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不是傲慢?不是,这是自信,我们在保持谦逊的同时也要有绝对的自信。
一反三是真悟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南先生认为孔子在这里说的是教育方法的原则。“愤”指激愤的心情,当人胸中憋着一股激动与愤怒之气,对于不知道的事反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激愤心情有时也是逆反心理的一种表现,激起他的逆反心理,发掘其内在潜力。“启”就是发,在启发之前,先使他发愤,然后再进一步启发他。
启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人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说:告诉你一个道理,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其他的道理;如果做不到这点,那再怎么教也没用。
提及举一反三,有个有趣的小故事。
一座高耸入云的山上有两所寺院——普济寺和光度寺。每日清晨,两个寺院都会分别派一个小和尚——明悟和明心,到山下的集市买菜。两人每天几乎都同时出门,所以总能碰面,经常暗地比试彼此的悟性。
一天,明悟和明心又碰面了,明悟问:“你到哪里去?”
明心答:“脚到哪里,我就到哪里。”明悟听他这样说,不知如何接话才好,站在那里默默无语。买完了菜,他回到寺院向师父请教,师父对他说:“下次你碰到他还用同样的话问他,如果他还是那样回答,你就说:‘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明悟听完点头称是。
第二天早上,他又遇到明心,于是满怀信心地问:“你到哪里去?”
没想到这次明心回答道:“风往哪里去,我往哪里去。”明悟没料到他换了答案,一时语塞,又败下阵来。明悟回到寺院,再次报告给师父听,师父哭笑不得,说:“那你可以反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嘛,这是一个道理啊。”明悟听了以后,暗暗立下决心,明天一定要胜过明心。
第三天,他遇到明心,又问道:“你到哪里去?”
明心笑了笑,说:“我到集市去。”明悟又一次无言以对。回到寺院,他的师父听了之后感叹:“举一反三地‘悟’才是真的‘悟’啊!”可见,教育需要启发与激励,学习需要举一反三;教育要讲究教育方法,学习也要讲究灵活的方法。
知道“我不知”是最高的“知”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南先生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列为人生最高的智慧。一个人要平实,尤其是走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时,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最高的智慧。不懂装懂则是最大的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