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迅速从日本国内、驻朝鲜的部队和关东军抽调兵力增至平、津地区,战火立刻蔓延到整个华北。为解华北危局,不待改编就绪的八路军115师分两批于8月22日和25日由陕西省三原县出发,经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沿同蒲铁路向晋东北抗日前线挺进。

日军占领北平和天津后,日军华北方面军和关东军察哈尔兵团在华北的兵力骤增到37万余人。

1937年8月,日军以北平(今北京)、天津地区为出发地,兵分三路发起进攻。第一路以1个半师团的兵力沿津浦路向南进犯;第二路以1个师团的兵力沿平汉路南犯,进窥河南;第三路以3个师团的兵力沿平绥路东段,同蒲路北段向西进犯。第三路为日军主攻方向,其西进的企图是由晋北打开通路,歼灭国民党第二战区主力,攻占太原,以大迂回的动作,迫使国民党的军队撤退,达到不战而占领华北五省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企图,西进的日军又兵分两路向太原方向推进:一路由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和两个独立混成旅团,沿同蒲铁路南进,经雁门关直取太原;一路由日军第5师团向浑源、灵丘进攻,企图突破平型关与沿同蒲铁路南进之敌会师雁门关。

雁门关、平型关是国民党军长城防线的两道关口,也是日军进攻太原的必经之地。日军一旦攻取两关,即可长驱直入,兵临太原城下,太原唾手可得。由于雁门关地势比平型关更为险要,又有重兵把守,难以从正面夺取,而平型关地处山西和河北交界的地方,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日军将其主力第5师团用于平型关方向,企图由平九_九_藏_书_网型关一举突破长城防线,取下代县,卡断雁门关后路,从背后攻取雁门关,然后与雁门关正面的日军合兵一处,直扑太原。

进犯平型关的日军,是其陆军中的王牌——第5师团。它编成于明治21年,是日军部队中历史最长的师团之一,曾参加过第一次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立下了赫赫战功。它的指挥官板垣征四郎是有名的中国通,“九一八”事变时他在关东军当参谋,当时的军衔是大佐。“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在东北组织伪满洲国,板垣征四郎作为关东军的代表同溥仪进行了谈判。正是因为他组织傀儡国有功,所以在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前,就已升任为中将师团长了。

而此时的国民党军,由于执行对日消极抵抗政策,作战又缺乏信心,因此,在日军强大的攻势面前,节节败退,致使日军频频得手。8月底,西犯日军即占领了南口、张家口,至9月中旬,又攻陷大同、广灵和蔚县,矛头直指太原。

在板垣的带领下,日军第5师团继攻取阳原、蔚县、广灵之后,又气势汹汹地杀往浑源、灵丘,直逼国民党长城防线。9月16日,第5师团第21旅团以其第21联队主力由广灵进占浑源县城。同日,第5师团第9旅团主力由蔚县南下,占领涞源。20日,第21旅团又以2个大队的兵力南下,占领了与平型关近在咫尺的灵丘。对日军来说,攻占平型关已指日可待。平型关顿时陷入十分危急的境地。

平型关,古称“瓶形关”,这个因关前谷地形状如“瓶”而得名的雄关险隘,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曾经是汉武帝刘彻北击匈奴、北宋杨家将抗辽守边之所。它位于山西省灵丘县西乔沟一带,是古长城上的重要隘口。关口北面是恒山山脉,南面是有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这里层峦叠嶂,幽谷深邃,最险要的乔沟段,长约7公里,四周崖高数丈,陡峭如削,一条狭长山路蜿蜒其间,东通冀北,西抵雁门,是晋冀两省的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