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东北——一片神奇、美丽、富饶的黑土地。

因为它的美丽和富饶,自1643年沙俄入侵黑龙江之后的几百年,这片黑土地就不断受到列强的侵扰,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更是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为取得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彻底胜利,加快日本帝国主义投降,驱逐日寇对中国的侵略,1945年8月初,150万苏联红军攻入了东北。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国民党蒋介石为抢占抗战胜利果实,在美国支持下加紧向东北解放区占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为保卫人民的胜利成果,在东北自然是寸土必争。

富饶的东北不仅是农业、林业的生产基地,也是工业发展的理想区域。

蒋介石深知东北的重要性,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便沦入日本人之手,14年了,蒋介石念念不忘收回东北,以雪“国耻”。更重要的是,如果国民党得到东北,即可对中共进行南北夹击,这在战略上有着重要意义。

8月14日,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中明确宣布要将东北交给国民党政府,苏联并作出了不援助中国共产党的承诺。条约的签订,再加上美国强有力的支持,蒋介石对收回东北信心十足。

抗战胜利后,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蒋介石强调说:“国民党命运在东北,盖东北之矿产、铁路、物产均甲冠全国。”蒋介石的战略企图是:完全占领长江以南地区,着重夺取九*九*藏*书*网华北战略要地和交通线,以分割、压缩解放区,并打开进入东北的通道,依据中苏条约对其有利的规定,出兵占领全东北。

东北对于共产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照蒋介石的话说,如果共产党得到了东北,马上就由穷党变富党了。东北与共产党的冀热辽解放区相连,与山东解放区隔海相望,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如果中国共产党能控制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将使东北根据地与华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就可利用东北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援和配合关内各解放区的斗争,对于取得最后的胜利有着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中指出:“东北问题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即使我们把现有的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为什么不巩固呢?”

国共两党的领袖把目光都投向了那片诱人的黑土地。

与此同时,苏联与美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还把中国的东北当成对抗的前哨阵地。

日本战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随之结束,整个世界的政治形势改变了。美国由战前的“孤立主义”转变为战后向全世界扩张,即所谓的“全球主义”,以维护其经济利益并进而维持资本主义制度与称霸世界为根本需要。

当时的美国和苏联处在“冷战”阶段。美国外交活动的主要中心是在欧洲,但从战略利益和世界战略来考虑,中国则是美国远东政策的重心。美国在中国取得支配地位,既可遏制苏联势力在中国的发展,又可巩固其在亚洲的地位,以便集中全力控制欧洲,最终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因此,“二战”以后,美国采取了“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企图建立一个在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反共的、亲美的中国。

杜鲁门在《回忆录》中称:“中国的共产主义问题和其他地方的政治问题有很大的区别。蒋介石所面临的不是一个分散在全国人民中的富有斗争性的政治上的少数派,而是面临着一个控制了一部分土地和大约四分之一人口的敌对的政府。我们在中国的处境很少有选择的余地。我们不能对这种局势简单地不加过问。”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了严重的创伤,经济和军事力量远不及美国,但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使其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社会主义苏联的存在,对美国推行“全球主义”起着遏制作用。在当时美、苏冷战的历史条件下,苏联的对华政策,是从本国的战略利益和对抗美国的国际战略出发而确定的。

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在没有中国政府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涉及中国主权和利益的《雅尔塔协定》。这一协定虽然对加速日本的灭亡,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有着重要作用,但也严重侵害了中国的主权,反映出美、苏、英三国当时对中国的强权政策。

在该协议中,苏联同意在对德作战结束后的两三个月后即正式向日本宣战,出兵东北。为此,苏联所获得的政治条件主要为:

一、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应予维持。

二、恢复俄国在1904年被日本夺去的权益,即:

1.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

2.大连港国际化,并保证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利,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

3.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由苏中合办公司共同经营,须保证苏联的优越权而中国则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三、千岛群岛应归于苏联。

根据上述形势,中(国共两方)、苏、美三国四方为了各自利益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展开了前所未有的较量,以至最终酿成了辽沈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