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情况比黎江北预想的还要糟糕,省纪委关于对孔庆云实行"双规"的消息刚一公布,江北大学便炸开了锅。几乎同时,江北大学的网站开通,热盼了许久的学子们纷纷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等黎江北打开电脑时,网站的热议已达到火爆程度,帖子像雪花一样飘满网络,持不同观点的学子们在网上大打口水战,争来嚷去,口水几乎要将网站淹没。
几个论坛的情况更是火爆,校方虽然没在网上公开表明什么立场,但从同学们的态度看,多数同学显然是站在孔庆云这边的。不过,等黎江北登录到"可可西立"论坛,他就傻眼了,这个论坛上一大半声音是围绕一个话题:"西拉里"到底是不是"少帅"的女儿!
黎江北静心浏览了一会儿,就发现,话题还是由那个网名叫"路透社"的人引起的,"路透社"在该论坛最先发出一个帖子,很醒目:父亲"双规"女儿奔走,江大上演父女戏!
又是他!
黎江北闭上眼,感觉有个影子在脑海里晃来晃去,总也撵不掉。"路透社",他反复琢磨这个网名,越琢磨越觉跟某个人有关。是他吗,难道真的是他?
"小苏。"黎江北猛地叫了一声,叫完,才记起小苏不在,去了新校区。按搬迁方案,第一批搬往新校区的,是江大一至四年级本科生,研究生院暂且留在老校区,等二期工程完工后再搬。黎江北本可以不搬,谁知校方硬是在新校区也给他安排了办公室,意思很明确,校方不愿意他留在老校区,尽管校方说法很客气,让他在两边都有休息的地方。黎江北去孟荷家后,小苏便急着赶往新校区,他要提前将黎江北的办公室收拾好。这是助手分内的工作。
在电脑前闷坐了一会儿,黎江北起身,对这个"路透社",他已心中有数,尽管他还想不通,这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做这些对他一点好处也没有啊,而且从道义上讲,这人也不应该这样。然而世上的事就是这样,越是不可能,它却偏偏就越有可能!
他决定静观其变,看看江大掀起的这场轩然大波,到底能吹来什么?
第二天,盛安仍主持召开调研组第一次会议。会议在盛安仍下榻的金江宾馆举行,参加者只限于调研组11个人。黎江北因为晚上没休息好,感觉有些疲累,开会前5分钟,他吃了两片药。自从妻子出国后,黎江北就患上了失眠症,近来症状有所加重,半年前他开始偷偷服用这种药,借以提神。
盛安仍今天情绪很好,脸上破例有了笑容,大约是没有地方领导参加,会议开得相对轻松。盛安仍先是讲了一番这次下来的目的,其实这些不用讲,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不过盛安仍谈到一点,让与会者感到意外。他说:"从原则上讲,调研组应该接受地方党委的领导,在地方政协的支持下开展工作,但领导与支持,并不是要捆住我们的手脚,而是要我们更大胆地放手工作。这次调研不同于往常,这次是找问题,找不足,挑毛病,有针对性地拿出解决办法,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提供充足的第一手资料。希望委员们能把这次调研跟平日的工作结合起来,有侧重点地开展工作,力求事半功倍。"
这话虽然委婉,但却透露出一层意思,就是冯培明昨天在会上定的调子,对调研组只起参考作用,调研组应该坚持调研组的方向。
盛安仍讲完,请大家畅所欲言,酝酿一下工作到底该如何开展,特别想听听江北省三位委员的意见。师大刘教授第一个发言,他谈到一个问题,变革时期教师的道德情操还有敬业精神。这是刘教授最近研究的一个方向,结合师大教师队伍思想状况的变化,他无不痛心地说:"处于社会大转型大巨变中的高校,还能不能坚守住灵魂的最后一道防线?师道在滑落,校园在受污染,拜物教拜金主义等思潮的泛滥,已严重伤害到我们教育的根本,这股风气不抵制,高等院校就有可能成为现代文明的一个祭坛。"
"没那么严重吧?"一看刘教授如此激动,盛安仍笑着问。
"只怕比这更严重!"刘教授大约也是昨晚没睡,就这个话题准备了厚厚一沓资料,黎江北担心他讲个没完,刘教授有这个毛病,只要一逮着讲话的机会,就恨不得一个人把时间用完。还好,今天的刘教授没展开,只是点了几个要点,请求调研组能把高校教师队伍的师道精神作为一个课题,加强调研。
接下来是党校林教授,相比刘教授跟黎江北,林教授的政策水平要高,讲话原则性也强。他简单谈了三点,第一,调研要充分尊重江北高教事业的客观背景。江北地处改革前沿地带,经济发展相对活跃,高教事业的步伐也比其他省份要快,步子一快,就有踩不实的地方,不能把它笼统地归结到问题中去。第二,既然是为"两会"作准备,就要多看正面,多总结正面的东西,正面的东西总是能鼓励人。第三,要把个案跟普遍事实区分开来,不能以点代面,犯悲观主义的错误。说这话时,他的目光别有意味地扫了黎江北一眼,这一眼扫得黎江北脸上火辣辣的。
盛安仍客气地说:"谈得好,林委员谈的这三点,值得我们注意。"说完,目光投向黎江北,等待他发言。
黎江北原本打算要在会上谈一谈民办高教,听林教授刚才这么一说,他转了话题:"我同意林委员的观点,江北高教这些年走过的路,虽说艰难曲折,但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闸北高教新村,就是江北高教事业走向新时代的一个里程碑,我建议,调研组应该把闸北高教新村作为重点,深入下去,认真总结经验,让它对全国高教事业,都能起到一面镜子的作用。"
黎江北特意用了镜子这个词,他发现讲出这个词时,一直竖着耳朵听的林委员神色动了一下,双眼泛出一道绿光。
"好,这个建议好。"盛安仍马上肯定。
接下来是上面来的七位委员轮流发言,交换看法。趁这个工夫,黎江北就想,这次调研,林教授会起什么作用?会不会还跟以前一样,专跟自己唱对台戏?
他跟林教授的对台戏,从两人同时当选政协委员时就开始了,唱了五年,还在唱。有这么一个对手也好啊,至少,他能让你时时想到对方在做什么,打算做什么。这个世界,就是由不同的对手组成的,对手之戏,就是世界之戏,就是是非之戏,更是公理之戏!
这个时候他想到了孔庆云,一个值得他尊敬值得他爱戴的兄弟,一个敢为高教事业说真话动真格的人,一个愣是把江北大学二期工程投资从四个亿砍到一个亿的务实派人物。
会议最后作了分工,按调研组既定的工作目标,盛安仍将现有人员分成三个组,分别由江北省三位委员任副组长。出乎意料的是,盛安仍将林委员分在了第一组,具体负责闸北高教新村的调研。黎江北分在第二组,调研内容是民办高教的发展。刘教授的分工在常理之内,他担任第三组副组长,负责调研全省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状况与生活状况。
会后,盛安仍将黎江北留下来,想跟他单独谈谈。黎江北心揣不安,猜不透盛安仍葫芦里到底藏着什么药。
等走进盛安仍的房间,面对面坐下时,黎江北的心,就越发忐忑。
细想起来,他跟盛安仍认识,也有六年多光景。那时他还不是政协委员,只是江大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有天快下班时,舒伯杨打来电话,说夏老请他吃饭。夏闻天那时是江北省政协主席,能跟夏老一起吃饭,当然是件幸事,黎江北愉快地答应了。等到了香格里拉,才发现夏老不是请他,而是让他当陪客。那天夏老宴请的,就是盛安仍。
盛安仍当时在教育界,已经有了很高的威望,夏老特意介绍他跟盛安仍认识,黎江北深感荣幸。那天的饭吃得很愉快,盛安仍话不多,但讲得实在,特别是讲到政协委员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在民主建设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这位作风严谨的领导激动了,后来他语重心长地跟黎江北说:"不能只做一个学术上的尖子,还要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优秀的知识分子应该是既能在书房做学问,更能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做学问。教育要振兴,民族要强盛,知识分子责无旁贷。"
不久之后,黎江北当选省政协委员,跟盛安仍接触的机会慢慢多起来,有次政协会议上,盛安仍点名让他发言,话题就是江北高教现状。那时扩招刚刚开始,一向禁闭的高校大门似乎一夜间敞开,到处是办学的声音,到处是招生的声音,黎江北觉得不正常,在会上大胆发出了自己的疑问。他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扩招会不会打乱高校正常发展的步子?第二,中国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高教资源到底是稀缺还是剩余?第三,盲目扩招会不会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三个问题,后来成为江北省政协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可惜,扩招还是在中国大地上热了起来。
黎江北心情沉重,面对盛安仍,突然不知该不该把这些问题全反映出来。
盛安仍为他捧上一杯茶:"听说你前段时间去了基层,又有什么新发现?"
黎江北接过茶,跟盛安仍说了声谢,礼貌地回答道:"还是老问题,扩招。"
盛安仍怀疑地看着他:"不会吧,你黎委员会为一个老问题三番五次下基层?"
黎江北暗自一惊,盛安仍到底想说什么?他局促地动了动身子,捧起茶杯,想借以掩饰自己的慌乱,不料双手不争气,差点将杯子掉下来。盛安仍见状,不动声色地笑了笑,岔开话题道:"江北啊,今天特意将你留下,没别的事,一来想跟你叙叙旧,二来呢,也想听听你的工作。据他们反映,这一年多,你可没闲着。"
黎江北越发不安,盛安仍叙旧是假,想跟他套实话是真。如果盛安仍再次追问,该怎么办?
"如果你不方便说,我也就不问了。"盛安仍客气地笑了笑,起身,从柜子里拿出一样东西。黎江北一看,竟是一件小陶器!
他的脸猛地红了,结巴道:"这陶器……"
"这东西是有人送给我的,想请你看看,到底是不是在江北出土的?"
"这……"黎江北起身,尽管他对陶器懂得很少,但这件陶器,他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数年前,春江一带曾出土过这种陶器,因为年代久远,加之做工特别,在内地考古界引起一场旋风。后来经专家考证,这种陶器只有江北春江市有,距今大约有上千年历史,不仅是时间较早,关键是这种陶器的工艺十分考究,比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还要精细,这些陶器有的带着性崇拜,有的带着动物崇拜,对中国彩陶文化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只是这批彩陶数量极少,影响了考古学家对江北彩陶文化的进一步考证。
盛安仍手里怎么会有陶器呢,难道真是别人送的?黎江北很快否定了这一想法,看来盛安仍今天留他,目的就在陶器上。
"是不是觉得眼熟?"盛安仍小心翼翼将陶器放回去,装作漫不经心地问。
"是有点眼熟。"黎江北机械地答了一声,脑子里闪出一幕。那是在上次去春江市找张兴旺的途中,外号"万事通"的春江中医黄南起找到他,神神秘秘跟他说了一件事。黄南起声称,他知道那批彩陶的下落,还知道春江彩陶事件的幕后主使。黎江北觉得这事跟他太遥远,他一个教书的,管不了那么多,再说道听途说的事,还是少听为妙。谁知黄南起随后说出的一件事,就让他目瞪口呆了!
"他儿子在香港,专门捣腾文物,万氏兄妹就是靠着文物跟他搭上关系的。这些年,他们从春江捣腾出去的文物,数目骇人啊。"
"你这是瞎说吧,有这种事?"黎江北的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上,这个消息,可不是一般的马路消息啊。
"我瞎说?我黄南起这辈子,还没瞎说过一句话。黎委员,你不是不信,你是不敢信。"黄南起这个一辈子都在寻求真相的男人,对错综迷离的世事,似乎永远睁着一双清醒的眼睛。
"我是不敢信,这太可怕了。"黎江北惊魂未定地说,黄南起这番话,简直就是一个重磅炸弹,他感觉半天喘不过气来。
"还有比这更可怕的。"黄南起习惯性地点上他的大烟嘴,抽了一口道。
"还有?"黎江北的头发根都竖了起来。
"最初挖到彩陶的两名民工,不见了。"
"什么!"
"黎委员,这事……这事……唉,这么说吧,我黄南起这辈子,什么事都听过,什么事也见过,原以为早就见惯不惊了。这回,也轮到我天天睡不着觉了。"
黎江北从黄南起脸上,真的看到一层骇然,一层深掩着的恐惧。怪不得老头子非要见他,怪不得老头子一进门就神神秘秘。看来,这事并不是捕风捉影。
"依你的估计?"黎江北试探性地问,他不敢把事情往太坏处想,更不敢把事情往好处想。
"让他们灭了口。"黄南起重重磕了下大烟嘴,十分肯定地说。
黎江北的脸,刷就没了血色,脸上渗出一团一团的白,白,惨白,最后,白得没了一点血色。
从春江回来,这件事一直压在他心底,好几次,他都险些站出来,去找公安局,转念一想,这事怎么找?半个月前,正好有两名研究生去甘肃,他们选择的论文是甘肃会宁高考状元县基础教育模式研究。正好那两名失踪的民工也是甘肃的,在礼县,这点黄南起已经打听清楚。黎江北想来想去,还是将此事托付给两位研究生,要他们暗中打听一下,到底有没有这回事。谁知两位研究生还没回来,盛安仍竟拿出了这件彩陶。
"首长,我对彩陶一窍不通,让您见笑了。"黎江北稳住神,想借机把话题引开。
盛安仍看出了他的心思,朗声一笑道:"我也是外行,好了,不说这个,说说调研的事。"
黎江北感激地看了盛安仍一眼,尽管他知道,盛安仍一定是听说了什么,想从他嘴里知道更多更详细的内容。但有些话,他真是不敢乱讲,这事非同小可啊。比起孔庆云的事,还要大,大得多。他暗暗吸了一口冷气,期待着盛安仍能尽快结束这场谈话。
盛安仍像是故意刁难他,重新坐回到沙发上,拉开长谈的架势,话题一转问道:"听说你对吴潇潇女士有看法?"
"我对她有看法,这怎么可能?"黎江北的情绪刚刚镇定一点,让盛安仍这么一问,又乱了。
"那就是她对你有看法。"盛安仍绕了一个弯,算是把话题引到了长江大学上面。
"不大可能吧,我跟她接触很少。"
"我说嘛,她怎么会对你有看法,现在我明白了,是你有偏见。"
"偏见?"
"不是偏见是什么,同样是高校,你怎么偏偏对长江大学不闻不问?是不是因为它是民办,吸引不了你黎大委员的目光?"
黎江北赶忙起身,非常诚恳地说:"老领导,绝不是这个意思。"
"那是什么?是你忙,顾不上,还是另有原因?"
"这……"黎江北让盛安仍问得张口结舌,细想起来,好像也没什么原因,但自己确实对长江大学关注较少。如果不是在码头上遇到那个叫陆玉的女孩子,如果不是自己要参与到调研组中来,怕是到现在,长江大学还进不了他关注的视野。
"没话了是不是?我就知道,你黎委员这些年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重点院校、示范院校上面,对民办高校这种新生力量,你有种本能的排斥。"
黎江北刚要辩解,盛安仍摆摆手,示意他别插话,容自己把话讲完。黎江北赶忙回到刚才正襟危坐的状态,洗耳恭听。
盛安仍接着说:"对民办高校有看法这是允许的,但不能有偏见,这次特意让你负责这一块儿,就是想给你一个重新认识的机会。江北啊,民办教育是我们教育事业的有生力量,是生力军,作为教育家,你思想上首先得有个转变。当然,目前民办教育良莠不齐,存在很多问题,这不正需要我们深入下去,帮他们想办法,出主意,解决他们的难题,尽快让他们步入轨道。我还是那个观点,作为政协委员,我们一定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肝胆相照,同舟共济。"
黎江北郑重地点点头:"我明白了。"
"明白就好,今天这次谈话,不算批评,算交流。我知道你工作很辛苦,付出多,回报少,但谁让你是政协委员呢?"盛安仍说到这儿,再次笑了。这笑是由衷的,发自内心的,黎江北顿感一阵轻松。进门到现在,一直紧绷着的双肩这才松弛下来。
两个人围绕民办教育又谈了许多,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多小时,盛安仍看看表,惊讶地说了一声:"你看,跟你一谈,我把什么都忘了。晚上我有应酬,不能再让你坐下去了,回去准备一下,明天就投入工作。"
黎江北愉快地说了声是,起身告辞,快要出门时,盛安仍又叫住他:"对了,有件事差点忘了跟你说,庞彬来同志对你评价很高,当然,期望更高。"
"庞书记?"
"想不到是吧?"盛安仍嘿嘿一笑,半是打趣半是认真地说:"想不到的事还多着呢,鼓起信心来,这次调研,全看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