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巨钟已经指向了1948年的夏秋。

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年头。

经过了两年的战争,人民解放军已经从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时的120万人发展为280万人,其中有正规军149万人。部队的装备和素质大有提高,特别是在攻坚战和阵地战的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部队还建立了自己的炮兵和工兵,有重型火炮1100多门。各根据地建立了自己的后勤保障体系,不仅在生活上有了保障,更重要的是在武器弹药供应上有了基本的保证(当然,蒋介石这位尽职的“运输大队长”仍然在发挥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还有363万人左右,其中正规军占198万。敌我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1946年的3.4∶1,缩小为1.3∶1,其中正规军为1.32∶1。敌军的数量虽然稍大于我,但是并不能完全用到战场上去,因为国民党统治区内目前已是危机四伏,必须在各地安排若干部队用作镇压人民群众之用。这类兵力,不说地方部队,连正规军也有36个师或旅,23万多人。而我党所领导的南方游击队这时已经达到4万多人,这些游击队在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安徽、云南和海南岛建立有游击根据地,他们在敌人后方所起到的配合我解放大军正面进攻的作用,则绝不是4万多人的军队所能代替的。

我党所领导的解放区面积已经扩大到23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解放区的人口已经有1.6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全国各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可以相互支援,协同作战。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不仅已经进行,多数地区还进行了复查,翻身农民支援前线和踊跃参军的热情是我军在前线作战的最可放心的基本保证。

这时国民党统治区的情况,我们在本书的第一章中已经有所介绍,这里不再重复。一句话,就是面临崩溃。

这时的中国形势,正如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这篇重要文章中所说: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在这种形势之下,我军在全局的战略上应当如何安排呢?叶剑英在《伟大的战略决战》一文中是这样分析的:

这种敌我力量对比的形势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为着继续大量地歼灭敌人,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人民解放军必须攻击敌人坚固设防的大城市,必须同敌人的强大机动兵团作战。因此,敢不敢打我军从来没有打过的大仗,敢不敢攻克敌人的大城市,敢不敢歼灭敌军的强大集团,敢不敢夺取更大的胜利,已经成为我军当时战略决策上的重大问题。就是在这时,国民党1948年8月南京军事会议曾经议论过撤退东北,确保华中,坚持沈阳至10月底,以观时局发展,原则上不放弃沈阳,同时亦做撤退准备的作战指导计划。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让敌人实现他们把现有兵力撤至关内或江南的计划,使我们失去时机,从而增加尔后作战的麻烦呢?还是在敌人还没有来得及决策逃跑之前,我们就当机立断,抓住大好时机,组织战略决战,各个消灭敌人的强大战略集团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毛泽东同志根据对战争形势的科学分析,毅然决然地抓住了这个战略决战时机,先后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大决战是全局性的,但是,从哪里开始呢?

全国战场上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在中原战场上,我三路大军已经攻克了重镇洛阳、开封和襄阳,连续进行了宛西、宛东、睢杞、宋河、襄樊等战役。在6月底至7月初进行的睢杞战役中,消灭了敌军一个兵团,即区寿年兵团。在7月份的襄樊战役中,活捉了国民党特务头子康泽。在这个战场上,是我中原野战军和国民党的白崇禧集团相对峙。

在华东战场上,在济南解放之后,山东省除青岛外基本上都已获得解放。在这个战场上,是我华东野战军和国民党的刘峙集团相对峙。

在华北战场上,我军解放了重镇石家庄和临汾,活捉了阎锡山的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整个山西基本上都已解放,阎锡山只有一座太原孤城。在这个战场上是我华北野战军和国民党的傅作义集团相对峙。

在西北战场上,我军已经收复延安,攻克扶风、宝鸡、灵台等城市,胡宗南在西北的统治已经完全动摇。在这个战场上是我西北野战军和国民党的胡宗南集团相对峙。

在东北战场上,我军已经控制了除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地区之外的整个东北。在这个战场上是我东北野战军和国民党的卫立煌集团相对峙。

中国大地上,十大军事集团在对峙着,一触即发的大决战必将在这五大战场中的一个战场上打响。从全局看,中原、华北、东北这三个地区最有可能。中共中央经过反复研究之后,确定了东北。关于这一点,叶剑英《伟大的战略决战》一文是这样论述的:

毛泽东同志在紧紧抓住决战时机的同时,又正确地选定了决战方向。当时全国各战场的形势虽然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但敌人在战略上却企图尽量延长坚守东北几个孤立要点的时间,牵制我东北人民解放军,使我军不能入关作战;同时,敌人又准备把东北国民党军队撤至华中地区,加强华中防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把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华北战场,则会使我军受到华北、东北两大战略集团的夹击而陷于被动;如果我们把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东北敌人迅速撤退,而实现他们的战略收缩企图。

因此,东北战场就成为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当时东北战场的形势对我又特别有利。在敌军方面:孤立分散,姿态突出;地区狭小,补给困难;长春被围,无法解救;或撤或守,举棋未定。在我军方面:兵力优势,装备较好;广大地区,连成一片;土改完成,后方巩固;关内各区,均可支援。东北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就能粉碎敌人战略收缩的企图;就能实施战略机动,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就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的总后方。根据上述情况,毛泽东同志将战略决战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的卫立煌集团,这就将战略决战的初战胜利放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这是毛泽东同志宏图大略全局在胸投下的一着好棋子。决战首先从局部的优势开始,进而争取全局上的更大优势。由于迅速而顺利地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就使全国战局急转直下,使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