区的责任,对整个拉美移民的责任感。一开始小女孩只想离开芒果街。但是后来她和周围的邻居逐渐接触,她感觉到对他们的爱和责任感。尤其是对芒果街的女孩们的责任感,这些不同女子虽然有不同的命运,但结局无一例外都很悲惨,所以主人公感觉到强烈的责任感来救助他们,帮助这些女孩摆脱一直固有的命运将是她一生的责任。就像主人公在书的结尾说:“他们不会知道,我离开是为了回来。为了那些留在我身后的人。为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这正体现了主人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作家,她确实做到了,让整个世界关注拉美移民的生活现状,关注芒果街上的一群移民,因为她的作品的畅销,引起了更多人的深思,引起了很多学者的讨论。
3、写作意识的觉醒也是小主人公最重要的觉醒之处。小主人公埃斯佩朗莎意识到写作会给她逃出芒果街的力量。在整个作品中埃斯佩朗莎作为作家的观察力不断成熟。在早期她叙述的故事中她是参与者,但渐渐地她可以完全的只写周围的人,她与周围的人已经开始不一样了。在书的结尾,埃斯佩朗莎已经知道自己通过写作,获得了与家人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力量,她与他们不一样了。虽然她还没找到自己的家园,但是她已经有自己独立的私密的精神世界了。
《芒果街上的小屋》主题思想之二:建构独特的民族身份
《小屋》是在后殖民困境中爆发的优秀的墨裔小说,这一背景天然地决定了民族身份建构的必然性。《小屋》就是以主人公埃斯佩朗莎为代表的整个民族的成长并寻求重建民族文化身份的旅程。主人公的命运与芒果街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而芒果街是整个民族的缩影,芒果街的命运就是整个民族的命运,其寻求自我身份的过程也就是寻求民族身份的过程。她出去是“为了那些没有出去的人”。尽管身处边缘,被殖民者视为“他者”,但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放弃对自我身份的追寻。这个追寻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对殖民者文化的抵制和颠覆以及对理想“家园”的追求。
希斯内罗丝以强调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来固守自身的墨西哥文化,关注墨西哥文化与白人文化的部分,强调民族文化与殖民文化的分离与区别,偏重于关注殖民主义制度带来的民族危机。后殖民作家大多游离于对民族文化与殖民文化的两难境地,希斯内罗丝在创作中强调民族差异,凸显“根”文化传统。最重要也最独特的是,这部小说是墨裔移民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声音写出自己作为“他者”的经历,从这个层面上说,这部小说也是对殖民文本的反写。
写作手法
多重叙事
一、儿童叙事视角与“儿童的乐园”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作者桑德拉·希斯内罗丝采用了与成人视角相对的儿童视角来讲述整个芒果街上的故事。儿童是人生的初长阶段,他们对世界的感悟是感性的、缺乏逻辑性的。由于儿童的思维和感觉的特点,使得儿童视角的文本在空间上呈现出情节的零散化和结构的散文化特征。这种零散化的文本表现形式恰恰是对传统小说以因果逻辑或时间顺序为线索的结构的突破。
《芒果街上的小屋》作品中的44个记忆的片段如44首长长短短的诗歌,呈现出动态的、交错的、撞击的文化活力。看似不相关联的小节,描述了居住在芒果街上的女性的生活经历,象征着她们生活的支离破碎。书中的任何一个片段均可独立成篇,犹如桑德拉·希斯内罗丝个人记忆影展中的一张张照片。例如,初识法兰西皇后的远房表亲猫皇后凯西;骑着三人凑钱买来的自行车,徜徉在芒果街上;给被丈夫锁在屋里的拉菲娜送木瓜汁;听着妈妈没有实现愿望的抱怨;在洗礼晚会上,因为没有新鞋子而不敢答应别人邀请的尴尬以及在等待萨莉时被一个男人强吻后的不知所措。桑德拉·西斯内罗丝以此来阐述为何又如何走出芒果街,实现重构自我的梦想。
“玫瑰花结”、“糖果圈儿”、“像面包圈的猫”、“雪糕似地厚嘴唇”、“玉米饼星星”、“像枕头样的云朵”、“兔子耳朵一样柔嫩的脚”、“蝴蝶夫人”、“眯眼睛的星星”,作者用这些形象而生动的意象构建起了记忆中芒果街上的童话王国。桑德拉·希斯内罗丝采用了特殊的叙事视角,以儿童所感所想作为叙述者来展现儿童眼中真实的世界。
孩子们清澈的眼睛能够看到经过岁月洗礼的成人眼中难以看到的“本真”世界。从埃斯佩朗莎和她的朋友们的话语中,总能折射出来自成人社会的矛盾、弊端和偏见。“到处都是棕色的人,我们是安全的。可是看看我们开进另一个肤色的街区时,我们的膝盖就抖呀抖,我们紧紧的摇上车窗, ”“她整天坐在窗前收听西班牙语广播节目,唱各种关于她的国家的思乡曲。别讲英语,别讲英语,然后泪如泉涌。”读者可以“听到”孩子们内心呼唤的声音,“看到”孩子们渴望自由地来往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孩子们不会因为不同的肤色而战战兢兢地躲在封闭的车里,孩子们渴望像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
当孩子们用清澈的目光与质朴的童心观察世界时,就会省略掉复杂、丑陋、仇恨、恶毒、心术、计谋、倾轧、尔虞我诈。于是,文中便出现许多生动的意象和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有着相似命运的女性人物,这些对小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的心灵都是一种抚慰。
二、女性叙事视角与“温情的女儿国”
芒果街上,有各色女性组成的群体:头发像“一朵朵小小的玫瑰花结”,气味像“待烤的面包”一样有着“暖暖的香味”的“妈妈”;法兰西皇后的远房表亲的“猫皇后凯茜”;永远“等一个人改变她生活”的玛琳;有很多孩子的罗莎·法加斯;“瞧见老鼠的”阿莉西娅;会“算命的女人”伊伦妮塔;“细高个的瘦骨美人”鹭鸶儿;因为太美丽而被丈夫终日锁在房间里的拉菲娜;“描着埃及眼圈”的萨莉;拒绝说英语的玛玛西塔等等,俨然如一个充满着墨西哥异域风情的小小的“女儿国”。
在芒果街上生活在“父权制”下的女性人物比比皆是。拉菲娜因为长得美丽被丈夫锁在房间里。拉菲娜希望自己能像拉潘索公主一样有长长的头发,能离开小屋去酒吧跳舞,向往着有一天晾衣绳能变成银绳让她逃离。拉菲娜只不过是从一个木制的牢笼跳进了另一个精美的铁笼,每周二的木瓜汁是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等待。“于是拉菲娜,年纪轻轻就因为倚在窗口太久太久而变老的她”身上永远有一条无法去除的父权的铁链。
在“小脚之家”一节中,埃斯佩朗莎和朋友们穿上高跟鞋后,个个都变成了“辛德莱拉”,不顾杂货店宾尼先生的警告,她们走上街头, 在男人们的注意下“像挑花式绳一样”地走。在穷小子们的赞美中,在洗衣坊前女人的嫉妒中,她们的自信心瞬间“膨胀”决定以后再也不穿别的鞋子了。埃斯佩朗莎提议要趾高气昂的走在街上,让男人们的眼睛无法从我们的身上离开。她们试图用自己的身体来吸引男性,用这样的方法获得短暂的“主导”地位,可是当一个醉酒的无赖要用一美元换取拉切尔的吻时,她们感觉危险逼近,开始畏惧了,“我们的高跟鞋带着我们一路跑过大街,转过街区,跑到了芒果街上,回来了,以防万一 ”。很显然她们觉得芒果街是最安全的,就像她们没穿高跟鞋时走在街上的那种安全感一样。
生活在“父权制度”下的女性们,为了从这种受压制的不平等的关系中寻求解放,于是她们开始挣扎和反抗,而她们的反抗之路也是深受墨西哥传统文化中两位女性——拉马林奇和瓜达卢佩圣母的影响。在《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希斯内罗丝碎片化了两个原型人物身上的特质,并重新组合、杂糅了这些特质,从而塑造出了一个突出了女性个体和异质性的女性群体和女性王国。无论是“妈妈”、罗莎·法加斯、玛琳、拉菲娜还是鹭鸶儿都是这两个原型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延伸和再生。
小主人公埃斯佩朗莎在与这些性情各异、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女性的接触中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价值取向,同时做出选择。她既没有像妈妈、祖母、罗莎·法加斯、鹭鸶儿和密捏瓦一样虽然心有抱怨却依然逆来顺受的、忍辱负重的遵循着传统的父权社会推崇的“瓜达卢佩圣母式”的美德,也没有像玛琳、拉菲娜和萨莉一样用身体作为反抗的武器,这也是她们唯一的武器,继而重蹈拉马林奇的覆辙,在强大的男权统治之下, 她们的反抗是那么微不足道。
埃斯佩朗莎拒绝单一的成为瓜达卢佩圣母或者是拉马林奇,在读给瓜达卢佩婶婶的诗中埋藏着隐约可见的寻求独立自由的种子:“我想成为海里的浪,风中的云,但我还只是小小的我。有一天我要跳出自己的身躯,我要摇晃天空,像一百把小提琴”。婶婶对她说:“记住你要写下去,埃斯佩朗莎,你一定要写下去,那会让你自由。”和瓜达卢佩圣母有着同样名字的婶婶似乎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着小主人公不要走上与她同样的道路,她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往独立自由王国的路,只可惜她已经生命垂危。婶婶的话给埃斯佩朗莎指明了方向,于是在“芒果有时说再见”中,小主人公把一袋袋的书和纸打进包里,暗暗的下定决心等到自己足够强大的时候,一定会离开芒果街。只有这样埃斯佩朗莎才会拥有自己想要的房子,不是她爸爸的,也不是任何一个男人的,而是完完全全属于她自己的。
埃斯佩朗莎探寻着一条可行的路,她依靠知识来改变命运。小埃斯佩朗莎不是只为了个人的发展而走出芒果街,她自己心里很清楚,离开是为了日后的归来。埃斯佩朗莎在黑——白、好——坏的墨西哥传统文化二元对立原则和思维的夹缝中,走出了一条能够容纳她的真实的女性自我价值和自我意识的成长之路,在实现自我重塑的同时还不忘激励千千万万墨西哥裔的女性要勇敢的走出去,让白人主流社会倾听她们的声音,为改变整个族群的生存状态而击鼓呐喊。
三、文化叙事视角与文化的“大杂院”
对于“自我身份”的思考是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关注的焦点之一。强加的自由限制是墨西哥裔妇女的生活现实。由于墨西哥裔女性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她们的文体风格上反映出了一种杂交性和随意性,即常常采用英语和西班牙语两种语言间的“代码转换”来表现一种跨文化身份。
《芒果街上的小屋》的一个动人之处就在于在那看似稚嫩的文字中,在狭小的个人经历空间中,蕴藏着“交织”在一起的多种文化。小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的“名字”在英语和西班牙语中完全不同的意思就是很好的例证:“在英语里,我名字的意思是希望。在西班牙语里,它意味着太多的字母在学校里,他们说我的名字很滑稽,音节好像是铁皮做的,会碰痛嘴巴里的上颚。可是在西班牙语里,我的名字是更柔和的东西做的,像银子。”“希望和等待”,“铁皮和银子”,这样的对比使两种文化生动地显现在了埃斯佩朗莎的名字上,文化的差异带给她的是一种身份意识的缺失感。她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名字。
在主流文化的排挤中,埃斯佩朗莎一度想改名字去迎合主流文化的需要,她希望她的名字是卡桑德拉,或者阿乐克西丝——只要不是埃斯佩朗莎,什么名字都可以——体现了墨西哥裔美国人徘徊在主流文化和本族文化之间,不知道何去何从的具体表现。
诗化小说
《芒果街上的小屋》的诗化特点为三个:透视性、音乐性和抒情性。这三个诗化特点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作者希斯内罗丝内心的诗化世界,引导读者领略其诗化语言的魅力所在。诗化小说体现了小说这一体裁的多样性,不但具有小说的一般特征,还具有诗歌的艺术美。“所谓诗化小说,并非用诗的格律,诗的外在形式(如分行排列)来写作,而是用诗的透视,诗的技巧,诗的语言来写小说。”这种诗化的内在方式将诗的美融入小说中,《芒果街上的小屋》的作者希斯内罗丝本人此前一直以写诗见长。
作者希斯内罗丝身上独特的敏悦性及语言的流畅性浸入自己所创作的小说之中。此外作者还将自己血液里的墨西哥传统文化点缀于文本的字里行间,这一切使得作品更具诗化的墨西哥式的异域风情。
透视性
“诗化的小说透视法是非个人性的。作者希斯内罗丝大多在作品中关注人类的命运,而非某个人的命运。”《芒果街上的小屋》所写虽然不只是埃斯佩朗莎一家,而是透过这一个墨西哥裔美国移民家庭反映全美移民家庭的生活状况。出生在美国的小埃斯佩朗莎一家因为生活贫困不得不移居到少数族裔聚居的芒果街一带。幻想中这位喃喃自语的小女孩有自己的一座大房子,一座“会有一个地下室和至少三个卫生间”的房子。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一位嬷嬷经过她们的房子询问小女孩真实的家时,满心幻想体面大房子的小埃斯佩朗莎失望的语气更是体现出了美国少数族裔生活现状中的无奈之感。“我不得不朝她指的地方看去——三层楼上,那里墙皮斑驳,窗上横着几根木条,是爸爸钉上去的,那样我们就不会掉出来。你住在哪里?她说话的样子让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
正如“诗是高度浓缩的艺术,是以小见大的艺术。”希斯内罗丝将自己童年对住房的感受写进作品里,虽无诗的外在形式,却将诗的精髓贯穿其中。几根横条得以见证生活的窘迫,作者并未以成年人的眼光审视住房状况,却以孩童的敏感畏怯写出内心感受。连孩子都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人意,又可知大人们对自己的处境有多么了解。而这一切都与当时美国的移民背景息息相关。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在寻求的房子实际上是对自我的身份寻求。在少数族裔文学中身份寻求的主题常出现在作品中。希斯内罗丝立足于自己墨西哥裔少数民族的成长经历,透视了整个少数族裔文学中身份寻求的主题。整个寻找过程中也反映出美国少数族裔长期以来在面对白人文化时对自我身份的寻找与认定,面对并不如意的生存现状是选择接受还是逃离。埃斯佩朗莎的命运不只是个人性的,而是透视整个社会下西方人复杂的社会阶层。《芒果街上的小屋》是透视世界的一双眼睛,借助这双探寻的眼睛读者可以品尝生活的辛酸与无奈,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通过多层次的描写展现不同的生活阶层。作者把自己幼时渴望的东西一一转化为小埃斯佩朗莎的内心需要,透过儿童的眼睛来审视世界,展现了诗化语言的透视美感。
音乐性
诗化小说的音乐性独具特色地将音乐与小说融为一体。与诗相似的是诗化小说同样具有节奏性与平平仄仄的韵体。小说中不是刻版地硬套诗歌的文体形式,而是恰当地将韵律与节奏融合。此时小说的读者不再是单一地阅读文本,同时也成为一名听众聆听诗化小说那美丽的旋律。
小说埃斯佩朗莎在黑人开的街角小店里见到一只音乐盒。当老人应许打开它的那一刹那,盒子随即发出优美的旋律。这只音乐盒开启的是一连串不可预知的奇遇,为两个天真浪漫小女孩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些许浪漫的旋律。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那只是一个旧木盒,里面有一张大的黄铜录音片,上面有些小洞洞。接着他启动了它,忽然间响起来千百样的声音。好像被他这一弄,有一百万只飞蛾从蒙灰的家具上,从天鹅颈状的阴影中,从我们的骨头里翻飞出来。又好像是一骨碌儿水滴。或是木琴,轻轻地一拨弦,发出如同手指滑过金属梳齿的声音。”
音乐盒发出的声音像木琴般具有极强的节奏性。“发出如同手指滑过金属梳齿的声音”一句将读者从眼前的文字带入声音的世界,仿佛耳边有人拿着一把金属齿梳,手指尖自前至后拨动着,音符便跳跃而出。木琴似的音乐盒声,沉静且自然,载着心灵驶回音乐深处,寻找精神的净土。诗化小说中联系音乐性的特点将有助于读者增强对小说的理解力与感悟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的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白纸黑字的书籍在音乐性的烘托下顿时有了音调和旋律,读过之后似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抒情性
诗人常常直抒胸臆以表露情感,诗化小说也同样毫不吝啬自己的感情。“人物最细微的内心感受……一点一滴都能在抒情独白中淋漓尽致地传送出来。”《芒果街上的小屋》将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对童年拥有安定住房的渴望,面对挫折的感伤,成长过程的烦恼及自身女性身份的感悟淋漓酣畅地描绘出来。
埃斯佩朗莎家房子旁边的四棵细瘦的树成为了作家表达面对困难时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它们的力量是个秘密”一句正如女主人公一样,小小的身躯承载着太多的重量。
面对现实,埃斯佩朗莎在痛苦中幻想一座可以示人的大房子,有一天可以住到父母的“应许之地”实现梦想。当所有的困难与苦难向她扑面而来时,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小女孩的同情及肯定。无论遇到多少挫折,小埃斯佩朗莎会像四棵细瘦的树一样用它们须发样的脚趾攥紧泥土,用它们猛烈的牙齿噬咬天空。
《芒果街上的小屋》正因其抒情性而打动人心,也正因作者炽热而诚挚的梦想唤醒了人们久藏于心的拼搏之心。没有字里行间的感情外溢,就没有《芒果街上的小屋》的成功。诗化小说贵在抒情性,抒情是全篇的魂。抒情性体现了全篇小说的内涵,透过抒情性,《芒果街上的小屋》有了鲜活的生命。无论主题是身份寻求还是女性主义,抒发的真实情感才使得文章触及人们的心灵。
象征意义
埃斯佩朗莎,这个名字在英语中代表希望;在西班牙语中则意味着哀伤和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