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岭战役虽然胜利了,但南满地区的形势却愈来愈严峻了。一方面,我军主力大多去了北满,南满的兵力不足,加上地方部队,总数不到6万人。加上根据地尚未巩固,而且还在不断缩小,兵源补充和后勤保障都相当困难。另一方面,敌人的兵力很强,杜聿明按其“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方针,将其兵力集中在南满使用,对我形成了很大的压力。

当我军在新开岭歼灭敌军二十五师的同时,国民党军的五十二军不仅占领了安东、凤城,七十一军还占领了桓仁和通化。通化是我军进入东北之后苦心经营的重要后方基地,通化的失守对我军在南满的活动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国民党军队的不断进攻下,我南满根据地不断缩小,到11月中旬,只剩下紧靠鸭绿江的临江(今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长白、濛江(为纪念东北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后改名为靖宇县)、抚松四个原来工作和群众基础都不算好的贫穷县。严冬将至,部队即将遇到更为困难的局面。

就在这种时候,进入东北之后长期主持北满工作的陈云主动要求到南满去,作为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的萧劲光也要求去南满。经东北局研究同意之后,他二人于1946年10月27日离开哈尔滨,经牡丹江取道朝鲜,走了整整一个月,直到11月27日才到达当时辽东军区所在地,鸭绿江北岸的临江。

陈云和萧劲光一到南满,立即召开会议宣布了中央和东北局关于坚持南满斗争的指示,并宣布了东北局的决定:成立东北局南满分局,对南满的党政军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南满分局由陈云任书记,辽东军区司令员由萧劲光担任,政委由陈云兼任,萧华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委。

这时的南满的确是十分艰苦、十分困难,天寒地冻,衣食不继,队伍减员严重,弹药无法补充,群众尚未发动起来,根据地又大大缩小。

军区机关、辽宁省委和安东省委机关、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共约10万人压缩在纵横都只有100公里的山林之中。党内、军内大多数干部群众都打算向北满转移,没有信心继续在南满坚持。

在经过了一番调查研究之后,12月11日在七道江(在今吉林省通化东南)召开了由萧劲光主持的师以上干部会。萧劲光提出了“以军事反清剿为主,以有力的游击兵团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破坏敌人的清剿。在广大农村恢复政权,迟滞与打击敌人的新进攻,主力集中于适当位置,准备于敌人进攻中消灭其一部,配合游击战争”的行动方针。但是,广大干部不理解,不同意,思想无法统一。萧劲光只好派人去请陈云到会。

13日,陈云在大风雪中来到会场,与大家讨论了一整天。陈云指出了南满局面的严重性,更指出了南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他将南满的现状比为“风雨飘摇下的豆油灯”。他又把整个东北的国民党军队比喻为一头头向北满的牛,把南满比喻为牛尾巴。他说:我们抓住了牛尾巴,这头牛就无法狂斗;放开了牛尾巴,这头牛就横冲直闯。所以,我们必须抓紧这条牛尾巴,要坚持南满斗争。当然很难,但是如果往北满撤,在严冬中翻越长白山,部队必然要损失不少,何况主力到了北满仍然要打仗,要牺牲。主力走了之后,地方部队可能完全难保。如果在南满坚持,虽然会有一些牺牲,但能拖住敌人,打击敌人,为全局做贡献,更何况我们是“背靠沙发”作战(指背靠朝鲜和苏联)。由于三纵和四纵的很多领导干部都是土地革命时红一方面军的指战员,陈云以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做比较,鼓励大家以毛泽东反“围剿”的战术来打击敌人,主动打到敌人后方去。陈云的分析既高瞻远瞩又实事求是,以萧华为首的多数干部被陈云的分析所折服,赞成坚持南满的决定,这才统一了思想,通过了“巩固长白山区,坚持敌后三大块(指军区所属的三个分区)”的总方针,并对军事行动做了全面的安排,决定在4个县23万人的根据地基础上将主力打到敌后去大闹天宫,打击敌人。就在七道江会议结束的当夜,亦即1946年12月14日夜,主动请缨打到敌人后方去的四纵就派出十二师在江燮元师长、潘寿才政委的率领下作为第一梯队从横路一带出发,向海城、庄河方向插去。

在东北解放战争史上,七道江会议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在南满地区的斗争史上更是一次决定命运的会议。会议所坚持的正确路线和策略得到了中央和东北局的支持,并在今后的斗争中取得了不断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