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执羔 王希吕 陈良祐 李浩 陈橐 胡沂 唐文若 李焘

 周执羔字表卿,信州弋阳人。宣和六年举进士,廷试,徽宗擢为第二。授湖州司士曹事,俄除太学博士。

 建炎初,乘舆南渡,自京师奔诣扬州,不及,遂从隆祐太后于江西,还觐会稽。寻以继母刘疾,乞归就养,调抚州宜黄县丞。时四境俶扰,溃卒相挻为变,令大恐,不知所为,执羔谕以祸福,皆敛手听命。既又訹其党,执首谋者斩以徇。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

 绍兴五年,改秩,通判湖州。丁母忧,服阕,通判平江府。召为将作监丞。明年春,迁太常丞。会始议建明堂,大乐久废不修,诏奉常习肄之,访辑旧闻,庀阅工器,制作始备。累迁右司员外郎。

 八月,擢权礼部侍郎,充贺金生辰使。往岁奉使官得自辟其属,赏典既厚,愿行者多纳金以请,执羔始拒绝之。使还,兼权吏部侍郎。请赐新进士闻喜宴于礼部,从之。军兴废此礼,至是乃复。同知贡举。旧例,进士试礼部下,历十八年得免举,又四试礼部下,始特奏名推恩。秦桧既以科第私其子,士论喧哗,为减三年以悦众。执羔言祖宗法不可乱,繇此忤桧,御史劾罢之。

 又六年,起知眉州,徙阆州,又改夔州,兼夔路安抚使。夔部地接蛮獠,易以生事。或告溱、播夷叛,其豪帅请遣兵致讨,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三十年,知饶州,寻除敷文阁待制。

 乾道初,守婺州,召还,提举佑神观兼侍讲。首进二说,以为王道在正心诚意,立国在节用爱人。二年四月,复为礼部侍郎。孝宗患人才难知,执羔曰:"今一介干进,亦蒙赐召,口舌相高,殆成风俗,岂可使之得志哉!"上曰:"卿言是也。"一日侍经筵,自言"学《易》知数,臣事陛下之日短",已乃垂涕,上恻然。即拜本部尚书,升侍读,固辞,不许。

 方士刘孝荣言《统元历》差,命执羔厘正之。执羔用刘义叟法,推日月交食,考五纬赢缩,以纪气朔寒温之候,撰《历议》、《历书》、《五星测验》各一卷上之。

 上尝问丰财之术,执羔以为:"蠹民之本,莫甚于兵。古者兴师十万,日费千金。今尺籍之数,十倍于此,罢癃老弱者几半,不汰之其弊益深。"论:"和籴本以给军兴,豫凶灾。盖国家一切之政,不得已而为之。若边境无事,妨于民食而务为聚敛,可乎?旧籴有常数,比年每郡增至一二十万石。今诸路枯旱之余,虫螟大起,无以供常税,况数外取之乎?宜视一路一郡一县丰凶之数,轻重行之,灾甚者蠲之可也。"上矍然曰:"灾异如此,乃无一人为朕言者!"即诏从之。

 充安恭皇后菆宫按行使,日与阉人接,卒事未尝交一谈,阉亦服其长者,不怨也。拜疏求去,上谓辅臣曰:"朕惜其老成,宜以经筵留之。"除宝文阁学士,提举佑神观。上曰:"遂除龙图可也。"经筵二年,每劝上以辨忠邪、纳谏争,上深知其忠。

 明年三月,告老,上谕曰:"祖宗时,近臣有年逾八十尚留者,卿之齿未也。"命却其章。闰月,复申前请。上度不可夺,诏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公卿祖帐都门外,搢绅荣之。时闽、粤、江西岁饥盗起,执羔陛辞以为言,诏遣太府丞马希言使诸路振救之。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七。

 执羔有雅度,立朝无朋比。治郡廉恕,有循吏风。手不释卷,尤通于《易》。

 王希吕字仲行,宿州人。渡江后自北归南,既仕,寓居嘉兴府。乾道五年,登进士科。孝宗奖用西北之士,六年,召试,授秘书省正字。除右正言。时张说以攀援戚属擢用,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希吕与侍御史李衡交章劾之。上疑其合党邀名,责远小监当,既而悔之,改授宫观。方说之见用,气势显赫,后省不书黄,学士院不草诏,皆相继斥逐,而希吕复以身任怨,去国之日,屏徒御,蹑履以行,恬不为悔。由是直声闻于远迩,虽以此黜,亦以此见知。出知庐州。

 淳熙二年,除吏部员外郎,寻除起居郎兼中书舍人。淮右择帅,上以希吕已试有功,令知庐州兼安抚使。修葺城守,安集流散,兵民赖之。加直宝文阁、江西转运副使。

 五年,召为起居郎,除中书舍人、给事中,转兵部尚书,改吏部尚书,求去,乃除端明殿学士、知绍兴府。寻以言者落职,处之晏如。

 治郡百废俱兴,尤敬礼文学端方之士。天性刚劲,遇利害无回护意,惟是之从。尝论近习用事,语极切至,上变色欲起,希吕换御衣曰:"非但臣能言之,侍从、台谏皆有文字来矣。"佐漕江西,尝作《拳石记》以示僚属,一幕官举笔涂数字,举坐骇愕,希吕览之,喜其不阿,荐之。

 居官廉洁,至无屋可庐,由绍兴归,有终焉之意,然犹寓僧寺。上闻之,赐钱造第。后以疾卒于家。

 陈良祐,字天与,婺州金华人。年十九,预乡荐,间岁入太学。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调兴国军司户,未上,有荐于朝者,召除太学录、枢密院编修官。中丞汪澈荐除监察御史,累迁军器监兼邓王府直讲。隆兴元年,出为福建路转运副使。丁父忧,服阕,乾道三年,除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迁起居郎。寻除左司谏。

 首言会子之弊,愿捐内帑以纾细民之急。上曰:"朕积财何用,能散可也。"慨然发内府白金数万两收换会子,收铜版勿造,军民翕然。未几,户部得请,改造五百万。又奏:"陛下号令在前,不能持半岁久,以此令民,谁能信之?岂有不印交子五百万,遂不可为国乎?"既而又欲造会子二千万,屡争之不得,遂请以五百万换旧会,俟通行渐收之,常使不越千万之数。

 上锐意图治,以唐太宗自比,良祐言:"太宗《政要》愿赐省览,择善而从,知非而戒,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卿亦当以魏征自勉。"

 又言:"陛下躬行节俭,弗殖货利。或者托肺腑之亲,为市井之行,以公侯之贵,牟商贾之利。占田畴,擅山泽,甚者发舶舟,招蕃贾,贸易宝货,麋费金钱。或假德寿,或托椒房,犯法冒禁,专利无厌,非所以维持纪纲,保全戚畹。愿严戒敕,苟能改过,富贵可保,如其不悛,以义断恩。"

 时左相丁外艰,诏起复,良祐言:"起复非正礼,今无疆场之事,宜使之终丧。"遂寝。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同知贡举,除给事中,兼直学士院,迁吏部侍郎。寻除尚书。

 时议遣泛使请地,良祐奏:"陛下恢复之志未尝忘怀,然词莫贵于佥同,不可不察;博访归于独断,不可不审。固有以用众而兴,亦有以用众而亡;固有以独断而成,亦有以独断而败。今遣使乃启衅之端,万一敌骑犯边,则民力困于供输,州郡疲于调发,兵拏祸结,未有息期。将帅庸鄙,类乏远谋,对君父则言效死,临战阵则各求生。有如符离之役,不战自溃,瓜洲之遇,望敌惊奔,孰可仗者?此臣所以未敢保其万全。且今之求地,欲得河南,曩岁尝归版图,不旋踵而又失,如其不许,徒费往来,若其许我,必邀重币。经理未定,根本内虚,又将随而取之矣。向之四郡得之亦勤,尚不能有,今又无故而求侵地,陛下度可以虚声下之乎?况止求陵寝,地在其中,曩亦议此,观其答书,几于相戏。凡此二端,皆是求衅。必须遣使,则祈请钦宗梓宫,犹为有辞。内视不足,何暇事外?迩者未怀,岂能绥远?"

 奏入,忤旨,贬瑞州居住,寻移信州。九年,许令自便。淳熙四年,起知徽州,寻除敷文阁待制、知建宁府,卒。

 李浩,字德远,其先居建昌,迁临川。浩早有文称。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时秦熺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调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连丁内外艰,继调金州教授,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

 轮对,首陈《无逸》之戒,且言:"宿卫大将杨存中恩宠特异,待之过,非其福。"上悟,旋令就第。自秦桧用事,塞言路,及上总揽权纲,激厉忠谠,此习尚存,朝士多务慎默。至是命百官转对,浩与王十朋、冯方、查籥、胡宪始相继言事,闻者兴起。

 浩不安于朝,请祠,主管台州崇道观以归。孝宗即位,以太常丞召。时张浚督师江、淮,宰相多抑之,浩引仁宗用韩琦、范仲淹诏章得象故事,乞戒谕令同心协济。兼权吏部郎官。浩雅为汤思退所厚,御史尹穑欲引之以共挤浚,因荐浩。及对,乃明示不同之意,二人皆不乐。逾年,始除员外郎兼皇子恭王府直讲。

 在王府多所裨益,且因事以及时政,书之于册,幸上或见之,王亦素所爱重。他日外补,累年以归,王喜曰:"李直讲来矣。"未几,宰相召为郎者四人,将进用之,尤属意浩。浩嘿然无一辞,同舍皆迁,浩独如故。

 逾年,浙河水灾,诏郎官、馆职以上条时政阙失,浩谓上忧劳如此,今何可不言,即奏疏指论近臣,并及宰执惟奉行,台谏多迎合,百执事顾忌畏缩。反覆数千言,倾倒罄竭,见者悚栗。上不以为忤,执事者深忌之。

 乞外,得台州。州有拣中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

 里豪民郑宪以赀给事权贵人门,囊橐为奸,事觉,械系之,死狱中,尽籍其家,徙其妻孥。权贵人教其家讼冤,且诬浩以买妾事,言者用是挤之。疏方上,权参政刘珙越次奏曰:"李浩为郡,获罪豪民,为其所诬,臣考其本末甚白。"上顾曰:"守臣不畏强御,岂易得邪?"且门章安在,珙袖出之,遂留中不下。大理观望,犹欲还其所没赀,上批其后曰:"台州所断至甚允当,郑宪家资,永不给还,流徙如故。"浩始得安。

 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和籴米八万,董其事者贱籴湿恶,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浩争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上是其言。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

 时上英明,有大有为之志,廷臣不能奉行,诞慢苟且,依违避事。浩前在司农,尝因面对,陈经理两淮之策,至是为金使接伴还,奏曰:"臣亲见两淮可耕之田,尽为废地,心尝痛之。条画营屯,以为恢复根本。"又言:"比日措置边事甚张皇,愿戒将吏严备御,无规微利近功。日与大臣修治具,结人心,持重安静,以俟敌衅。"上悉嘉纳。

 宰相议遣泛使,浩与辨其不可,至以官职訹之,浩怒,以语触之,且力求外。以直宝文阁知静江府兼广西安抚。有尚书郎入对,论及择帅事,上曰:"如广西,朕已得李浩矣。"又谕大臣曰:"李浩营田议甚可行。"大臣莫有应者。

 浩至郡,旧有灵渠通漕运及灌溉,岁久不治,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邕管所隶安平州,其酋恃险,谋聚兵为边患,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即日叩头谢过,焚彻水栅,听太府约束。

 治广二年,召还,入对,论俗不美者八,其言曰:"陛下所求者规谏,而臣下专务迎合,所贵者执守,而臣下专务顺从;所惜者名器,而侥幸之路未塞;所重者廉耻,而趣附之门尚开;儒术可行,而有险诐之徒;下情当尽,而有壅蔽之患;期以气节,而偷惰者得以苟容;责以实效,而诞慢者得以自售。"上问诞慢谓谁,浩具以实对。翌日,谓宰相曰:"李浩直谅。"遂除权吏部侍郎。时政府有怙宠窃权者,党与非一,自浩之入,已相侧目,且欲以甘言诱之,浩中立不倚,拒弗纳。于是相与谋嗾谏议大夫姚宪论浩以强狠之资,挟奸谀之志,置之近列,变乱黑白。未及正谢而罢。

 乾道九年,提举太平兴国宫。明年夏,夔路阙帅,命浩以秘阁修撰宠其行。夔有羁縻州曰思州,世袭为守则田氏,与其犹子不协,将起兵相攻,浩草檄遣官为劝解,二人感悟,歃血盟,尽释前憾,边得以宁。逾年,以疾请祠,提举玉隆万寿宫,命未至,以淳熙三年九月卒,年六十一。诸司奏浩尽瘁其职以死,诏特赠集英殿修撰。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少力学为文辞,及壮益沈潜理义。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陈橐,字德应,绍兴余姚人。入太学有声,登政和上舍第,教授宁州。以母老改台州士曹,治狱平允。更摄天台、临海、黄岩三邑,易越州新昌令,皆以恺悌称。

 吕颐浩欲援为御史,约先一见,橐曰:"宰相用人,乃使之呈身耶?"谢不往。赵鼎、李光交荐其才。绍兴二年五月,召对,改秩。六月,除监察御史,论事不合。八月,诏以宰邑有治行,除江西运判。瑞昌令倚势受赂,橐首劾罢之。期年,所按以十数,至有望风解印绶者。

 以母年高,乞归养,诏橐善抚字,移知台州。台有五邑,尝摄其三,民怀惠爱,越境欢迎,不数月称治。母丧,邦人巷哭,相率走行在所者千余人,请起橐。诏橐清谨不扰,治状著闻,其敕所在州赐钱三十万。橐力辞,上谓近臣曰:"陈橐有古循吏风。"终丧,以司勋郎中召。

 累迁权刑部侍郎。时秦桧力主和议,橐疏谓:"金人多诈,和不可信。且二圣远狩沙漠,百姓肝脑涂地,天下痛心疾首。今天意既回,兵势渐集,宜乘时扫清,以雪国耻;否亦当按兵严备,审势而动。舍此不为,乃遽讲和,何以系中原之望。"

 既而金厚有所邀,议久不决,将再遣使,橐复言:"金每挟讲和以售其奸谋。论者因其废刘豫又还河南地,遂谓其有意于和,臣以为不然。且金之立豫,盖欲自为捍蔽,使之南窥。豫每犯顺,率皆败北,金知不足恃,从而废之,岂为我哉?河南之地欲付之他人,则必以豫为戒,故捐以归我。往岁金书尝谓岁帑多寡听我所裁,曾未淹岁,反覆如此。且割地通和,则彼此各守封疆可也,而同州之桥,至今存焉。盖金非可以义交而信结,恐其假和好之说,骋谬悠之辞,包藏祸心,变出不测。愿深鉴前辙,亦严战守之备,使人人激厉,常若寇至。苟彼通和,则吾之振饬武备不害为立国之常。如其不然,决意恢复之图,勿循私曲之说,天意允协,人心响应,一举以成大勋,则梓宫、太后可还,祖宗疆土可复矣。"桧憾之。橐因力请去。未几,金果渝盟。

 除徽猷阁待制、知颍昌府。时河南新疆初复,无敢往者,橐即日就道。次寿春则颍已不守。改处州,又改广州。兵兴后,广东盗贼无宁岁,十年九易牧守。橐尽革弊政,以恩先之。留镇三年,民夷悦服。

 初,朝廷移韩京一军屯循州,会郴寇骆科犯广西,诏遣京讨之。橐奏:"广东累年困于寇贼,自京移屯,敌稍知畏。今悉军赴广西,则广东危矣。"桧以橐为京地,坐稽留机事,降秩。屡上章告老,改婺州,请不已,遂致仕。又十二年,以疾卒于家,年六十六。

 橐博学刚介,不事产业,先世田庐,悉推予兄弟。在广积年,四方聘币一不入私室。既谢事归剡中,侨寓僧寺,日籴以食,处之泰然。王十朋为《风士赋》,论近世会稽人物,曰:"杜祁公之后有陈德应"云。

 胡沂,字周伯,绍兴余姚人。父宗伋,号醇儒,能守所学,不逐时好。沂颖异,六岁诵《五经》皆毕,不忘一字。绍兴五年进士甲科,陆沉州县几三十载,至二十八年,始入为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吏部员外郎。转右司,以忧去,终丧还朝。孝宗受禅,除国子司业、邓王府直讲,寻擢殿中侍御史。

 有旨侍从、台谏条具方今时务,沂言:"守御之利,莫若令沿边屯田。前岁淮民逃移,未复旧业,中原归附,未知所处。俾之就耕,可赡给,省饷馈。东作方兴,且虑敌人乘时惊扰,宜聚兵险隘防守。"诏行其言。

 御史中丞辛次膺论殿帅成闵黩货不恤士卒之罪,诏罢殿前司职事,与祠。沂再言其二十罪,遂落太尉,婺州居住。

 沂又言:"将臣定十等之目,令其举荐,施之择将之顷则可,施之养士有素则未也。夫设武举,立武学,试之以弓马,又试之以韬略之文、兵机之策,盖将有所用也。除高等一二名,余皆吏部授以榷酤、征商,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愿诏大臣详议,中举者定品格,分差边将下准备差遣,则人人思奋,应上之求矣。"从之。

 时龙大渊、曾觌以藩邸旧恩除知阁门事,张震、刘珙、周必大相继缴回词命。沂论其市权招士,请屏远之,未听,而谏官刘度坐抗论左迁。沂累章,益恳切,曰:"大渊、觌不屏去,安知无柳宗元、刘禹锡辈挠节以从之者。"好进者嫉其言,共排之,沂亦以言不行请去,遂以直显谟阁主管台州崇道观。

 乾道元年冬,召为宗正少卿兼皇子庆王府赞读,寻兼侍讲,进中书舍人、给事中。进对,论命令当谨之于造命之初,上曰:"三代盛时如此。卿职在缴驳,事有当然,勿谓拂君相不言。"除吏部侍郎兼权尚书。

 沂奏:"七司法自绍兴十三年纂修成书,岁且一纪,历月阅时,不无牴牾。望令敕令所官讨论章旨,此法可行不可行,此条当革不当革,将见行之法与当革之条辑为一书,颁之中外,庶可戢吏胥之奸。"诏行之。寻以目疾丐祠。

 六年,出为徽猷阁待制、知处州。复引疾奉祠,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八年,以待制除太子詹事,寻复拜给事中,进礼部尚书并兼领詹事,又改侍读。上顾沂厚,有大用意,而沂资性恬退,无所依附,数请去。

 虞允文当国,希旨建策复中原,沂极论金无畔,而我诸将未见可任此事者,数梗其议。遂以龙图阁学士仍提举兴国宫。

 淳熙元年卒,年六十八。方疾革,整容素冠不少惰,盖其为学所得者如此。谥献肃。

 唐文若,字立夫,眉山人。父庚在《文苑传》。文若少英迈不群,为文豪健。登进士第,分教潼川府。给事中勾涛荐自代,诏赴行在所,既至,而勾涛出,不得见。文若奏书阙下,略曰:"昔汉高慢士,四皓去之,而西鄙少廉耻之人;光武礼贤,严光友之,而东都多节义之士。陛下屈万乘之尊,驻跸东南,两宫将归,五路初复,正宜市朽骨,式怒蛙,以来豪杰,与之共治,宁遽惜此数刻之对耶?"书奏,翌日召对便殿,高宗大悦,特旨改合入官,通判洋州。洋西乡县产茶,亘陵谷八百余里,山穷险,赋不尽括。使者韩球将增赋以市宠,园户避苛敛转徙,饥馑相藉,文若力争之,赋迄不增。

 再通判遂宁府。会大水,民多漂死,文若至城上,发库钱募游者,振活甚众。又力请于朝,除田租二万一千顷,免场务税二十余所,筑长堤以捍水势,自是无水患。

 秦桧死,上访蜀士于魏良臣,以文若对。二十六年,以光禄丞召,改秘书郎,为《文思箴》以献,其略曰:"于赫我皇,兵既休矣。兵休如何?莫若治兵。居安思危,邦乃攸宁。爰整其旅,文王以兴。载舞干羽,舜仁用成。向戍弭兵,《春秋》所惩。萧俯去兵,祸乱乃萌。师则多矣,军则强矣。纵弛不绳,犹曰无人。兵非以残,以兵休兵。"凡千五百余言。自桧主和,朝论讳言兵,故文若以此风焉。

 迁起居郎。劝上收用西北人材以固根本,上深纳之。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上屡为近臣言唐文若无罪,可改近郡。

 知饶州,兴学宫,减田租奇耗二万石,又请岁籴常平义仓之储什三与民平市,农末俱利,而粟不腐,遂以著令。余干尝有剧盗,巡尉不能制,文若遣牙兵捕而戮之。加直敷文阁,移知温州。三十一年,召为宗正少卿。

 金人犯边,文若求对,首建大臣节制江上之议。上谕大臣以文若与虞允文、杜莘老、马骥才皆可用,复除起居郎。时诸将北出,捷书日闻,上下有狃志,独文若忧之,图上元嘉北伐故事。上谕文若以创业所历艰苦及敌情反覆甚悉,文若对曰:"愿陛下深察大势,趋策之长而避其短,无循前代轨辙,则大善。"

 未几,诸军退守,金主自将,围大将王权于历阳,权遁,淮南尽没。诏百官廷议,文若画三策,一请上亲征,二乞遣大臣劳军,三乞起张浚。工部侍郎许尹是其言,众遂列奏上之,不报。

 文若寻面对,上问曰:"今计安出,卿熟张浚否?"文若曰:"浚守道笃学,天下属望,今四十年,天不死浚岭海,正为今日。"上矍然曰:"援浚者多,非卿无以发此。"数日,遣杨存中护江上军,缓亲征之期,起浚知平江府,盖上以浚虽忠悫,喜功,将士多不附。文若复言浚本以孤忠得众,寻改浚镇建康府,将以为江、淮宣抚使,中沮之而止。

 乘舆幸江表,以起居郎兼给事中,直学士院,同群司居守。驾还,迁中书舍人。上将内禅,前数日手诏追崇皇太子所生父,文若既书黄,因过周必大诵圣德,而疑名称未安,归白宰相,请更黄,堂吏不可,文若执不已,宰相以闻。诏改称本生亲,寻又改宗室子偁,其后诏称皇兄。

 孝宗嗣位,张浚以右府都督江、淮军事,文若时以疾请外,除敷文阁待制,知汉州,寻改都督府参赞军事。浚使行边按守备,多所罢行者。未还,除知鼎州,改江州。

 明年,浚入相,都督府罢。其冬,金复大入,官军悉戍淮。文若谓上流当严兵备,以定民志,奏籍乡丁五万,训练有法,人倚以固。解严,和籴大起,郡之数八万,文若以民劳,坚请得减什三。旋请祠,章三上未报。

 乾道元年卒,年六十。赠左通奉大夫。

 李焘,字仁甫,眉州丹棱人,唐宗室曹王之后也。父中登第,知仙井监。焘甫冠,愤金仇未报,著《反正议》十四篇,皆救时大务。绍兴八年,擢进士第。调华阳簿,再调雅州推官。改秩,知双流县。仕族张氏子居丧而争产,焘曰:"若忍坠先训乎?盍归思之。"三日复来,迄悔艾无讼。又有不白其母而鬻产者,焘置之理,豪强敛迹。于是以余暇力学。

 焘耻读王氏书,独博极载籍,搜罗百氏,慨然以史自任,本朝典故尤悉力研核。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例,断自建隆,迄于靖康,为编年一书,名曰《长编》,浩大未毕,仍效光体为《百官公卿表》。史官以闻,诏给札来上。制置王刚中辟干办公事。

 知荣州。荣因溪为隍,夏秋率苦水潦,焘筑防捍之。除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入境,劾守令不职者四人。县多聚敛,焘括一路财赋额,通有无,酌三年中数,定为科约,上之朝,颁之州县。

 乾道三年,召对,首举艺祖治身、治家、治官、治吏典故,以为恢复之法,乞增置谏官,许六察言事,请练兵,毋增兵,杜诸将私献,核军中虚籍。

 除兵部员外郎兼礼部郎中。会庆节上寿,在郊礼散齐内,议权作乐,焘言:"汉、唐祀天地,散斋四日,致斋三日,建隆初郊亦然。自崇宁、大观法《周礼》祭天地,故前十日受誓戒。今既合祭,宜复汉、唐及建隆旧制,庶几两得。"诏垂拱上寿止乐,正殿为北使权用。正除礼部郎中,言中兴祭礼未备,请以《开宝通礼》、《嘉祐因革礼》、《政和新仪》令太常寺参校同异,修成祭法。

 四年,上《续通鉴长编》,自建隆至治平,凡一百八卷。时《乾道新历》成,焘言:"历不差不改,不验不用。未差无以知其失,未验无以知其是。旧历多差,不容不改,而新历亦未有大验,乞申饬历官讨论。"五年,迁秘书少监兼权起居舍人,寻兼实录院检讨官。

 子垕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焘素谓唐三百年不愧此科者惟刘去华,心慕之,尝以所著《通论》五十篇见蜀帅张焘,欲应诏,不偶而止。其友晁公溯以书勉之,焘答以当修此学,必不从此举。既不克躬试,于是命二子垕、塾习焉。至是,吏部尚书汪应辰荐垕文行可应诏,故有是命。

 左相陈俊卿出知福州,右相虞允文任恢复事,更张旧典。宰相以焘数言事,不乐,焘遂请去。除直显谟阁、湖北转运副使,陛辞,以欲速变古为戒。

 又奏:"《禹贡》九州,荆田第八,赋乃在三,人功既修,遂超五等。今田多荒芜,赋亏十八。"上命之条画。既至,奏:"京湖之民结茅而庐,筑土而坊,佣牛而犁,籴种而殖,谷苗未立,睥睨已多,有横加科敛者。今宜宽侵冒之禁,依乾德诏书止输旧税,广收募之术,如咸平、元丰故事,劝课有劳者推恩。"诏从之。总饷吕游问入奏焘摄其事。

 岁饥,发鄂州大军仓振之,僚属争执不可,焘曰:"吾自任,不以累诸君。"寻如数偿之。游问返,果劾焘专,上止令具析,不之罪也。

 八年,直宝文阁,帅潼川兼知泸州,首葺石门堡以扼夷人,奏乞戒茶马司市叙州羁縻马毋溢额,戒官民毋于夷、汉禁山伐木造舟,奏移锁水于开边旧池,皆报可。

 淳熙改元,被召,适城中火,上章自劾。提刑何熙志奏焚数不实,且言《长编》记魏王食肥彘,语涉诬谤,上曰:"宪臣按奏火数失实,职也,何预国史?"命成都提刑李蘩究火事,诏熙志贬二秩罢,焘止贬一秩。

 焘及都门,乞祠,除江西运副,且许临遣。或劝以方被谗,无及时事,焘曰:"圣主全度如此,竭忠所以为报。"遂奏:"日食、地震皆阴盛,主敌国小人,不可不虑。"且申"无变古、无欲速"两言,又上《快箴》,引太祖罢朝悔乘快决事以谏,上曰:"朕当揭之座右。"进秘阁修撰、权同修国史、权实录院同修撰。

 焘为左史时,尝乞复行明堂礼,谓"南郊、明堂初无隆杀,合视圜坛,特免出郊浮费。"至是申言之,诏集议,嬖幸沮止。其后周必大为礼部尚书,申其说,始克行。权礼部侍郎。

 七月壬戌,雷震太祖庙柱,坏鸱尾,有司旋加修缮。焘奏非所以畏天变,当应以实。上谕大臣:"焘爱朕,屡进谠言。"赐金紫。尝请正太祖东向之位。

 四年,驾幸太学,以执经特转一官。焘论两学释奠:从祀孔子,当升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黜王安石父子;从祀武成王,当黜李勣。众议不叶,止黜王雱而已。真拜侍郎,仍兼工部。

 《徽宗实录》置院已久,趣上奏篇,焘荐吕祖谦学识之明,召为秘书郎兼检讨官。夜直宣引,奏:"近者蒙气蔽日,厥占不肖者禄,股肱耳目宜谨厥与。"赐坐。欲起,又留赐饮、赐茶。寻诏监视太史测验天文。

 九月丁酉,日当夜食,焘为社坛祭告官,伐鼓礼废,特举行。垕既中制科,为秘书省正字,寻迁著作郎兼国史实录院编修检讨官。父子同主史事,搢绅荣之。

 焘感上知遇,论事益切,每集议,众莫敢发言,独条陈可否无所避。近臣复举其次子塾应制科,以阁试不中程黜。垕偶考上舍试卷,发策问制科,为御史所劾,语连及焘,垕罢,焘亦知常德府。

 初,政和末,澧、辰、沅、靖四州置营田刀弩手,募人开边,范世雄等附会扰民,建炎罢之。乾道间,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焘至是又申言之,请度田立额,且约帅臣张栻列奏,诏从之。境多茶园,异时禁切商贾,率至交兵,焘曰:"官捕茶贼,岂禁茶商?"听其自如,讫无警。

 累表乞闲,提举兴国宫。秋,明堂大礼成,以其首议,复除敷文阁待制。顷之,垕垕塾继亡,上欲以吏事纾焘忧,起知遂宁府。

 七年,《长编》全书成,上之,诏藏秘阁。焘自谓此书宁失之繁,无失之略,故一祖八宗之事凡九百七十八卷,卷第总目五卷。依熙宁修《三经》例,损益修换四千四百余事,上谓其书无愧司马迁。焘尝举汉石渠、白虎故事,请上称制临决,又请冠序,上许之,竟不克就。

 又奏:"陛下即位二十余年,志在富强,而兵弱财匮,与"教民七年可以即戎者"异矣。"一日,召对延和殿,讲臣方读《陆贽奏议》,焘因言:"贽虽相德宗,其实不遇。今遇陛下,可谓千载一时。"遂举贽所言切于今可举而行者数十事,劝上力行之。上有功业不足之叹,焘曰:"功业见乎变通,人事既修,天应乃至。"进敷文阁直学士,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荐尤袤、刘清之十人为史官。

 十年七月,久旱,进祖宗避殿减膳求言故事,上亟施行。丁丑雨。一日宣对,焘言:"外议陛下多服药,罕御殿,宫嫔无时进见,浮费颇多。"上曰:"卿可谓忠爱,顾朕老矣,安得此声。近惟葬李婕妤用三万缗,他无费也。"遂因转对,乞用祖宗故事召宰执赴经筵。

 太史言十一月朔,日当食心八分。焘复条上古今日食是月者三十四事,因奏之曰:"心,天王位,其分为宋。十一月于卦为复,方潜阳时,阴气乘之,故比他食为重,非小人害政,即敌人窥中国。"明日对延和殿,又及晋何曾讥武帝无经国远图。

 十一年春,乞致仕,优诏不允。上数问其疾增损,给事中宇文价传上旨,焘曰:"臣子恋阙,非老病,忍乞骸骨。"因叩价时事,勉以忠荩。又闻四川乞减酒课额,犹手札赞庙堂行之。

 病革,除敷文阁学士,致仕。命下,喜曰:"事了矣。"口占遗表云:"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愿陛下经远以艺祖为师,用人以昭陵为则。"辞气舒徐,乃卒,年七十。

 上闻嗟悼,赠光禄大夫。他日谓宇文价曰:"朕尝许焘大书"续资治通鉴长编"七字,且用神宗赐司马光故事,为序冠篇,不谓其止此。"

 焘性刚大,特立独行。早著书,桧尚当路,桧死始闻于朝。暨在从列,每正色以订国论。张栻尝曰:"李仁甫如霜松雪柏。无嗜好,无姬侍,不殖产。平生生死文字间。"《长编》一书用力四十年,叶适以为《春秋》以后才有此书。

 有《易学》五卷,《春秋学》十卷,《五学传授》、《尚书百篇图》、《大传杂说》、《七十二子名籍》各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议》三十卷,《四朝史稿》五十卷,《通论》十一卷,《南北攻守录》三十卷,《七十二候图》、《陶潜新传》并《诗谱》各三卷,《历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谱》、《江左方镇年表》、《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五代将帅年表》合为四十一卷。

 谥文简,累赠太师、温国公。子垕、(缺)、塾、壁、{直土}。垕著作郎,(缺)夔州路提点刑狱,壁、{直土}皆执政,别有传。

 论曰:执羔宿德雅度,在经筵,忠忱启沃,以口舌相高为戒。希吕刚直恳切,有古引裾风。良佑力止泛使,惧开衅端,忤旨窜斥而甘心焉。李浩独不造秦熺,陈橐以呈身为耻,文若讥休兵,胡沂斥阉宦,其清风苦节,终始弗渝。高、孝之世,李焘耻读王氏书,掇拾礼文残缺之余,粲然有则,《长编》之作,咸称史才,然所掇拾,或出野史,《春秋》传疑传信之法然欤!

 部分译文

 李焘字仁甫,眉州丹眣人,唐宗室曹王的后代。父李中考中进士,主管仙井监。李焘刚成年,愤恨金仇未报,著《反正议》十四篇,都是有关挽救时局的大问题。绍兴八年(1138),李焘考中进士。皇上调李焘为华阳主簿,又调为雅州推官。因人事变动,李焘被任命为双流知县。县里的仕族张氏子居丧期间争夺财产,李焘说:“你能容忍丢弃祖先的教诲吗?回去想一想。”三天后张氏子又来见李焘,深感后悔表示不再诉讼。又有不告诉其母亲而出卖家产的人,李焘对他晓之以理,豪强收敛了自己的行为。在这里李焘利用空闲时间努力学习。

 李焘以读王氏的书为耻,独独广泛阅读过去的史籍,搜罗百家著作,毅然以著史为己任,对本朝的典故尤其全面地加以研究。李焘仿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体例,起自建隆年间,终于靖康年间,按年编写成一书,命名为《长编》,工程浩大没有完成,于是效仿司马光的体例著《百官公卿表》。史官报告皇上,皇上下诏李焘上奏札。制置使王刚中招李焘为干办公事。

 李焘被任命为莱州知州。莱州凭溪水为城防,夏秋时苦于积水不畅,李焘派人修筑护坝捍卫。李焘被任命为潼川府路转运判官,进入潼川境内,弹劾守官不尽职的四人。县里多聚敛,李焘收集一路的财赋收入,使其互通有无,斟酌了三年财赋的平均数,定为固定的科税数额,上奏给朝廷,皇上把这个方法颁布到各州县施行。

 乾道三年(1167),皇上召李焘进宫对话,李焘首先列举艺祖治身、治家、治官、治吏的典故,认为这是恢复国土中兴的办法,乞求增设台谏官,允许六察官员陈述朝政得失,请求训练士兵,不要增兵,杜绝诸将私下的进贡,核实军队中的虚籍。

 李焘被任命为兵部员外郎兼礼部郎中。正遇到庆祝皇上寿辰,在祭祀天地前进行的宫中斋戒期间,大家议论暂且作乐,李焘说:“汉、唐祭祀天地,在宫中斋节四天,又行致斋三天,建隆初年郊祀也是这样。自崇宁、大观时效法《周礼》祭天地之法,所以前十天受誓戒。今天已经合在一起祭了,应恢复汉、唐及建隆时的旧制,也许可以两全其美。”皇上下诏垂拱殿祝寿禁止作乐,正殿为北方使者使用。正式任命李焘为礼部郎中,李焘又说中兴以来祭礼不齐备,请按《开宝通札》、《嘉。。因革礼》、《政和新仪》令太常寺参考其同异,修编成祭祀之法。

 乾道四年(1168),李焘呈上《续通鉴长编》,从建隆年至治平年,共一百零八卷。当时《乾道新历》编成,李焘说:“年历没差错就不用改,不验明不要用。没有比较不能知道它遗失的地方,没有验证不能知道它对的地方。旧历有许多错误,不能不改,而新历也没有很好的验证,乞求召集历官讨论。”五年(1169),李焘升任秘书少监兼权起居舍人,不久兼实录院检讨官。

 李焘之子李篨考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李焘一向说唐三百年中无愧于此科的只有刘去华,心中很敬慕他,曾以所著《通论》五十篇给蜀帅张焘看,想得到征用,不得而止。其友晁公。。写信勉励他,李焘回答说应当修这门学问,但不一定凭借这个学问被举荐。既然没能亲自参加考试,于是命令二个儿子篨、塾学习它。到这时,吏部尚书汪应辰推荐李篨有文才德行可应征召,所以有这个命令。

 左相陈俊卿外调为福州知州,右相虞允文担负起恢复国土的大事,更改旧的典章。宰相因为李焘多次提意见,不高兴,李焘于是请求离职。李焘被任命为直显谟阁、湖北转运副使,临行前到宫中告辞,以想迅速改变过去的制度往往适得其反来提醒皇上。

 李焘又奏道:“《禹贡》所记的九州中,荆州田数第八,赋税在第三位,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赋税才超过第五等。今天田多荒芜,赋税亏损十分之八。”皇上命令他分条规划。李焘到荆州后,上奏说“:京湖百姓收集茅草盖房而住,用土修筑作坊,雇牛耕田,买种子种植,谷苗没长大,虎视眈眈的人已经很多了,其中有横征暴敛的人。今天应该放宽侵冒的禁令,按照乾德诏书的规定只交纳旧税数额,扩大收募的办法,像咸平、元丰时所做的那样,对劝课有功的给予恩赐。”皇上诏令遵从。总饷吕游问进宫奏请李焘专管其事。

 饥年,李焘拿出鄂州大军仓的粮食赈济百姓,下属们争论不休,认为不可行,李焘说:“我自己负责,不会牵连各位。”不久如数偿还。吕游问回来后,果然弹劾李焘专权,皇上只令他把情况写清楚,不治他的罪。

 乾道八年(1172),李焘直宝文阁,统帅潼川兼庐州知府,首先修好石门堡以阻止外族入侵,上奏皇上乞求警告茶马司买叙州羁縻马的数额不要再增加,警告官民不要到夷人、汉人的禁山上伐木造舟,奏请把蓄积的水调到开边旧池中,皇上都加以批准。

 淳熙改元,李焘被召进朝廷,适逢城中着火,上书自我弹劾。提刑何熙志上奏说烧毁的东西数目不真实,又说《长编》记载了魏王吃肥肉,言词牵涉到诬谤。皇上说:“宪臣上奏焚烧物数失实,是他的职责,怎么要干预国史修撰呢?”命令成都提刑李蘩调查着火之事,诏令何熙志贬官二等罢职,李焘只贬一级。

 李焘到朝廷乞求主管一祠观,皇上任命他为江西转运副使,且允许他直接到任。有人劝他刚被诬陷,不要提及此事,李焘说:“圣主如此大度,我应竭尽忠诚来报答。”于是奏道:“日食、地震都是阴盛的征兆,主敌国小人之事,不可不考虑。”且重申“不要改变古制、不要图快”两句话,又呈上《快箴》,引用太祖罢朝后悔太快断事之例作为劝谏,皇上说:“我应当把它贴在座位右边。”提拔李焘为秘阁修撰、权同修国史、权实录院同修撰。

 李焘为左史时,曾乞求恢复举行明堂礼仪,说:“南郊、明堂开始没有什么丰厚的施舍,就像在圆坛祭天地一样,可免除出郊浮费。”到这时李焘又重申一次,皇上诏令集体讨论,被朝廷受宠的小人制止。其后周必大为礼部尚书,重申李焘的意见,才开始施行。李焘被任命暂代礼部侍郎。

 淳熙三年(1176)七月十九日,雷震动太祖庙的柱子,损坏了鸱尾,有司立即加以修缮。李焘奏道“:并不是因为害怕天的变化,应当做实事应和上天。”皇上告诉大臣说:“李焘爱我,屡次进呈正直的话。”因此赐给李焘金紫。李焘曾请求改正太祖庙的方位为东向。

 淳熙四年(1177),皇上亲临太学,李焘因为执教经学,特提升一级。李焘论述两学设奠祭祀之礼说:配享孔子的,应当升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贬黜王安石父子;配享武成王的,应当废黜李责力。大家议论不一,只废黜了王蚞。李焘被任命为礼部侍郎,仍兼管工部。

 《徽宗实录》放在实录院已很久了,李焘立即上奏章,推荐吕祖谦有学识,皇上召吕祖谦为秘书郎兼检讨官。晚上李焘值班时被皇上召见,于是奏道:“近来浓厚的气烟遮蔽了太阳,占卜显示是不肖之人的福分降临,皇上身边的大臣应该谨慎结交。”皇上赐给他座位。李焘想起身告别,皇上又留他饮茶。不久,皇上诏李焘监视太史测验天文。

 九月初一,晚上该有日食现象,李焘为社坛祭告官,原来的打鼓之礼被废除了,于是又举行。李篨已经考中制科,为秘书省正字,不久升为著作郎兼国史实录院编修检讨官。父子俩同管史事,士大夫以之为荣。

 李焘感谢皇上的知遇之恩,论述事情更加急切,每次皇上召集大家讨论,大家都不敢发言,只有李焘一一分析可否,无所避讳。皇帝的近臣又推荐李焘的次子李塾考制科,因。。试没中而被废黜。李篨偶然考上舍的试卷,议论策问制科,被御史所弹劾,言语牵连到李焘,李篨被罢,李焘也被迫离朝到常德任知府。

 当初,政和末年,澧、辰、沅、靖四州设置营田刀弩手,招募人开发边地,范世雄等附会骚扰百姓,建炎时罢去了这种措施,乾道年间,有人建议恢复设置,李焘为转运使,曾上奏说不能恢复,不久提刑尹机强迫郡县推行,所开垦的田不能自给。李焘到这时又重申以前的意见,请求丈量土地确定租额,并约帅臣张木式一起上奏,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四州境内很多茶园,从前禁止商人买卖,以致用官军镇压,李焘说:“官府捕捉茶贼,岂能禁止茶商?”任其自如,结果没有出什么事。

 李焘多次上表请求退休,皇上任命他提举兴国宫。秋天,明堂大礼制成,因为李焘首次论及,又任命他为敷文阁待制。不久,李篨、李塾相继死亡,皇上想用繁忙的公事来缓和李焘的悲伤,起用他为遂宁知府。

 淳熙七年(1180),《长编》全书完成,李焘献给皇上,皇上令藏秘阁中。李焘自己说这本书宁可有繁琐的缺点,不能有简略的缺点,所以一祖八宗之事共九百七十八卷,卷总目五卷。按照熙宁年间修《三经》的体例,增删修改为四千四百多件事,皇上说他的书无愧于司马迁的书。李焘曾举出汉代石渠、白虎的故事,请求皇上行使权力给判断一下好坏,又请皇上做序,皇上答应了他,最终没有实现。

 李焘又奏:“陛下即位二十多年,立志使国家富强,而兵弱财乏,与教民七年可以作战不同。”一天,皇上召李焘到延和殿对话,讲臣正在读《陆贽奏议》给皇上听,李焘就说:“陆贽虽然辅助德宗,其实没有得到信任。今天得到陛下的礼遇,可以说是千载难逢。”于是举出陆贽所说的与当今的形势相关的应该实行的数十件事,劝皇上尽力实行。皇上有建功立业不够的悲叹,李焘说:“建立功业在于变通,人事已经协调,上天的报答就会来的。”李焘被任命为敷文阁直学士,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推荐尤袤、刘清之十人为史官。

 淳熙十年(1183)七月,长期干旱,李焘举出祖宗避出宫殿减少膳食以求直言的事例,皇上立即施行。十五日降雨。一日皇上召李焘对话,李焘说:“外面议论陛下服药多,很少上殿听事,又加上宫中嫔妃不时进见,所耗浮费颇多。”皇上说“:你可谓忠心,爱护我,只是我已经老了,怎么还会得到这种名声?近来只有葬李婕妤用了三万缗,其他费用没有。”于是转而回答其他问题,乞求按祖宗过去的事例召宰执赴经筵。

 太史说十一月初一,太阳被遮掩,心宿大部分地区呈黑暗状态。李焘又列举古今发生在这个月类似的日食现象三十四例,于是上奏说:“心宿三星,是天王的正位,它的地域为宋朝所处位置。十一月为复卦,正潜入阳气时,阴气乘机而入,所以比其他种类的日食现象严重,不是小人损害政事,就是敌人窥探中国。”第二天,李焘到延和殿对话,又论及晋朝何曾讥讽武帝没有治国的宏伟远图。

 淳熙十一年(1184)春,李焘请求退休,皇上宽待他,诏令不允许。皇上多次问他病情的好坏,给事中宇文价传达了皇上的旨意,李焘说:“臣子留恋朝廷,不是又老又病,怎忍心请求告老还乡。”于是又向宇文价询问时事,勉励他尽忠尽职。李焘又听说四川乞求减少酒课税额,还亲自写答刂子促进实行。

 李焘病好后,被任命为敷文阁学士,以此职退休。命令下达后,李焘高兴地说“:事情了结了。”口述遗书说“:我年已七十,死去不算短命,所恨的是不能再报效国家。希望陛下深谋远虑以艺祖为师,用人以昭陵仁宗为榜样。”说话时语气舒缓,言讫而卒,终年七十岁。

 皇上听说后悲伤叹息不已,赠他为光禄大夫。有一天对宇文价说“:我曾答应李焘书写‘续资治通鉴长编’七个大字,并按照神宗赏赐司马光的事例,为他的书写序,没想到到此为止了。”

 李焘性情刚强、平静,卓绝不群。早年著书,秦桧还当权,秦桧死后李焘开始闻名于朝廷。既然在侍从列,常常严肃议定国家的大事。张木式曾说:“李仁甫像霜松雪柏。没有嗜好,没有姬侍,不置财产。平生把生死都置于文字间。”《长编》一书花去四十年时间,叶适以为唯有此书堪为《春秋》之继。

 李焘著为《易学》五卷,《春秋学》十卷,《五经传授》、《尚书百篇图》、《大传杂说》、《七十二子名籍》各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议》三十卷,《四朝史稿》五十卷,《通论》十卷,《南北攻守录》三十卷,《七十二侯图》、《陶潜新传》与《诗谱》各三卷,《历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谱》、《江左方镇年表》、《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五代将帅年表》合为四十一卷。

 李焘谥号文简,历赠太师、温国公。儿子篨、无土、塾、壁、直土。李篨为著作郎,李无土为夔州路提点刑狱,李壁、李直土都为执政,另外有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