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和饶漱石不和,谁是谁非,毛泽东心中有数。异想天开,蒋介石制订“灭共”进度表。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粟裕让贤当副职。夜深人静,粟裕致电中央,建议让华中主力暂留苏中。华东地区战史,没有粟裕便不能成章。

旗开得胜,泰兴之战歼敌3000。 如南之战再告捷,创解放战争以来歼敌的最高纪录。敌情突变,粟裕没有按自己的兴趣行事。七战七捷,解放军战史上的光辉一页。

战争造就将帅,将帅是军队的灵魂。后来成为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和十大将之一的粟裕,就是在人民革命战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人民军队中的杰出将帅人物。

在前面我们说到,抗日战争一结束,党中央冒险用一架美国小型飞机,把20多名高级将领,从延安运往内地。其中就有陈毅。他是奉中央之命,赴华中地区领导工作的。

在延安时,中共中央对于陈毅的工作,曾作了慎重的研究。因为当时收复和占领东北地区,是全党一项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任务。到东北主持军事工作,中央当时认为林彪和陈毅都是合适人选。最后中央考虑,在此之前,陈毅曾是新四军军长,有在江南和华中工作的经验,乃决定让陈毅到华中去主持军事工作,让林彪去了东北。

起初,陈毅对到华中进行工作是有顾虑的。他坦诚地对中央说:回华中去恐怕没有事做,不起作用。毛泽东说,怎么不起作用?只要你坐在那里就起作用。于是陈毅答应下来,并请中央放心,尽力调整好和饶漱石的矛盾,做好党的事业。

陈毅飞离延安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给华中分局发了个电报,说:“陈毅同志昨日飞抵太行,转赴华中。陈毅态度很好,一切问题均谈通。分工:饶为书记及政委,陈为军长及副书记,其余不变。”

陈毅和饶漱石有矛盾,中央是知道的。1942年3月,“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奉命调回延安,中央派较为年轻的饶漱石接替了政委之职。习惯搞点动作的饶漱石,到任不久,便以一些历史问题为借口对陈毅进行排挤,以致使新四军军长和政委之间搞得很不团结,并被反映到中央那里。

1943年10月底,饶漱石给毛泽东发报,造谣诬告陈毅。同时暗中拉拢其他一些人也给中央发了一份电报,以求把陈毅挤出新四军。

然而,毛泽东是了解陈毅的。陈毅既有长期的革命斗争经历,又有卓越的领导才干,毛泽东对陈毅是信任的,并没有因饶漱石的小报告而对陈毅的使用产生影响。所以,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力主陈毅回华中主持军事工作。

飞机把陈毅等人送到了晋东南黎城县长凝机场后,便飞返延安了。陈毅要从太行赴华中,还有数千里路程,恰好一起从延安飞来的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也要回军区,便由他组织护送。9月下旬,到达濮阳。

9月19日,中共中央根据国民党的整个军事部署,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山东调几万兵力,迅速开赴东北,新四军江南主力北撤,一部进入山东。

9月26日,陈毅收到中央9月23日的电报,要他不要去华中,“取捷径直到山东”接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的工作,因为罗荣桓要率兵去东北。因此,陈毅赴山东临沂,接替了罗荣桓的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

抗战胜利前夕,粟裕正在浙西地区开辟敌后根据地。

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苏浙军区遵照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对该地区侵华日军发出最后通牒,并先后解放了长兴、溧阳、金坛、溧水、安吉、郎溪、广德、高淳等县城。至9月中旬,苏浙解放区北起京(宁)——沪铁路,南至安吉、孝丰,东起太湖,西至宣(城)芜(湖)公路的广大地区联成一片。

9月20日,党中央指示华中局:“浙东、苏南,皖南部队北撤,越快越好”,为此,苏浙军区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开始有计划地渡江北上。

正在这时,粟裕接到了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任命他和张鼎丞为华中军区正副司令员的电报。他一面要业务部门暂缓下发委任命令,一面电请中央:“阅悉中央以职及张鼎丞同志分任正副司令之指示,不胜惶恐。以职之能力,实不能负其重任。鼎丞同志不论在才德资各方面,均远较职为高超。抗战以前,均为长辈;抗战初期,则为职之上级;近数年来,又复在中央直接领导下,成绩卓著;且对执行与掌握党的政策,均远非职所能及。为此,曾再三请求华中局,以鼎丞同志为司令,职副之,未蒙允许。为慎重并更有利工作起见,特再请求中央以鼎丞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中央给予之光荣任务。”

10月29日,即粟裕的电报到达中央的第二天,中央进一步研究了粟裕的意见,给华中局并新四军军部发了回电。电中说,中央认为粟裕的意见“是有理由的”,“同意以张鼎丞为华中军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并兼华中野战军司令”。

粟裕以大局为重,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个人得失的生动事迹,在华中广泛流传,成为佳话。

新成立的华中军区的领导成员,除正副司令员张鼎丞、粟裕之外,还有政治委员邓子恢,副司令员张爱萍,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谭震林,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军区下辖苏中、淮南两个军区及4 个军分区,全部兵力约13.5万余人。

10月10日,华中野战军正式组成。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刘先胜任参谋长。野战军下辖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治委员江渭清;第七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吉洛;第八纵队,司令员陶勇;第九纵队,司令员张震。全部兵力约4.7万余人。华中野战军在建制上属华中军区,在战略行动上受陈毅指挥。

罗荣桓离开山东后,陈毅率领接替山东军区的部队,主要有新四军军部及第七师,第二师第四、五旅,第四师第九旅,苏浙军区第二、第四纵队及苏中军区教导第一旅等部。

1946年1月7日,遵照党中央的指示,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新四军军长陈毅兼山东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饶漱石兼山东军区政治委员,副军长张云逸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黎玉任新四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任新四军参谋长兼山东军区参谋长,舒同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辖滨海、鲁中、鲁南、胶东、渤海等5个二级军区,全部兵力约20万人。

同时,组成山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黎玉任政治委员,宋时轮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野战军下辖第一纵队(含第一、第二、第三旅),司令员叶飞,政治委员赖传珠;第二纵队(含第四、第五、第六旅),司令员罗炳辉,政治委员赵启民;第七师(含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旅),师长谭希林,政治委员曾希圣;第八师(含3个团),师长何以祥,政治委员丁秋生。总兵力约7.4万余人。

山东、华中野战军在统一编制的同时,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向日伪军进行了大反攻,并坚决回击国民党正规军的进犯。经过5个多月的作战,歼敌近4万人,解放县城及重要市镇约90处,巩固和发展了华中与山东解放区。

从1946年3月起,山东和华中野战军进行了“百日大练兵”运动。此后,进一步调整了部队的战斗序列。5月间,中央军委任命罗炳辉为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韦国清为第二纵队司令员。同时,华中野战军第三纵队改为第一师,粟裕兼师长和政治委员;第六纵队改为第六师,谭震林兼师长和政治委员;第七、第九纵队番号不变;华中第五军分区基干武装及向我投诚的赵云祥部改编为第十纵队,谢祥军任司令员,刘培善任政治委员。6月2日,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决定:以第七纵队兼苏中军区,第九纵队兼淮北军区,第十纵队兼苏北军区。7月,东江纵队等部和中原军区第十三旅,先后到达胶东和苏皖解放区,分别编入山东和华中我军。至此,山东与华中野战军兵力有13万人,军区部队26.6万余人。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在完成了各项战争准备之后,彻底撕下和平面具,命令国民党军队约25个师的兵力,向我中原部队发起进攻,全国大规模内战就此展开。

蒋介石自恃国民党在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上的暂时优势,曾设计了一个被后人耻笑的“一年消灭共产党”的进度表:6月底48小时内消灭中原李先念部;7月中两个星期夷平苏北解放区;8月份3个星期打通津浦路和胶济路;9月份消灭冀热辽和冀鲁豫解放区;华东解放区包括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和山东全省,南临长江,北近平津,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组成强大的重兵集团,直接威胁着国民党的心脏地区——南京和上海。内战一开始,蒋介石就把进攻的矛头直接指向华东地区。于是,上百万美式装备的精锐国军,犹如滚滚恶浪,一波又一波地扑向华东解放区。

蒋介石对华东地区的如意算盘,是实行由南向北的逐步压缩,先将解放军华中主力赶过陇海路北,再会同胶济线南下的国民党军将其聚歼于鲁中地区,以解除其宁沪杭中心地带的“心腹之患”。

战云滚滚,敌大军压境。中共中央军委6月22日来电指示作战方针:“山东以徐州为主要作战方向,主要着重调动徐州之敌于野战之中歼灭之。”这一计划的核心,是着重向南,首先给予向华中解放区进攻的敌人以有力的打击。然后会合山东主力由淮河南、北进击津浦线,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造成对徐州的合围形势,以调动敌方,在运动中将敌歼灭。这样,就可以甩开向北的蒋军而插到国民党区域取得人力物力,取得战局上的主动。陈毅次日即复电中央,完全同意这一南下作战方针,并对山东野战军作了部署。

这是关系到未来华中地区整个战局的筹划。粟裕接到中央军委的指示后,根据他对华东地区国共两党军队态势的了解,内心非常矛盾。夜阑人静,蛙声阵阵,但粟裕难以入睡。在接到中央电报的当日晚,即给中央和新四军军部起草电文,力陈利弊,建议华中主力暂留苏中作战。他在电报中陈述外线、内线作战的利弊,他分析道:

第一,在苏中地区,环境比较安定,部队转入战争状态需有一个过程。战争初期,我华中野战军主力,如在淮南作战,不仅粮草需保障供给,就连支前民工也需要苏中补给。主力部队开到,加上民工、干部,每天至少需要粮食10万斤,两三个月所需的粮食,则可达千万斤,其它军需供应的任务也相当繁重,这将会给我军在苏中地区的作战带来很大困难。

第二,苏中当前有敌军9个旅,如我华中主力西迁,留守部队难以担当牵制任务,该区有被敌迅速占领之极大可能。苏中地区地富人稀,人口900万,占华中总人口的五分之二,粮食亦占华中总产量的五分之二,沿江商业繁荣,税收占华中的一半,这些都是支援战争的巨大力量,一旦沦入敌手,就会为敌所用。而且苏中地近京沪,如不战而弃,政治影响也不利。

第三,淮南有敌军第五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一个旅也在淮南。另两个旅在南京,一打起来势必北渡淮南。这两支部队均属蒋军五大主力,加上淮南其他敌军,兵力较强。相对说来,苏中之敌较弱。

对上级的指示有不同的意见,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这是一个指挥实际作战的将领,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表现。但给中央的电报发走以后,粟裕的心中仍是难以平静。他想,自己的建议会不会影响中央的决策?自己的考虑会不会是局部性地看问题?总之,他担心自己的想法会不会对革命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电报到达延安以后,毛泽东与中央军委非常重视粟裕的分析,经研究决定,改变了原来的战略部署。并向粟裕复电。

翌日,粟裕接到中央军委复示:“部队继续隐蔽于待机位置,听候安排。”

接到中央军委的电报之后,粟裕的心情才平静下来。然后,他和军区其他几位领导人反复磋商,即以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4人的名义联名上报中央并陈毅:建议第一、第六师先在苏中打几仗,到第二阶段再西进淮南。

7月初,中央从各方侦悉:胶济、徐州、豫北、豫东、苏北的国民党军队可能同时向我苏豫皖根据地发起进攻。中央军委对原定作战计划作了重要调整,指示张、邓、粟、谭:“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中央军委作战计划的调整,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也和粟裕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后来粟裕领导的“苏中战役”就是在中央新的作战部署的指导下取得的。

7月上旬,苏中地区的战争形势越来越紧急。

在华中野战军司令部里,从布满蓝色圆圈、曲线和箭头的长江两岸地图上,人们清楚地看到当前的军事态势。苏中地区的国民党军整编四十九师自南伸向北,整编八十三师自泰州伸向东,二十五师自扬州伸向北;津浦线的国民党第七军共15个旅伸向睢宁、泗县、盱眙、来安;麋集江南的国民党军整六十师、二十一师等7旅之众,作为第二梯队,北渡后跟进,形成“多路向心突击”的态势,箭头齐指我苏皖边区首府“两淮”(淮安、淮阴)。

作为华中地区军事指挥的首脑,粟裕深深觉得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但他对胜利充满了信心。他从来未被强大的敌人吓倒过,可以说,他一生的军事斗争中,都是与强大的对手作较量的,但只有胜利是属于他的。

粟裕作为一代名将,在人民军队的革命战争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可以说,华东地区战史没有他便不能成章。然而,在第三次国内战争开始的1946年之前,粟裕这个名字还远没有达到让国民党军队闻之色变的地步。但是,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粟裕这个小个子军人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粟裕,1907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枫木树脚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7岁便摆脱了旧家庭的束缚,逃跑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求学。由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马日事变”后,受反动当局通缉。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他身经百战,6次负伤。一份资料说,从1938年至1943年,粟裕领导的新四军第一师坚持大江南北抗战,战斗50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10万以上。“这种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道路。是共产党军事指挥员成长的最基本的道路,当过新四军政治委员的刘少奇说,粟裕领导的新四军第一师,在抗战中建立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陈毅对粟裕的军事指挥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好。”他还说:“粟裕同志可算为理论与实践兼优的人,战役指挥很高明,他长期在实际战争中锻炼,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

解放战争初期苏中战役中的“七战七捷”,就是可以说明粟裕高超的战役指挥艺术的例子之一。

苏中战役开始之前,在苏中各部队高级指挥员参加的作战会议上,粟裕讲了进行自卫战的巨大政治意义,特别讲了敌人骄兵必败的道理,讲了不久前他亲自看到的蒋军军官盛气凌人,骄横狂妄的例子。

那是在前不久的3月份,他在徐州向检查停战协定执行情况的3人小组,控告蒋军违反停战命令,侵占我解放区的罪行之后,从徐州乘飞机返回淮安。

那天,机场上有一批批美制P51型蒋机不断地起飞、降落,发出刺耳的呼啸声。当时站在粟裕身边的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副参谋长,趾高气扬地指着天空得意地说:“现代的空军,威力真是伟大啊!”这显然是耍弄威风,欺负我军没有空军。粟裕看出了敌人的不良用心,立即冷冷地回敬道:“可惜它有个缺点,目前还不能到地面来捉俘虏!”

骄兵必败。粟裕根本不相信拥有美国飞机、大炮的国民党军队,会是未来战争的胜利者。

根据中央军委的作战方针,粟裕把苏中战役的初战选择在江都至如皋一线,也就是苏中解放区的前部地区。这是个异乎寻常的决策。战争初期,迎击进犯之敌,传统的战法是“诱敌深入”。但粟裕经过周密研究,从“时机、地点、部队”这三个关节考虑,认为在苏中前部地区作战,要比纵深地区更为有利。因为,在战争初期,我军以大块解放区为依托,可以充分发挥地利、人和的优势,乘敌正在实行战略展开之际,在前部地区予以打击,可以打乱敌之部署,暴露敌之弱点。何况战争初期,敌人恃强,以大军向我进攻,以为我军不敢撄其锋,我军恰恰在此时此地主动向其反击,必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苏中战役正是在这样的作战指导思想下进行的。

7月中旬,盘踞在南通的国民党第一绥靖区的汤恩伯(后由李默庵接替)指挥5个整编师,共15个旅约12万人,开始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攻。

在此之前,我军已侦悉蒋军向如皋、海安大举进攻的确实部署:敌整编第四十九师从南通向北犯如皋;整编第八十三师从泰兴、宣家堡,整编第九十九旅从靖江,两路合击黄桥,然后配合四十九师会攻如皋;整编第二十五师的一四八旅从泰州东犯姜埝,得手后,这几路将会攻海安。

敌人3路而来,显然是拉开架势和我军拼消耗。我军将以什么样的战法应敌呢?粟裕审时度势,决定先机制敌,主动进攻其出发地,打乱敌之部署,并选择了集中兵力先打宣家堡、泰兴这一路的方案。

从“慎重初战”和“首战必胜”的要求出发,作战会议经过认真讨论,确定了作战方向以后,又很快作出具体部署:一师、六师各6个团,担任歼灭中路敌八十三师的两个团。七纵队3个团,在北侧监视西部之敌,十纵队3个团在邵伯牵制敌二十五师。

最后,粟裕对于这样的作战部署又明确说明了一个基本考虑:“敌人12万人进攻我3 万多人,是四打一,我军这么一来,还了它个:六打一!”

7月13日,粟裕亲临一线作战。

粟裕率一师,谭震林率六师,管文蔚、吉洛率第七纵队在宣泰地区作战,第一军分区监视和阻击可能由白浦北犯之敌和泰州东犯之敌。

战斗打响后,宣泰之敌碎不及防,惊慌失措。刚上任的第一绥靖区司令李默庵感觉战局难测。这时,已抵白浦的第四十九师师长王铁汉,停止前进并电询李默庵,李因情况不明,不敢贸然前进,遂令王撤回平湖。

15日,当李默庵确实判明我主力部队在宣泰之间时,复令其四十九师继续北进。我军严阵以待,一师和敌人发生激战。经过一夜的战斗,歼灭了敌八十三师的第十九旅两个团和旅属山炮营及第六十二旅一个营共计3000余人,缴获山炮10余门,轻重机枪200多挺。达到战前预期的目的。

因为是初战,中央军委对此战极为关心。战斗一结束,毛泽东即打电报询问战况如何?问打的是不是整编第八十三师?该师被消灭了多少?尚存多少?……粟裕清查战果后,一一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见战报后十分高兴,又立即电示粟裕:“泰兴战斗结束后,立即整理部队,准备再打四五个大仗”。

蒋军在宣泰之战中失败,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极为恼火,大骂李默庵无能,并给李发去命令:“令整编六十五师火速北渡长江,会同靖江第九十九旅增援泰兴,再进黄桥,拖住共军主力。令第四十九师日夜疾进,夺如皋城。然后,第四十九师从如皋城,第六十五师从黄桥,第八十三师从泰州,三面夹击共军。全歼粟裕之一师、六师。”

根据敌人新的作战部署,粟裕拟定了两个作战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打前来增援宣、泰的第六十五师和第九十九旅。这个方案的优点,是就近运用兵力,部队不会太疲劳,时间也比较充裕。缺点是这批敌人是来增援的,警觉性必高,很可能一打就退,不易合围,或者打得相持不下,使敌第四十九师得以乘机占领如皋,使我军的侧后和后方受到很大的威胁。

第二个方案,是迅速转移兵力,以主力作远距离机动,直插进犯如皋的第四十九师侧后攻击之。此案的优点比较明显,主要是这一行动必然大出敌人之意料。但此案也有缺点,这就是我军要强行军一百几十华里(第六师的距离更远些),两夜激战之后继以疾走,我方战斗力势必会被减弱。

粟裕考虑再三,还是决定采取第二种作战方案。因为据侦知,敌军认为我军主力在敌之西边,而敌之四十九师则放心大胆地向我如皋挺进。如果我军来一个远距离奔袭,就会陷敌于被动,打他个措手不及。当然,要实现这一作战目的,我军必须打得、饿得和跑得,能够连续地打仗、行军、打仗。

粟裕深知,这也正是我军的长处所在。

所以,苏中战役中的第二战,粟裕就选中了敌四十九师作为歼灭的目标。

7月15日晚,粟裕令第一师全部和第六师大部转兵东进;并用汽艇急运第七纵队一个团,先期赶往如皋,协同第一军分区部队扼守该城。同时设置疑兵,继续围歼泰兴城内之残敌,给敌人造成我之主力确实仍在西边的错觉,使敌四十九师放胆向如皋进犯。

第一军分区对东进之敌进行了英勇的阻击。

17日上午,进犯如皋的敌右路到达如皋以东的鬼头街、田肚里地区,左路到达如皋以南之宋家桥、杨花桥,准备次日会攻如皋。

与此同时,我东移之主力也已抵达黄桥、如皋之间的分界、加力地区。

粟裕作了歼敌的具体部署:以第一师主力抢占鬼头街东南公路上之林樟,断敌退路,尔后从右路之敌第二十六旅的侧后向北攻击;以第六师主力抢占杨花桥西南的贺家坝,尔后从左路之敌第七十九旅的侧后向东北攻击;第七纵队主力则由如皋城及其东北地区向东南出击;3路协力,歼敌于如皋东南地区。另以第一师、第七纵队各一个团伏击向姜堰进犯之敌,以第六师之两个团打击向黄桥进犯之敌。

7月18日晚,我军突然向敌人发起攻击。敌惊慌失措。敌第四十九师师长王铁汉电告李默庵求救。李因为刚吃过败仗,也极为恐慌,就在电话中对王铁汉说:“铁汉兄,你先坚持一天一夜,后天援军就到,你一定要顶住共军的袭击。”

王铁汉接了李默庵的电话后骂道:“他妈的,一天一夜不都得见阎王去!李默庵你见死不救,只要这一仗老子不被共军吃掉,就有你好瞧的。”

王铁汉亲自督战至19日,援军仍未到。晚上,他把部队交给参谋长,言称亲自上第一线作战。实际上,他领着几个亲信逃之夭夭,其部被我军全歼。

如皋东南地区的第二仗,我军共歼敌一个师部,一个半旅,计10000余人。一次歼敌这么多,解放战争以来还是第一次。战斗结束的当天,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就发来了贺电:“庆祝你们打了大胜仗!”

蒋军两战两败,恼怒之余是不甘心。国民党参谋总长陈诚,汤恩伯及白崇禧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纷纷到华中地区,给国民党士兵打气,并策划下次战役。

敌军决定再集中6个旅的兵力,分路向苏中重镇淮安进行攻击。

经过宣泰、如南两战,王铁汉丢了两个半旅。在如南战役中,王打扮成伙伕才得以逃命。等他逃回宋家桥时,心里自是窝火。受上司责骂,受同事白眼,一直抬不起头。他听说蒋军准备打淮安时,主动向汤恩伯请战,企图雪前战之耻。

汤恩伯要集中6个旅攻打淮安,粟裕得知后,心情十分兴奋,这无疑是敌人又送到嘴边的一块肥肉。

敌人把淮安作为进攻的目标是有道理的。因为淮安是苏中战略要地和交通枢纽,敌军进攻,我军势必争夺,这样敌人依仗其优势的兵力和装备,就可重创或者消灭粟裕的主力部队。

面对这种状况,粟裕没有按自己的作战兴趣行事。

从粟裕内心讲,想先以小部队实施运动防御,先给敌人以一定的杀伤和消耗,使主力部队赢得休整的时间,然后撤出淮安,给人造成我被迫放弃战略要地的感觉,让敌人在“胜利”中遭受我军的沉重打击。

但这种思想不是轻易的能够为人所接受。为了慎重起见,粟裕决定赴华中分局请示汇报。粟裕此时是在海安。海安离华中分局本部所在地的淮安,相距约150多公里,而且还要经过东台的水网地区。粟裕骑摩托车,乘黄包车,蹬自行车,把当时能利用的交通工具都用上了,还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赶到淮安。

华中分同立即召开常委会,认真讨论了粟裕的方案,最后把粟裕的设想作为正式方案确定下来。这就是:先在海安实施运动防御,尔后主动撤离,寻找新的战机打击敌人。华中分局并将此决定上报中央、华东局及新四军军部。

然后,粟裕立即又赶回海安,大刀阔斧地将主力部队后撤休整,仅以第七纵队之一部在海安地区进行运动防御战。

在7月30日至8月3日的4天中,从苏中地方武装上升为主力部队不久的第七纵队,可真是打出了威风。他们只用了3000多的兵力,英勇抗击了5万多敌军的轮番进攻。尽管敌人兵力集中,炮火浓密,但我军灵活作战,伤亡仅200余人,杀伤敌军3000余人。7月31日,他们还巧妙地对敌人进行了一次夜袭,消耗了敌人万余发炮弹。

8月3日,七纵队主动撤离海安。

我一撤出海安,敌第六十五师,第十五旅,新七旅纷纷侵进海安,竞相向南京报捷。敌人宣布我华中主力大势已去。

敌人随即分兵占姜埝、占西场、占李堡、占角斜,企图完成海安至黄淮边的东西封锁线。这样一来,在西起扬州,东到海边的300里地段上,摆开了便于我军各个击破的一字长蛇阵。

华野总部和中央军委一致认为歼敌良机已至!经过休整的我军一师、六师主力,迅即分路出击。

8月10日夜,我一师部队向刚换防到李堡镇的敌新七旅十九团发起攻击。敌人不及防备,一夜之间被全歼。率十九团前来接防的新七旅副旅长田从云,成为我一师俘虏的第一个国民党将军。

8月11日,由海安东进的敌新七旅旅长黄伯光不知李堡镇已被我军拿下,仍率二十一团部队向李堡镇进发。结果在洋蛮河地区被我军预先埋伏的大口袋围了个结实。

中午,当敌以3路纵队行进至我埋伏圈后,我十八旅十四团立即迎头发起攻击,七纵第五十七团迅速断其退路。许多敌人还没有来得及拉开枪栓就做了俘虏,有的慌乱地滚下深河之中被活活地淹死。下午5时,我军发起冲锋,不到30分钟,就把分割成数块的敌军全部歼灭。

李堡一战,使苏中战局发生新变化。蒋军连遭我4次打击,损失了3万多人,使其在苏中的机动兵力已经不多,不得不调整部署,把重点放在扼守南通、丁埝、如皋、海安这条公路干线,加强海安泰州之线以南之间的防御,以确保其占领区。同时,积极准备以其整编第二十五师由扬州、仙女庙地区乘虚北攻邵伯、高邮、威胁两淮。

针对这一情况,我军决定从敌侧翼南通、如皋一线打开缺口,钻到敌人的肚子里去打,威胁敌人后方基地,打乱敌人部署,造成歼敌良机。

8月20日晚,我军16个团,3万多人,在粟裕、谭震林的率领下向南开进。

21日晚,一师向丁埝守敌,六师向林梓守敌,第五旅向东陈守敌,分别发起突然攻击。

在此地受我攻击的敌军,是敌交通中队,号称国民党的一支“袖珍王牌军”。这支部队是由美国特务梅乐斯和国民党军统特务戴笠合作训练出来的特务武装,连以上军官都是军校生,多属军统特务,比其他国民党军队在政治上更加反动。他们以恢复交通为名,专门对公路沿线的解放区进行“围剿”,配合地主还乡团血腥镇压人民。为了捕捉地方干部和民兵,他们竟在丁埝储存了几屋子刻有U.S.A字样的脚镣手铐。

我军向该敌发起攻击后,进展很快,不到20个小时就解决了战斗,该地的敌军除一小部分逃走外,其余大部被歼。

如果说,苏中战役是整个华东战场的序幕,那么,“攻黄救邵”的“如黄”之战,则是“七战七捷”全剧的高潮。

粟裕率我军主力攻占丁、林后,扬州蒋军第二十五师,于25日牙始沿运河北上,把进攻的矛头指向苏中解放区的江都县邵伯镇。

粟裕深知敌人的战法,决心走险棋,出奇兵以胜敌。决定除以第十纵队3个团和地方武装两个团在邵伯防御,其余的3 万余主力部队,插进东西南北皆没有众多据点的敌包围圈内,以“攻黄(桥)救邵(伯)”的战法,来调动敌人,歼敌于运动中,并解邵伯之围。为此,令除以七纵队在姜堰、海安之间发动钳制性进攻外,主力于23日夜间由丁埝、林梓向黄桥挺进。

此时,蒋军判断粟裕将要攻打如皋,于是急令九十九旅由如皋向黄桥增援。

粟裕得知此一情况后,仍令部队继续西进,并通知部队准备在如黄路和敌军打一遭遇战。

25日,在黄桥东北,我军果然与敌军遭遇。粟裕立即令我军将遭遇的敌第九十九旅包围起来。

此日,蒋军急忙从如皋调来一个旅又一个团增援第九十九旅。粟裕来者不拒,也就势把该敌也划入了包围圈。

是日夜,我军对敌各部队发起勇猛的进攻,敌人拼死固守,激战一夜,未见分晓。

原来,敌人的实力,要比我们预先侦知的要强。为了保证全歼,速战速决,粟裕决定集中4倍、5倍、6倍于敌的绝对优势兵力。当时,手头兵力不多,更没有预备队,就从战场上及时转用兵力。

敌人经我军一夜攻击,伤亡惨重,士气低落,建制混乱,正盼着飞机和援兵来救命时,天突然下起滂沱大雨,致使敌人失去了空中优势。下午1时,我参战部队再次向被围之敌发起攻击。我一举突破敌人的防御阵地,直插敌人心脏。敌人立即乱作一团,失去指挥,分头突围。我军大胆楔入敌群,猛打猛冲,敌军大部被歼。

残敌1000多人仓皇南逃,正好闯进我一旅的埋伏圈内。一旅一阵痛打,敌人完全给打懵了。结果,该敌被全歼在芦家庄地区。

歼灭了该敌之后,我一旅立即挥兵东向,会同第三旅、第五旅,以15个团的兵力,向被围的加力、谢家甸之敌发起攻击。

27日,敌人一面从如皋拼凑了一个团的兵力西出接应,一面从加力、谢家甸以营为单位分路突围。我军首先向被围之敌发起猛烈的进攻,被围之敌很快悉数被歼。由如皋出来接应的敌人亦被歼一半。与此同时,我五旅乘胜攻克黄桥。

如黄路作战,是解放战争以来缴获俘虏最多的一次,歼灭九十九旅全部,一八七旅全部,七十九旅1个半团,一六零旅5个连,六十二旅1个营,总计1.7万余人,缴各种炮50余门,轻重机枪600挺,长短枪3500余支。

在如黄战役激烈进行的同时,粟裕还同时指挥发起了邵伯之战。

邵伯位于扬州以北,形势险要,是通往两淮的门户。为了集中主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迅速拿下如黄战斗,留守邵伯的我军只剩下第十纵队和地方武装的两个团。

从8月23日到26日,坚守邵伯的部队,经过4天4夜的保卫战,终以胜利而结束。敌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我守军发起轮番的猛烈攻击,但我十纵队和第二分区的部队,依靠工事和水面,英勇抗击敌人,我主阵地始终屹立未动。当敌第九十九旅在如黄路上被歼时,消息传来,敌全线震惊,原来叫嚷“不出3天攻下邵伯”的敌第二十五师师长黄伯韬,不得不把部队撤回扬州。

苏中战役,七战七胜,震撼全国。党中央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说苏中战役“每战集中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8月26日集中10个团打敌2个团,8月27日集中15个团打敌3个团),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依照办理,并希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苏中战役之后,延安总部发言人称这次胜利,加上中原突围、定陶战役,“这三个胜利,对于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并说:“粟裕将军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民族与人民解放艰苦奋斗的历史。今天,粟裕将军成了苏皖军民胜利的旗帜。”

后来的军史家也给苏中战役以高度的评价。认为苏中战役,不仅是粟裕灵活用兵,不拘一格的充分体现,也标志着解放战争初期我军高级指挥员高超的战术指挥水平。认为在敌我兵力为四比一的情况下,歼敌数字是敌军总数的二分之一,相当于我军总兵力的两倍,这在中外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