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上章说到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布施,看到人家布施,我们随喜赞叹,也可以得到很大的福报,这就是随喜功德。本章讲的,是要自动行布施,列出了九种布施种“福田”的对象,较量布施功德的胜劣。
我们把供养布施,称为种福田,福田有悲田、恩田和敬田三种,我简单地解释一下:
一、悲田:悲,就是慈悲,出于一片慈悲、同情心,好象看到贫苦人家,非常的可怜,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我们怜悯他、帮助他,称为悲田。
二、恩田:这是对我们有恩惠的人,我们要报答他,在佛教的回向偈有“上报四重恩”的句子,四恩就是国家、父母、师长、以及每一个众生,对我们都有恩惠,我们要报答他们,这称为恩田。
三、敬田:对有道德的人,我们生起崇敬心来供养他,这称为敬田,好象供养三宝,就是属于敬田了。
本章讲施饭转胜,是以“敬田”的立场,而作布施。
“佛言”就是佛说。释迦牟尼佛说“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有两种解释:一个作为名词解,好象我们每天三餐所吃的“饭”是个名词。另一个作为动词来解释,饭是以饮食去供养人家,是个动词。恶人与善人,在第四章佛曾经告诉我们“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假如我们的身三、口四、意三,十种都做好的话,就是世间善行的善人(好的人),相反的,要是作恶的,就变成恶人了。这里所说的善人与恶人,就是指行十善或十恶的两种人。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意思是说,我们用饮食,请一百个人吃一顿饭,不过,这些都是无恶不作的坏人,要知道,你供养的人数虽然很多,但是你这个功德就少了,抵不上供养一个行十善的人。也就是这一百个受你的布施供养,你帮助坏人,等于是助纣为虐,算是帮凶,所以功德就差了,倒不如供养一个好人还有功德。
“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既然供养一百个做坏事的人不如供养一个好人,好吧!那我供养好人吧,供养一千个善人。目数虽然增加了十倍,但是比较起来,我们请一位修持五戒学佛的人吃饭,功德就比请这一千个善人还要大,为什么?因为持五戒的人,已经具备了世间的正见,种了学佛成佛的正因,善行总会辗转增上的,一般社会上的善人跟他比就差得远了,善人虽然行善,这当中难免还会生起邪见的,另一方面,由于心念没有坚固,今生未必能够时时行善,下一辈子转个面目,也未必能够行善。
我再说明一下,所谓持五戒者,五戒,简单地说,就是杀、盗、淫、妄、酒,这五种都禁止,不去犯它,称为持五戒。五戒不但是佛教的戒律,可以说是做人的根本,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讲的也就是五戒,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不杀生就是仁慈,不偷盗就是义,不邪淫是很有礼节,不妄语,讲话不会信口开河,就是有信用,不饮酒,一个持戒的人不会乱喝酒、吃麻醉品、吃丧失理智的东西,这都是做人的根本。
“不如饭一持五戒者”要知道,学佛最基本的第一步是受三皈依,第二步就是要受持五戒。受持五戒,男居士称为优婆塞,女居士称为优婆夷。优婆塞、优婆夷,译成中国话叫近事男、近事女,是专专亲近、事奉三宝的在家弟子,所以,持五戒,正式进入佛门,已经受持清净的戒律。何况,五戒是一切戒律的根本,通于在家与出家,是所有的佛弟子必须遵守的,所以供养持五戒的凡夫僧,或者在家居士,功德当然跟社会上没有修行的善人大不一样。
“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我们供养受持五戒的一万个人,但是还不如去供养一位须陀洹。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我在本经一开始的序分,已经解释过了,这个地方,我再约略地把它提一下。就是说,我们供养受持五戒的一万个人,不如供养一个已经证得初果,预入圣流的圣人的功德大,为什么?入于预流圣果的人,已经了解佛法的义理,具足了世出世间的正见,而且确认了修行的方向与信心,坚决地去走他应该行走的道路,断了很多烦恼。受三皈修五戒的,还没有断烦恼哩!
“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我们如果供养一百万位证初果的须陀洹,不如供养一位消除业障,又减少了贪 痴,已证二果的斯陀含。再说“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供养一千万斯陀含,不如供养一位把欲界的贪 痴都断了的阿那含。供养一万万(一亿)位阿那含,不如供养一位证了四果的阿罗汉,因为证四果已经把一切业障和烦恼全部断尽了,到达无生、无学的地步,以小乘修学的阶次来说,可说已经到了极尽的位置了。
从初果到四果,以十进位的增数加以比较供养功德的胜劣,这样看起来,是不是供养阿罗汉就是最高最殊胜的了?还不!你“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辟支佛,是印度话,把他说完整,称为辟支迦罗,翻成中国意思有两个:缘觉和独觉,两者是有分别的。缘觉:这一种修行人,是生长在有佛住世的时代,他听了佛讲十二因缘的道理而觉悟了,所以称为缘觉。独觉:是出生在无佛的时代,佛灭度了,这一种修行人没有佛的教化,他自己修行,春观百花开,秋看黄叶落,从花开花谢的观察中,觉悟了世间的无常相,所以称为独觉。虽然缘觉和独觉所修持的方法不一样,但是他们觉悟的境界是一样的。
为什么辟支佛比阿罗汉高一等呢?阿罗汉只是断了烦恼,辟支佛不仅断烦恼,连习气也断了,智慧又胜过阿罗汉,所以经文说我们饭十亿的阿罗汉,还不如供养一位辟支佛。
“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佛教分为大小乘,小乘的境界,认为只有一个世界,一尊佛;而大乘肯定有十方三世,各都有佛,所以称为三世诸佛,这种境界就比较高超了。再说,辟支佛只能自觉,不能觉他,三世诸佛能够以平等大悲心普度众生,因此说你供养百亿的辟支佛,还不如供养一位三世诸佛的功德大。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在众生界应化的三世诸佛,程度固然很高,但假如还执着有十方三世诸佛的话,修持依然没有到家,所以说供养一千亿的三世诸佛,还不如供养一个无念无住,又无修无证的人,供养这么样的人,功德是最大的。
什么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呢?念,是思虑、心念,我们平常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不断地生起。无念,是念而无念,虽然他是有念头的,却不随着念头转,也就是不随着思虑这个妄念去旋转,因此,称为无念。无住,住是执着、计较;无住,就是没有执着。一般人对修持都有一种执着,但是到了无住的功夫,正如《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虽然修持到家,并不认为自己修成功了,所以,称为无住。无修与无证,一个是从因地来讲,一个是从果位来说,就是证了这种果位的人,他也没有感觉得在因地有修持,一级一级的,譬如说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是辟支佛,或者是三世诸佛,他没有去计较修持的程度,也就没有执着于修行的程序等次。无证,虽然证到最高的果位,他也没有执着于他的境界已经达到顶点,最后,他感觉的,也是一无所得,所以,真正讲起来,无证是无法可得的,一切众生本来就具备了佛性,这个佛性,它的本身是空寂的,因此说是“念而无念,住无所住,修无所修,证无可证”这是佛法中最高的境界,到了这种境界,才能够达到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地步,这正是禅宗所指的最大彻大悟的无心道人,也可以说是已经圆证了大觉的圣位。换句话说,这就是佛陀了,证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了。所以,供养千亿位三世诸佛,还不如供养这么一位无心道人,这种功德是最大的!
说实在,不但在座的诸位,包括我在内,究竟什么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境界,我们没有证到,说得舌敝唇焦,说得天花乱坠,也是说不清楚的,这必须亲自去修证才能够体会到。好象我们念书,念幼稚园的学生,你把小学的程度是怎么样的,告诉他,他也弄不清楚。大学生的课程,中学生也是搞不清楚的。同样的,我们现在说修证、说果位,也是说不清楚的,我们只有了解到供养、布施,种福田,应该要选择好的。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学佛也不要这样计较,虽然有九种不同等次的布施对象,但是真正初发心修布施供养、种福田,最好还是不要存着分别心,应当以平等心去做,功不唐捐,功德会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