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兵团被歼后,华野和中野本可立即发起淮海战役第三阶段作战,歼灭杜聿明集团,但毛泽东指出“暂不作最后歼灭”,为什么呢?

毛泽东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有关内部资料披露了当时实情:

如果我军在淮海战场上迅速全部解决杜聿明集团余部,则国民党全局动摇,势必重新部署。蒋介石可能以在上海集中待命的数十艘船只突然北上,作出接走华北北平、天津、塘沽、唐山诸敌的计划。所以,淮海战场这时我军如何动作,对平津战役关系重大。

为配合平津战役之作战,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令淮海战场我军,对被围的杜聿明集团余部,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这样,可使蒋介石看到他的几十万大军还在,就不会马上决策让华北的军队南逃,可以达到稳住华北敌军的目的。

12月11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在《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明确指出:“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我们准备令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于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已歼一半左右)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

14日,中央军委正式通知华野围攻杜、邱、李的各纵,提议整个就现阵地态势休息若干天,只作防御不作攻击,待黄维兵团歼灭后,集中较多兵力,再举行攻击。

华野接到中央军委指示后,鉴于敌人连日来疯狂南突,我军阻击任务比较重,所以报告中央军委,我军在阻击敌人南突的同时,设法以师为单位争取轮流休息,使敌人无喘息机会。

16日,黄维兵团已经全部被歼,蚌埠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也已停止北援,杜聿明集团南突之势锐减,所以华野决定就现阵地休息3天,以小部队监视包围圈里的敌人。但是,中央军委考虑平津战场上分割包围敌军的行动正在紧张进行,所以当天指示华野:包围杜聿明集团的各纵队可休息10天,然后集中华野全力发起攻击。对杜聿明集团应不断进行政治攻势。

总前委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为配合平津战役,令华野自16日起转入战场休整,并加强对敌围困,展开对敌政治攻势;中野全军位于宿县、蒙城、涡阳地区休整,并担任歼灭杜聿明集团的总预备队,视情况加入战斗或消灭突围之敌。如李延年兵团再次北犯,也可就地歼灭。中野各部按照总前委的命令,均拟订了半个月(到1949年1月2日止)的休整计划。

17日,华野按照中央军委指示和总前委的命令,即部署休整10天,规定了休整期间的4项中心工作:敌人突围则歼灭之、研究战术、整理组织和展开对敌政治攻势。

到了22日,平津战场的形势发展迅速。我军已完成了对华北敌军分割包围的任务,攻歼围敌的作战已经开始。22日当天,我军即全歼新保安之敌主力35军军部和2个师。这时,蚌埠李延年兵团54军已撤回南京,李延年兵团第三次向北增援的可能性已大减,刘汝明兵团已撤到合肥一带。所以,中央军委指示华野:可集中全军多休整数日,养精蓄锐,休息至下月初,于5日左右开始攻击较为适宜。

根据中央军委22日的指示,华野前委经研究,决定华野全军再延长休整10天,到1月5日左右,再开始攻击。25日,华野前委电示各兵团各纵队遵照执行。

至于休整期间的活动内容,华野前委向各纵提出几点:第一、加强攻击准备,政治上深入动员,总结政治上攻势经验,军事上研究经验,酌量调整部署;第二、继续巩固新兵,做好融化俘虏工作;第三、继续利用天气变化及敌人困难等条件,向被围困敌军展开普遍的、有效的、各种方法的政治攻势,瓦解敌人;第四、对部队加强组织性、纪律性教育,注意克服无组织无纪律现象;第五、补足弹药。

从淮海战场来说,这时暂缓攻击,转入休整,不仅对提高我军的战斗力有利,而且对最后全歼被围困的敌人、夺取淮海战役全胜也是有利的。这时,徐州地区天气骤然变冷,风雪交加,天寒地冻,包围圈里的敌人粮草断绝,忍饥挨饿。对敌军延长包围时间,可以利用天时条件,进一步造成敌人的各种困难,瓦解其斗志,消磨其锐气,而我军则可以养精蓄锐,以逸待劳,做好最后攻击的充分准备,以较少的兵力消耗、较短的时间,争取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