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

周恩来拿一个文件夹子朝毛泽东住处走着。文件夹子里有两份文件,一份是淮海战役战情通报,一份是写给刘陈邓粟谭(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谭为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及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

毛泽东批阅完这两份文件后,接着又作了下列批示:……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在现在地区作战3个至5个月,吃饭的连同俘虏在内,我军将达到80万人左右。应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领导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位同志组织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5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其中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由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以上请恩来与朱德、少奇、弼时、剑英商议后电告刘陈邓粟谭并中原局、华东局。

经过大家研究,一致同意毛泽东关于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及其参加人选的意见。周恩来并起草了致刘陈邓粟谭及中原局、华东局的电报,来请毛泽东签发。毛泽东看完电文后签上:毛泽东1948年11月16日。

总前委在我军历史上还是首创。为什么要成立总前委,据专家分析认为:

粟裕曾建议淮海战役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中央军委采纳粟裕的建议,令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当时的战争设想为:华野、中野互相配合,分别进行淮海、徐蚌两个区域的作战;中野的目标是牵制徐州以西的敌军,以配合华野在徐州以东大量歼灭敌军。

战役发起后,战争形势就显示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拟订了徐蚌会战计划,不仅徐蚌附近的敌军纷纷向徐蚌靠拢,而且还从东北和华中战场增调部队增援徐蚌战场,摆出了徐蚌决战的战略态势。

为适应国民党军徐蚌决战的战略态势,毛泽东制定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总方针,这就是:“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

隔断徐蚌,必须攻占宿县。宿县,北距徐州75公里,南距蚌埠90公里,是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的枢纽,也是徐州“剿总”通向京沪的门户,国民党徐州“剿总”在这里存有大量武器、弹药、被服和装备等军需物资,是他们重要的后方补给基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在陇海路被华东切断以后,津浦铁路徐蚌段即成为徐州“剿总”同南京政府统帅部之间陆上的唯一通道。我军攻占宿县,就切断了徐蚌线,从而置徐州刘峙集团粮弹两缺、欲退无路的绝境。

因此,在华东野战军积极准备围歼黄伯韬兵团的同时,毛泽东令陈毅、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1纵、3纵、4纵、9纵东出徐蚌线,进行徐蚌线作战。以牵制徐西敌军,从战略上配合华野的徐东作战。

与确定淮海战役的作战总方针,使淮海战役从“小淮海”发展成“大淮海”一样,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切断徐蚌线,使中原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的地位从战略上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发展为从战役上协同华东野战军作战,即两支野战军从战役上组成一个整体。这是淮海前线总前委设立的重要基础。

两支野战军协同作战,需要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这是淮海前线总前委设立的实际要求。

对于深谙古代兵法的毛泽东来说,是非常重视作战时的统一指挥的。他认为,军事指挥机构必须有核心,特别是几个兵团协同作战,完成同一个作战任务时,这个核心就更加显得必不可少。

战争规模的扩大,使毛泽东将支前规模扩大,要求“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230页),战争的严峻性和持久性,使毛泽东认识到,必须组织一个全局的指挥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统一安排,以保障后勤工作跟上战争的进程,保障战争的胜利。

也就是说,淮海前线总前委的成立,是淮海战役胜利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