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民党第1绥靖公署的命令,从6月下旬开始,蒋军首先向胶济路发动进攻,接着其他方面的蒋军也先后出动,至7月中旬,战火蔓延到了华东地区。蒋军企图首先攻占苏中南部,然后在淮南和徐州援军的配合下,进占两淮,速战速决,一举占领苏中、苏北。当时华中野战军在苏中有第1师、第6师和由地方武装上升的第7纵队、第10纵队,共计19个团,3万余人,而国民党的兵力却为12万,双方兵力悬殊,华中野战军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选择适当的作战地域和有利作战兵力就成为苏中战役首战必胜的关键。
在海安召开的作战会议上,军区各位首长展开了讨论:
“泰州之敌,离我海安较近,居我侧背,对我威胁较大。但泰州是中等城市,难以迅速攻克。若围攻其前沿据点,求歼援敌,这一带地形又不利。从泰州到海安,是水网地区,河川纵横交错,有些地方没有桥梁,难以通行;南面是较宽的运粮河,大兵团很难行动,而且每个村庄都有水圩子,易守难攻,打这一路如不能速决,南通、靖江方向的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占我如皋、海安……”
“东南方向的南通、白蒲一路,距
听着战友们热烈的讨论,粟裕知道,关于初战先打哪路的选择,他和战友们想到一起了,于是,他站起身,指着地图说:
“看来,只有打宣家堡、泰兴这一路最为有利。”
战友们停止讲话,都开始凝神听粟裕的发言:
“宣家堡、泰兴两点,都是‘停战令’即将生效或已经生效的情况下被蒋军强占的。反攻这两点,我们政治上更为有利。”
“宣家堡、泰兴之敌,实际上是临时驻守之敌,虽修了一些工事,其坚固性远不及泰州、南通。”
“宣家堡、泰兴之敌,是敌人的前沿部队,只有两个团,比较孤立、分散,利于我同时分别歼灭。”
“这一路敌人是敌第83师的部队。83师的原番号是第100军,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2绥靖区司令王耀武的基本部队之一,美械装备,美国教官训练,战斗力强,但这个部队的弱点就是骄傲,骄兵必败,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我们会主动向他攻击。”
“这一路敌人遭我歼击,西北路泰州之敌和东南路南通之敌的间隔就扩大了,我军就可以转回兵力,连续作战,打开局面。”
粟裕一口气讲出了自己的看法,战友们都点头赞同,对作战的一些细节问题又研究讨论一番后,会议形成了这样的作战部署:
1师攻击宣家堡,攻克后,主力进至宣家堡以东隐蔽集结,准备消灭口岸、刁家铺的来援之敌。6师的一个旅攻击泰兴城,另一个旅到达泰兴东北地区,配合1师消灭口岸、靖江来援之敌。7纵3个团担任打击泰州方向来援之敌,留1个团守备东台。
部署完毕后,粟裕用这样一句话结束了作战会议,他说:“敌人12万人进攻我们3万人,是四打一,我们这么一来,还了它个:六打一!”
在调兵遣将上,为了攥紧“拳头”,粟裕把华中野战军的两支老部队——陶勇的8纵和王必成的6纵恢复原来的番号。陶勇部为1师,粟裕兼任师长,陶勇为副师长;王必成部为6师,谭震林兼任师长,王必成为副师长。当时华中野战军这两个主力师和其他部队共19个团3万余人驻扎在如皋、海安一带。
粟裕是熟悉他的老部队的。他想:陶勇部比较灵活,我们把他用于宣家堡。宣家堡离敌人大据点泰州比较近,敌人来援的可能性大,必须赶在敌援军到来之前解决战斗。王必成部阻击能力强,把他用于泰兴方向,虽然敌军增援的可能少些,但攻打这个固城是要费力气的。只要陶勇能迅速解决战斗,腾出手来,就是敌军来援,我们也不怕,可以进行第二次战斗。
考虑成熟后,粟裕、谭震林于7月10日午夜发布命令,向泰兴、宣家堡进军。(粟裕:1978年5月16日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