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阵地五天四夜的高成山
在坚守朝鲜平安南道金化郡938.2高地的战斗中,连长高成山沉着指挥,击退美军和南朝鲜军两个团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的百余次进攻,坚守阵地五天四夜,毙伤敌1800余人。自己也壮烈牺牲。
志愿军某部连长高成山,在他生命历程的最后五天四夜,是在血与火中度过的。
1951年10月15日夜,志愿军某部一营参谋长开俊杰带着团首长的作战命令,来到刚刚驻守938.2高地的1连。借着掩蔽部里微弱的烛光,军事地图上的敌我态势一目了然:两天前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在文登公路上丧失了近百辆坦克,其“坦克劈入战”已经被劈掉了斧头。但他仍不死心,矛头又对准了938.2高地。
938.2高地是我阵地防线上突入敌方的一个楔子尖,东线制高点鱼隐山紧靠着它的脊背。敌人企图拔掉它以夺取鱼隐山,以便长驱直达元山,实现“到元山过冬”的梦想。于是,在这仅有1公里多宽的高地下面,集结了两个团的兵力,布置了数十门大炮。
“团首长命令你连务必守住938.2高地!”营参谋长讲完了情况,对高成山说。高成山代表全连庄严表示:“请参谋长转告团首长,我们战到一人一枪也绝不后退一步!”
团长从电话里了解了高成山的决心,很满意高成山的回答。他非常信任自己的部队。他十分清楚,这个连的英雄连长在历次战斗中,只知向前,从不后退,曾经立过两次战功。他的连队在各项工作中都走在前面,是全团的模范连队。在练兵运动中,全连由于全部达到三枪三中的优等射击成绩,曾荣获师党委颁发的锦旗。
当天夜里,掩蔽部里开了党支委扩大会,讨论高成山提出的作战方案。高成山在作战方案里不仅周密地部署了火力与兵力,具体规定了各种火器的射击距离,而且提出了战斗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和各种情况下的各种打法。
黎明前,高成山前往前沿阵地,细心地关照战士们:哪里需要增设一个单人掩体,哪里的工事需要修补一下才能更有效地发挥火力,哪个地方需要用伪装迷惑敌人,保存自己。当他来到4班阵地时,敌人的攻击开始了。
机枪手孙金榜有点沉不住气,把手靠在扳机上移动着枪口,看到连长来到交通壕,便问道:“连长,开火吧?敌人离我们不远啦!”高成山轻轻地挪开他的手,又命令身后的通信员;“通知各排,不到规定的距离不准打!”他对这个急性子的机枪射手说:“这是敌人的侦察性进攻,不能暴露我们的火力点。”
敌人距离他们只有30米了,高成山命令:“打!”几十颗手榴弹同时在先头的敌群里爆炸,敌人鬼哭狼嚎。但是,后面的敌人继续向上涌来。敌人的机枪压住了5班的火力。
“不能让敌人的机枪发疯!”
孙金榜执行了连长的命令,把敌人的机枪手撩倒,敌人的机枪不响了。
“瞄准敌人的指挥官打!”
孙金榜扣动机枪,子弹打中了敌指挥官的脑袋,随着石头一起滚下山去。
敌人慌乱逃走了。孙金榜又按照连长的要求,由远而近猛扫。攻上来的大约有一个排的敌人,除7人侥幸逃走外,其余都在2排前沿阵地的山坡上倒下了。
黄昏,高成山向营长汇报了第一天的战果。这一天,他们打退了敌人的7次冲击,拖走的敌人死尸就有140多具。
次日清早,敌人猛烈的攻击又开始了。7架飞机在上空轮番投掷重磅炸弹和凝固汽油弹,数十门大炮的炮弹倾泻到阵地上。在这不到两平方公里的三角形阵地上,敌人进行毁灭性的轰击,足足持续了3个小时。整个山岭被浓烟烈火笼罩,烟雾伴着火星冲向高空。繁密的松林烧成一堆堆焦炭。昨晚抢修起来的工事又被摧平,战士们的脸上全被烟灰熏得漆黑。
战士们越打越精。当敌炮延伸射击,飞机的怪叫声也暂时消逝的时候,各种火器就从射口里伸出来,对着冲近的敌人猛烈扫射。战士们用步枪、冲锋枪、手榴弹和纵深的炮火配合,一次次把敌人打下去。激烈的战斗持续到下午。高成山刚刚回到观察所,通信员气喘吁吁地跑进洞说:“连长,5班的阵地被敌人占领了!”高成山把手中的驳壳枪一插,对通信员说:“你立刻到一排去告诉指导员,一排由他完全负责,无论如何不能让敌人占领我们的阵地。我马上到5班去组织反冲击。”
5班守卫在一条已经打得不成形的堑壕里。战士们的战斗意志非常旺盛。在这里,他们又打退了数十倍于已的敌人的10多次冲击。高成山一纵身跳进堑壕里,正好站在班长郭德志旁边。
战士们一看到连长,混身充满了力量,他们觉得这时的连长比任何时候都亲切。连长说:你们2排的阵地是全连的关键,千万不能丢!
“一定要把丢失的阵地拿回来!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怎样打反击……”
高成山决定,反击小组由5班长郭德志带领,5个战士都是挑选出来的党团员。为了加强反击小组的火力,高成山又决定配属给他们一挺轻机枪,并从其他班里抽调给他们足够的弹药。
机枪压住敌人的火力。郭德志带着5个战士分两路绕向敌人的侧后。他们在弹雨中迅速前进,很快地从敌人的背后猛扑上去。战斗中郭德志又一次负伤。他忍着疼痛,连续甩了几颗手雷,端着自动枪就往上冲。其余的战士也都和班长一样,趁着手雷爆炸的烟雾冲了上去……
第4天上午,当高成山正在1排指挥战斗的时候,8班战士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在班长张占其的率领下同敌人展开了拼刺刀的战斗。高成山得知后,急忙回到观察所。他爬在观察所旁边的棱坎上,向前了望:8班阵地上一片静寂,再也看不见一个活动的人影。他不禁心里一阵酸痛,几乎掉下泪来。
傍晚,夕阳西下,战场沉静。高成山把4班的3个战士叫到山坡下说:“指导员曾说过,这山是我们创造荣誉的山,是我们为朝鲜人民报仇的山。4班虽然只剩下你们3个人了,可是3个人的力量也不小啊!”
熊熊的火,在昼夜不息地燃烧着。这火烧红了山谷,也烧红了战士们的心。几天来,战斗中的英勇事迹,确是可歌可泣的。反击的那天,5班班长郭德志率领全班消灭了敌人100多。他自己身负重伤,从昏迷中醒来时,仍拒绝战友们送他下去,他要留在阵地上看着战友们打击敌人。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嘱咐战友:“好好打,阵地要紧,胜利是咱们的!”指导员王秉富负伤后,带着全身血从这个掩体爬到那个掩体,不断激励战士们要坚持住。在战斗中,指战员们遇到很多困难,但都用自己的智慧一一克服了。没有弹药,他们到敌人的尸体上去搜罗;困极的时候,就用树叶当香烟提精神。喝水是个大问题,山下仅有的两条小水沟都被敌人封锁住了,战士们强忍住干渴。全连100多个人一条心:为实现战前的决心,为执行师、团指挥员的命令,战斗到底!为朝鲜人民的每一寸土地,战斗到底!正是由于他们的英雄行为,在938.2高地后面一条巩固的新战线即将建成。
20日拂晓前,高成山把各排阵地上的人都撤回到连的主峰上。他知道,此刻是收拢拳头的时候了,摆着原有的架子会缩短坚持的时间。这时全连仅剩下30来人了,他决心指挥这些从烈火中锻炼出来的勇士,坚守938.2高地的主阵地。
天刚破晓,敌人在主峰下面空空的山谷中一气打了1000余发炮弹,然后步兵顺着山脚慢腾腾地爬上来。刚爬到原来的工事近处,就赶紧伏下射击。看看半晌没有回音,再继续向前爬动;占领一处地方,停下来打一阵排炮,然后再向前爬行。这出戏足足演了3个小时,敌军士兵才填满了主峰下面的空旷阵地。
这天,敌人把两个团的残部拼凑起来,全力攻取主峰。战斗从早打到傍晚,高成山带着37个战士连续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敌人从三面赶羊一样爬上来,就在20来米的近距离内,勇士们用冲锋枪和成束的手榴弹骤雨般地抵挡住了涌上来的敌人,在狭窄的山头周围堆满了敌军的尸体。数十倍的敌人靠着飞机和炮火的掩护,在山顶下100米距离内,整整盘旋了一个白天,始终不能爬近一步。
傍晚,敌人又疯狂地扑上来了。司号员和卫生员也拿起伤员手中的武器继续战斗。子弹打光了的战士,就用铁锹和拳头与敌人扭打。战士们一个一个地倒下去,敌人一步一步攻上来。高成山看着敌人的疯狂气焰,看着倒在血泊里的战友,愤怒与苦痛的心情冲击着他的胸膛。难道苦战了几天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英雄阵地就此让敌人占领吗?不,不能!他向无人守卫的重机枪阵地飞奔过去。但是,就在这一刹那,在他刚刚踏进一个步枪小组工事里的时候,一颗子弹击中了他。他倒下了。
正在激战中的战士余献荣,看着在硝烟中倒下去的连长,悲痛的泪水从眼眶中涌出来。“为连长报仇!”一股复仇的怒火在他身上燃烧着。他端起机枪把眼前的敌人击毙,随后又跟着刚刚冲上来的增援部队,一起冲向敌人窝里……5天来,以两个团的兵力,在每天40余架次飞机的配合下,付出1800余人的代价才攻到主烽的敌人,又被英勇的战士们打下山去了。
晚霞为千疮百孔的938.2高地披上了一层彩衣。高成山已有十几个昼夜没合眼了。现在,他终于静静地躺在堑壕里安睡了。
高成山是河北省易县人。1922年生,1940年6月参加八路军,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牺牲时才29岁。1952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高成山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英雄”称号。
初次参加战斗的新战士胡修道
新战士胡修道,在坚守上甘岭前沿597.9高地3号和10号阵地战斗中,在两名战友配合下,激战一天,打退美军、南朝鲜军40余次进攻,毙伤敌280余人。在友邻阵地告急时,临危不惧,主动支援,守住了阵地。
1952年秋末冬初,朝鲜停战谈判一再遭到破坏,敌人野心不死,对上甘岭发动了一次自吹是“一年来最猛烈的攻势”。11月5日是美国总统大选的日子,侵朝美军头子范佛里特和南朝鲜的李承晚亲自到前线打气,发动了一天最猛烈的攻击。攻击的重点是上甘岭右侧豹597.9最高峰。
就在这一天,第一次参加战斗的志愿军某部战士胡修道和他的战友们,顽强不屈地守卫在敌人攻得最凶猛的主蜂上。
597.9主峰有三个阵地。最前头是9号阵地,右边是10号阵地,左边是3号阵地,相距都不远。班长李峰带着胡修道和另一个叫滕土生的新战士,负责坚守3号阵地。说是阵地,其实工事早被炮火摧毁了,山头打得光秃秃的,全是松土,只有一块打掉半截的大青石头,半人多高,勉强可以隐蔽3个人。
李峰是个久经战斗考验的老战士,沉着而干练,他一面整理手榴弹,一面对胡修道和滕土生说:“要沉住气!见到敌人不要慌,听我指挥好了。”胡修道听了班长的嘱咐,虽然也想沉住气,可是因为头一回打仗,还是有点紧张。他不由自主地一会儿摸摸枪,一会儿伸头往山下瞧瞧,心里琢磨着怎么还不见敌人上来呀!
天放亮时,敌人的炮弹轰隆轰隆在山顶炸开了。胡修道急忙往大石头后一缩,只觉得地动山摇,遍地扬起尘土和黑烟,呛得嗓子直发辣。他揉揉眼睛,探出头一望,“呀!敌人上来了!”胡修道焦急地大喊起来。李峰却不慌不忙地说:“你沉住气,听我的口令!”
敌人越爬越近,胡修道双手紧紧抓住一根爆破筒,两眼盯着前方黑压压的一群敌人。60米,50米,40米,只有30米了,只听李峰大吼一声:“打!”胡修道不管三七二十一,脸趴到地上,一阵猛打,一根爆破筒,一个手雷,又是一个手榴弹,抓到什么打什么,也不知投出去多少。旁边有人大声叫唤,他也听不清,一回手摸到一根爆破筒又要甩,忽然被人一把抓住手腕子,惊得他抬头一看,原来是班长。
胡修道用袖子擦擦脸问:“干啥?”李峰笑着说:“敌人早被打下去了,喊你也不听!瞧瞧,敌人都在山坡下睡着了。”胡修道往下一看,山半坡摆着一大堆敌人的尸体,他摸了摸后脑勺,不好意思地笑了。
打了这一仗,胡修道心里有了底,劲头更足了。班长拍了拍胡修道的肩头说:“打得不错。不过打这种仗,既要勇敢,还要能沉住气。要敢于把敌人放进来,出其不意,打他个措手不及。”李峰又告诉胡修道:“下面的弹药不容易运上来,要看准敌人打,尽量节省着用。”
正说着,敌人又开始炮击了。霎时,弹片横飞,碎石乱溅。这回胡修道老练多了,他慢慢抬起头清楚地看到,大约两个排的敌人正拼命往上爬。等敌人爬近了,胡修道和班长两人一个打前,一个打后,滕土生负责供应弹药。手榴弹不断地在敌群里开花,打得敌人四下乱窜。
胡修道高兴得将身子探起来拍手高呼,被班长一把拽倒,严肃地对他说;“你打得很勇敢,很好,可是不能麻痹大意呀!”班长的话音未落,敌人的阵地就打来一排燃烧弹,阵地上立即布满呛人的浓烟,敌人趁机又开始进攻了。这次敌人改变了战术,紧跟着弹着点,排成后三角队形,分三路涌了上来。
“胡修道,你打左边的一路,我打右边的一路,打完了再合力消灭中间的。”李峰说着,率先扔出一颗手榴弹。这次,由于有炮兵的及时支援,又把敌人打得尸横遍野,狼狈逃窜。
胡修道在班长的指挥下,仗越打越精,胆子越打越壮,脑子越打越灵,与敌人斗勇,斗智。他们3人合力连续打退了敌人10多次进攻。这时,9号阵地情况紧急,连长命令李峰去支援。
李峰临走,再三嘱咐胡修道和滕土生说:“我走了,你们要好好守住阵地,保持住咱们的荣誉。”说着一步跨出战壕,弯腰往前冲去。
班长走了,胡修道心里有点不愿意。有班长在,遇到情况他能拿主意,叫怎么打,就怎么打。他走了,这下没了主心骨,心里还真有点不踏实。不过他一转念也就平静了,连长不就在旁边吗?再说,后面还有我们强大的炮兵哩。
胡修道稳定了一下情绪,对滕土生说:“注意观察敌情。”然后自己转到班长的指挥位置。他们把一排排揭开盖子的手榴弹摆在身旁,准备再次狠狠打击来犯的敌人。
敌人又上来了。胡修道看见-个美国军官跪在中间拿着望远镜四下里张望,顿时怒火满腔。他想起美国侵略军给朝鲜人民带来的灾难,狠狠地说:“看你还敢横行霸道!”一颗手榴弹甩过去,把这家伙炸死了。其余的美国兵顿时大喊大叫挤成了一团。胡修道和滕土生端起自动步枪,“哒哒哒”一阵猛扫,打得可真痛快,敌人再次丢盔弃甲滚下山去。
胡修道和滕土生打退敌人10多次冲锋。阵地上的烟雾刚刚散开,敌人的重炮就吼叫起来。爆炸的气浪猛烈地冲击着他俩,泥土和小石子劈劈啪啪打在身上,他们全然不顾,警惕地注视着前方。
他俩爬到战斗位置,伸出头往山下一看,奇怪,连一个敌人的影子也没有。胡修道心里挺纳闷,照往常的规律,敌人重炮延伸射击,预示着敌人就要冲上来了。这回是怎么回事呢?他们又仔细搜索了一遍,还是没有。
敌人在搞什么鬼?胡修道连忙向旁边的阵地张望,原来是在10号阵地前面黑压压地爬过来一大片敌人。胡修道和滕土生暗暗地替10号阵地的战友们着急。敌人越来越接近10号阵地的山头,可是阵地上仍然是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动静。胡修道心里纳闷,难道10号阵地没有人了吗?10号阵地如果丢失,敌人就可以俯攻3号和9号阵地,597.9高地可就完了。
忽然,10号阵地跑来一个战士到连指挥所说:“10号打的没人了,敌人攻的正急!”连长一眼看见胡修道,什么也没有说,只朝10号阵地使劲一挥手。胡修道向后看看,敌人的炮火组成一道火墙,把运动道路封锁得严严实实,援兵一对半会儿很难上来。即使能上来,恐怕也来不及了。眼看敌人离山头更近,阵地更加危急,胡修道急促地喊滕土生:“快!跟我去10号!”滕土生立即站起来,但是犹豫了一下说:“我们走了,3号阵地怎么办?万一敌人……”经滕土生一提醒,胡修道怔住了。
正在这时,凑巧连部通信员来了解情况,胡修道抓住通信员的手说:“你暂时守住3号,我们到10号去!万一我们牺牲了,你就把情况告诉连长!”说完,头也不回地跳出战壕,向10号阵地冲去。他左手提着一根爆破筒,用大拇指紧紧地扣住拉火,右手握着颗手雷,“啪”地一声咬掉保险。他边跑边想,要是敌人冲到10号阵地比自己晚一步,就用它们打退敌人的冲击;要是敌人先到的话,就用它和敌人同归于尽。
密集的机枪子弹正朝着他们打来,对面山上的敌人发现了他们的行动。他和滕土生被压制在距离10号阵地八、九十米远的山梁上,不能抬头。他迅速滚到一个弹坑里,再由这个弹坑爬到另一个弹坑。滚滚爬爬,爬爬滚滚,最后几乎是四肢着地向上跑。
到了,胡修道抬头一看,正好脸对脸和敌人打了个照面,相距也就七、八米远。敌人见到胡修道先是一楞,看他只有一个人,紧接着就向他围拢过来。胡修道迅速地投出手雷,“轰”地一声,由于距离太近,自己也被震昏了过去……
“胡修道!胡修道!”胡修道似乎觉得有人在扶自己,耳边响起滕土生焦急的呼唤。这时,山下又传来一阵敌人疯狂的叫喊,胡修道睁开眼,一把推开滕土生说:“别管我,打敌人要紧!”滕土生立刻抓起手榴弹和手雷,向敌人扔去。
胡修道疲乏地躺在地上,浑身出汗,眼冒金花。他吃力地撑起身子,侧身一看,爆破筒正在眼前。他立刻振奋起来,猛然跃起,使尽全身力量把爆破筒甩向敌群。
敌人抛下遍山坡的尸体再次后退了。忽听后面有人喊叫,本排战士何大成带着两个战友来支援了。他高兴地跑过去,兴奋地说;“你们来得好啊!敌人被打退了,10号阵地还是我们的!”
黄昏,晚霞把597.9高地映照成一片彤红。胡修道第一次参加战斗,就和战友打退敌人41次冲击,消灭敌人280多名。
胡修道是四川省金堂县人。1931年出生。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年1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为他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用胸膛堵住敌人射击孔的黄继光
我们为“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青年团员——黄继光自豪……他用宝贵的生命在上甘岭上筑起了不可摇撼的阵地。
在朝鲜“三八线”中部的五圣山,屹立着一块青灰色的石壁。石壁上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官兵们镌刻下自己战友们的英雄名字。第一行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黄继光同志以身殉国永垂不朽!”在沈阳市北陵烈士的陵园里,安葬着祖国和人民光荣的儿子——黄继光。
列车在向祖国的东北飞驰。黄继光一路饱览新中国生气勃勃的景象。过了鸭绿江大桥,就踏上朝鲜土地。这里战云密布,城市和农村处处可见战争带来的创伤,他不禁对自己的排长说:“我在想,美国鬼子为啥要把朝鲜人民害成这个样子!”这个饱受苦难的农民的儿子,多么庆幸自己的家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得到解放呵!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1年1月8日生于一个贫农的家庭。3岁时死去了父亲,靠母亲帮人缝缝洗洗度日。继光7岁起就给地主放牛、拾柴,受尽了痛苦和折磨。他盼望有那么一天穷人能翻身。这一天终于到了。1949年11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的号声,响彻了四川盆地。黄继光看到解放军,听了宣传党和政府政策的讲演,知道共产党是穷苦人的救星,人民政府是给穷人撑腰的,因此,他参加了村里的征粮组,并积极参加农会活动,两次被评为模范。
1951年,抗美援朝运动在中江县展开,黄继光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入伍的这一天,妈妈叮咛他:“莫念家,好好干,为国家立大功!”
7月1日,黄继光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被分配在六连当通信员。在大练兵中,他勤奋学习,认真参加操练,两个月后,全连各种武器的保养和使用,样样精通。在党和同志们的教育下,入伍的第二年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通过一年多紧张、热烈的战斗生活的锻炼,黄继光已成为一个机警、勇敢的战士。他每次到前沿送弹药、传达命令,总是圆满完成任务。但他总在心里憋着一股劲:“什么时候能够亲手杀死敌人,写封信告诉妈妈才痛快哩!”
1953年10月13日,黄继光从六连调到营部当通信员。第二天,上甘岭战役就开始了。敌人动用了两个多师的兵力,在大量的飞机、坦克和大炮的配合下,连续向我军进攻。在五圣山前沿阵地,我军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阵地争夺战。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高地反击。
营参谋长带着参谋、步行机员和黄继光,伏在离前沿很近的地方指挥。先头部队在发起进攻10分钟后,就突进到零号阵地的半山腰,战斗进展得很顺利。突然,步行机里传来消息:山头附近发现敌人的一个中心火力点,敌人在那里有3挺重机枪和4挺轻机枪,用火力拦住部队前进的道路。参谋长命令六连立即组织爆破,但几次都失败了。上级要求六连在天亮前拿下这个阵地,现在只剩下40分钟了。
“炸掉这个拦路虎!”黄继光这样想着,掏出自己写的“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的决心书和妈妈盼他立功的来信,交给参谋长说:“让我去吧,首长!”参谋长望着他点了点头。黄继光兴奋地对战友们说:“让祖国人民听我们的胜利消息吧!”说完,他立刻提起手雷,和另外两个战士吴三羊、萧登良一起向前冲去。
黄继光等3人组成的爆破组被敌人发现了,无数照明弹升向天空,主峰和其他阵地上的探照灯射向他们,密集的炮弹在他们身边爆炸,火光和浓烟腾空而起,包围了他们。他们巧妙地冒着敌人的炮火,迂回前进。在冲到离火力点只有30多米的时候,吴三羊不幸牺牲,萧登良负了重伤。黄继光也受了伤,他的右臂被打穿了两个洞。同来的两个战友一死一伤,已经无法完成任务了,爆破的任务就落在他一个人的身上。这时离上级规定的时间越来越近。黄继光忍着伤痛,艰难地向前爬着。
“看,小黄在爬!”参谋长喊了一声,人们看到黄继光还在前进,都眼睁睁地看着。此时敌人又打起一串照明弹,黄继光完全暴露在中心火力点前面,几条火舌一起对准了他,一簇簇土花在他周围飞溅。他被敌人的火力缠着,无法再前进。
东方渐渐泛出鱼肚白。参谋长看看表,时针快要指上4点钟了!就在这时,前边传来两声手榴弹爆炸声,黄继光利用烟雾作掩护,又继续前进了。负了重伤的黄继光一点一点向前爬去。近了,离中心火力点只10来米了。距离敌人机枪射击的死角只有几步远了。只见黄继光挺起了身子,高高举起了右手,手雷在火光中闪闪发亮,接着,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爆炸声。敌人的机枪哑巴了,可黄继光无力地栽倒下去。
营参谋长正要带领部队冲锋,突然,敌人的机枪又“咕咕咕”地吼叫起来,将冲锋的部队压在山坡上。
这时,阵地上的战士纷纷请战,六连指导员准备冒着弹雨扑上去,忽然,大家看到扑倒在火力点一旁的黄继光艰难地抬起头,摸摸身上,又看了看四周,他是在寻找武器,但身上一件武器也没有了。接着,他又往前移动了,顽强地向前爬着。
就在这一刹那间,黄继光站了起来,伸开两只臂膀,向敌人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正在喷着火舌的机枪口。这时刻,黄继光身后的我军战士的心都猛地收紧了,满含仇恨的怒火向敌人冲去,全部消灭了1200多名敌人。
参谋长和战友们向火力点走来。黄继光的遗体还扑在敌人的射击孔上,手上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他的胸膛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这个受影片《普通一兵》中苏联战士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英雄形象感染的贫农的儿子,终于成为“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
祖国人民把最高的荣誉和奖赏授予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认黄继光为特级英雄和中国共产党党员;四川省人民政府将黄继光烈士的故乡——四川省中江县石马乡,命名为继光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并授予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各一枚。
以肩膀当炮架向敌人开炮的孔庆三
在朝鲜成镜南道长津郡新兴里围歼侵朝美军的战斗中,炮兵班长孔庆三奉命摧毁美军的一个火力点。由于地面冰冻,无法构筑阵地,炮的右支架悬空,不能射击,他毅然用肩膀顶住支架,坚决命令炮手开炮,摧毁了火力点。他受炮的后坐力撞击,腹部又中一弹片,壮烈牺牲。
1950年11月27日,隆冬季节的朝鲜战场,北风呼号,大雪漫天,滴水成冰。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忍着饥饿、严寒和极度的疲劳,直扑咸镜南道长津郡新兴里。为了粉碎麦克阿瑟的所谓“总攻势”,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发动了第二次反击战。他们已经强行军8天了,战士们盼望尽快赶到新兴里阻击敌人。
此时,队伍中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肩扛炮筒,紧锁双眉,跨着大步,他就是炮班班长孔庆三。这个来自齐鲁大地的战士,一路上看到被以美国侵略军焚毁的城市和乡村,看到许多惨死在敌人炮火中的无辜的朝鲜老乡,听着那撕心裂肺的呼喊,胸中的爱与恨交织在一起。
孔庆三是山东历城县人,1926年出生。12岁那年,父亲被工厂解雇,一家人生路断绝;15岁那年,全家赖以为生的几亩薄田被汉奸抢去,父亲去讲理被无辜枪杀。从此,他这个不满16岁的孩子就担起全家生活的重担。他在父亲的坟头哭得死去活来,咬着牙,吞下仇恨,走上了艰难的生活之路。岂料,祸不单行,1946年,自己又被国民党反动军队抓壮丁,陷入虎口。是解放军使他获得了新生。他暗暗发誓,要为天下受苦人献出自己的一切。不久,他光荣地在党旗下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
“停止前进”!
“准备战斗!”
命令声把他从沉思中唤回。部队已经来到了于谷里。这里和新兴里只隔一座山。翻过山,过一条河,就是新兴里了。按照战斗部署,孔庆三的炮班配属担任正面主攻任务的尖刀连8连。这是他们出国的第一仗。战前动员会上,大家斗志昂扬,摩拳擦掌,这些经历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等战斗,在战火中锻炼出来的硬汉们,此时只有一个心思:为了祖国和朝鲜人民,为了世界和平,一定要狠狠地打击敌人!
孔庆三向全班同志喊着:“各组注意,跑步前进!”他自己扛起炮筒,冲在最前面。
战士们跑步奔上山岗。山沟里炮声阵阵,火光映红了天空,喊杀声响成一片,8连已经打响了。
枪声就是命令!孔庆三和他的战友们踏着没膝深的积雪,顶着呼啸的子弹奋力向前冲击。为了快速到达沟底,他们干脆抱着炮件滚下山去。沟底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只要从沟底出去就到了河边,过了河就是新兴里。敌人正在拼命控制沟口,向新兴里集中。
孔庆三和战士们刚到沟底,8连通信员气喘吁吁地跑来:“快,副连长让你们马上去!”孔庆三他们一溜小跑来到一个小土岗的下边。
“孔庆三,到我这边来!就看你们的了”!副连长一边打着手势,一边焦急地呼喊。看得出,他此时正面对一个难题。
孔庆三匍匐着身子来到副连长身边,子弹在他身边激起片片飞雪。
“你看!”
孔庆三顺着副连长手指的方向望去,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土包,土包前西是一片开阔地。开阔地上有一所孤立的民房。这所房子虽已被打得千疮百孔,可是敌人依据房子里的地下工事还在疯狂地射击,子弹打成一个扇面封锁着小土包后面的志愿军战士。在民房的那边,敌人正在奔向河边的渡口,有的已到达河对岸,正在集结。如不能迅速拔除这个火力点,阻止敌人的集结,将给全歼敌人造成巨大的困难。
“有办法能拔除这个钉子吗?”副连长指着那所民房问孔庆三。
“请副连长放心,就是老虎牙,我们也要把它拔下来!”孔庆三斩钉截铁地回答。
“可是你们在哪里架炮呢?”副连长思忖着说:“在小土包这面架炮,打不着目标;可是……”
孔庆三盯着前方,脑子里在飞速地思考着:由于有小土包遮挡,无法直射,只有将炮弹杀伤半径为25米的步炮推上距射击目标只有20米的小土包,把炮架到土包的那块石头上,这样一来,直射就可捣毁敌火力点。几乎在同一时刻,副连长似乎已经看出了他的心思,担心地说:“不行,那个位置太危险”那里距敌人火力点只有20米,还处在炮弹爆炸的威力圈内。再想想看有什么办法!
“副连长,来不及了,战友们在流血,不能再耽搁了!这是最好的办法!”
“好,就这么办!一定要小心!”副连长叮咛着。
孔庆三决心一下,立刻命令:
“把炮推上小土包,架在那块石头上!”
孔庆三和李胜永、弋会东迅速把炮推上了小土包,顶着呼啸的子弹构筑工事。可那块石头其实是一块突兀出地面的一块冻土,镐刨上去一个白印,好不容易刨出一个拳头大的小坑,勉强把炮架的左脚支上去了,可是右脚却悬空,而附近连一块能用的石头也没有。眼看着敌人在火力点的掩护下争先恐后地渡河,孔庆三急得眼里冒火。突击队员和首长正伏在小土包后面注视着孔庆三,此时此刻,孔庆三感到肩上压着千斤重担,这个右支撑点是战斗胜负的关键,时间一分一秒地逝去,怎么办?
“有了!”孔庆三大喊一声,兴奋地抓过一把铁锹扑了过去,他把铁锹插进支架右脚的手提拉环里,锹头抵住地面,双手握着锹把,用自己的肩膀死死顶住支架右脚。
“班长!这怎么行!”战友们惊呆了。九二炮的后坐力是相当大的,几百斤重的重物压在上面还震得人受不了,人的肩膀怎么受得了?这还不说,班长完全暴露在炮弹爆炸的威力图中,即使不被敌人的子弹打中,也躲不过飞来的弹片……
“不行!班长……”弋会东几乎是含着泪在呼喊,战友们一下子都扑了过来。
“别管我,马上射击!”孔庆三坚决地下达命令!
“让我来!”
“让我来!”
战友们几乎是哀求了……
“执行命令!开炮!”孔庆三瞪着眼睛吼道。
李胜永一把抓住拉环,他要为班长减轻哪怕是一分压力也好啊!弋会东眼中噙着热泪,瞄准,拉火,炮声震耳欲聋,炮弹呼啸着飞向敌火力点!那卡在通向胜利道路上的钉子被炸上了天。突击队员高喊着,如猛虎下山扑向敌群……战斗胜利了!
孔庆三却被巨大的后坐力掀到了小土包下边,腹部被一块大弹片击穿,鲜血染红了雪白的大地……
“班长!”
“孔庆三!”
人们呼喊着扑向孔庆三。他奋力挣扎着,睁开双眼,嘴里喃喃道:“为了胜利……”,话还没有说完就停止了呼吸。我们的英雄孔庆三用生命炸开了前进的通道,永远安息在朝鲜这片土地上。
1952年9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英雄”称号。
轿岩山上的英雄李家发
李家发,一个刚满17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轿岩山战斗中,用自己火热的胸膛堵住敌人地堡的射击口。
李家发,1934年生,安徽省南陵县一区岩虎村人。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一年,他刚满17岁,泛着红润的圆脸,显得有点稚气,但一双大眼在浓眉下很有精神。一支崭新的冲锋枪横放在被包上,使这位英俊的青年更显得威武。
离前线越来越近了。敌机在部队行进的上空不时地盘旋俯冲,隆隆的炮声,不断从前方传来。李家发亲眼看见:美丽富饶的友邻国家,正遭受强盗铁蹄的践踏,肥沃的土地变成片片焦土,城镇和村庄变成处处废墟。这情景激起李家发对美国侵略者的满腔怒火,他猛走几步,赶上前边背冲锋枪的大个子:“班长,几日能上前线?”“快啦!过不了多久咱们的子弹就要敲美国侵略军的脑袋啦!”
“好!我恨不得一梭子撩倒他几个。”
轰轰烈烈的战前练兵开始了。李家发憋着一股劲参加实弹射击,不料吃了个“烧饼”,心里可真不是味儿。从那以后,他主动拜老战士为师,从举枪要领到构成瞄准线,一点一滴地学,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练。他在刺锥上挂个钢盔练臂力;顶着太阳,练排除虚光;冒着风雨,练修正偏差。日复一日,胳膊肘上磨起了厚厚的硬茧。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家发在全团实弹考核中三枪打中27环。部队首长看着李家发那干净利落的动作和优异的射击成绩,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就在这次战前大练兵中,李家发立了三等功,成为团里有名的“特等射手”。
1951年8月6日,部队离开隐牛里,开赴金城前线,执行作战任务。进入阵地后,李家发所在6班担任前沿班,他高兴极了。
前沿阵地组织了狙击小组,李家发这个有名的“特等射手”有了用武之地。有一次,6个敌人借着晨雾的笼罩,鬼鬼祟祟地向我前沿摸来。李家发看得真切,心里想:“来的正好,一个也别想回去!”“咔!”将一排子弹压进了弹膛。
几个家伙越来越近了,李家发屏住呼吸,食指一动,“叭”最后那个敌人应声倒下。其余的敌人抱头回窜,紧接着“叭,叭,叭……”6个敌人全部被击毙。在后面的战斗小组长刘义勇忙喊:“小李,赶快转移,注意敌人反击!”
机灵的李家发把帽子扣在石头上,自己转到另一个地方监视敌人。不出所料,一梭子弹把放帽子的地方打起一簇烟尘。
李家发在前沿班干得正热乎的时候,班长向他交代了新的任务,让他担任排长的临时通信员。他的主要任务是每天由庆坡岘的山腰跑向玉女峰的前沿班送信,途中要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区。李家发细心地观察敌人炮击的时间和地段,摸索规律,灵活的利用地形地物,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排长非常喜欢他,大家都叫他“铁腿通信员”。
有一天,排长叫李家发通知前沿班作好反击准备,防止敌人偷袭。李家发刚出发,“咣!咣……”敌人向封锁区炮击了!排长心里一紧,李家发怎么样?便和五班长站在坑道口,焦急地观察。开阔地上,只见李家发忽而迅速跃进,忽而突然卧倒,炮弹接二连三地在爆炸,“轰”的一声,一颗炮弹落在距李家发不远的地方,他的身影被硝烟吞没了,排长那颗心一下提到喉咙上。
“快看,他已经到前沿班啦!”5班长用手指着说。
“好样的!”排长悬着的心放下了。
“报告!”李家发怀着胜利的喜悦归来,把前沿班写的收到条双手递给了排长,排长满意地点点头,关切地问:“伤着没有?”李家发活动了一下胳膊和双腿,笑着说:“一根汗毛也没碰着。”“好!快去报告连长,我排前沿班已击退敌人第7次冲锋,要求补充弹药!问连长有什么指示!”
“是!”
看着李家发渐渐远去的背影,五班长称赞地说;“排长,小李这个铁腿通信员还真名不虚传呢!”
抗美援朝的第三个春天来到了!山坡上,金达菜花竞相开放。为了狠狠惩罚美国侵略者,志愿军总部下达了新的作战命令:在金城前线发起大规模的夏季反击战役。李家发所在的一连,光荣地担任了主攻轿岩山西蜂的战斗任务。
轿岩山,海拔768.7米,方圆14平方公里,山高坡陡,地势险要,是敌人扼守金城一线的重要屏障。敌人在大小山头构筑了大量钢筋水泥工事,明碉暗堡密密层层;地雷群、铁丝网满山密布。
头天晚上,一连秘密地通过封锁线,进入潜伏阵地——代号为“113”的元宝形小山岭东侧。翻过“113”,再跃过一道水沟,就到了轿岩山脚下。沿着通向西北的大山腿又有一个代号为“116”的小山包。再往上便是鱼脊山粱,狭窄得简直象条走廊,一直通到轿岩山的最高峰。
漫长的白天过去了。夜幕在大雨中降落。1953年7月13日夜9时,我强大的夏季进攻战役在金城川前线20多公里宽的正面全线展开。隐蔽在山巅上、峡谷里的400多门大炮一齐怒吼,一串串炮弹横穿雨帘,直泻敌人前沿阵地。轿岩山顿时硝烟滚滚,火光冲天,敌人的地雷群引爆了,铁丝网被撕得七零八落。嚣张一时的美李军失魂落魄,慌忙躲进暗堡、地道。
随着我军炮火延伸,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冲啊!”战士们一跃而起。李家发商喊着:“同志们,轿岩山就是我们的了,立功的时候到了!冲啊!”
敌人的照明弹一排排挂满天空,照得亮如白天。这场战斗一开始就紧张得使人喘不过气来。
李家发紧跟在排长身后。部队进展相当快,转眼冲到山包下,战士们顺着鱼脊形山梁往上挺进。前面两道残存的铁丝网挡住了冲锋道路。
“我去炸掉它!”李家发向排长请求道。排长一挥手,李家发一个翻滚动作冲出去,迅速接近铁丝网。随着两声巨晌,铁丝网炸开了。
部队沿着李家发炸开的道路,一气冲到棱坎,眼看就要接近山包顶“116”高地了。突然,高地上敌人的机枪响了。一道道火舌直射过来,战士们被压在土棱坎下。
战士王五保冲上去,刚炸掉最近的一个小地堡就牺牲了。山包中央有一个很大的地堡,火力挡住了我军的前进道路。接着去爆破的巩得秀负了重伤。目睹敌人机枪疯狂的扫射,看着相继负伤、牺牲的战友,李家发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排长,我去干掉它!”
“好!机枪掩护!”排长话音刚落,李家发带着两颗外面绑着炸药的手榴弹,窜了出去。他巧妙地避开敌人的正面火力,从右侧向地堡迂回接近。猛然间,从地堡右边打来了一梭子弹,李家发的左腿象被什么东西击了一下。他赶紧卧倒在一个泥沼中,朝枪响的地方望去,看清前面是个连环堡。显然,不拔掉左边那个“小钉子”,就很难拔掉中间的“大钉子”。李家发拖着受伤的左腿向小地堡接近。
“咣”,一颗炮弹在李家发附近爆炸,右腿也负了伤。李家发拖着两条受伤的腿,每前进一步,伤口都一阵阵钻心的剧痛……他咬紧牙关,顽强地接近敌人。终于靠近了左侧地堡。李家发欠起身子,猛一使劲,一颗“炸药手榴弹”投进了地堡。“轰”的一声,敌人的小地堡掀翻了。
正中那个大地堡还在疯狂地扫射,密集的子弹象一道火墙,挡着部队的冲锋道路。战士们伏在被敌人火力封锁的沟坎里,紧张地注视着李家发的动作,焦急地等待他爆炸成功。
借着敌人悬在雨空中的照明弹,只见李家发拖着受伤的身体,一点点地向圆形大地堡挪动。30米,20米,离地堡只有10米了,李家发猛地挺起身,举起手中的炸药手榴弹,向喷吐着火舌的大地堡射口投了进去,一声巨响,大地堡的几挺机枪成了哑巴。
“冲啊!”战士们立刻从泥泞里跳起来,喊着杀声向前猛冲。
突然,大地堡里一挺重机枪象张开血盆大口的猛兽,又咆哮起来,子弹成扇面向外喷吐,冲击部队又被压在火网下——原来,因为碉堡大,里面的敌人没有被全部炸死。
指挥所督促一连迅速前进的信号弹,一个接一个升向天空。每个战士都知道,大部队正在等待他们拿下轿岩山主峰,好从山下通过,杀向南方……
李家发的弹药已经打完了,再不能等待了。战士们吼着,冲呀!但马上又被压下来。再上,又被压下来。扔出去的手榴弹够不到。班长秦瀛洲3次端起机枪打,都被压了下来,身上还3处负伤。指导员组织人从两侧爆炸,也都倒在半路上。
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大地堡前突然响起穿云裂帛的一声“为了胜利,同志们,冲啊!”
刚才还象猛兽一样疯狂咆哮的敌机枪,顷刻间无声无息了。
李家发用自己的胸膛扑到敌人的射击口上,挡住了敌人疯狂射出来的子弹。战士们冲上来的时候,看见他的双手仍然紧紧地抓住碉堡上的泥土,半睁着眼睛注视着轿岩山主峰……
战士们悲愤地高呼:“为李家发报仇!”犹如一把锐利的尖刀插向轿岩山主蜂。黎明,一面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在轿岩山的峰顶。这面胜利的红旗出征前,李家发曾经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面对红旗宣过誓。这时,从轿岩山两侧插向敌人纵深的部队,已经把敌人赶到了金城川以南。
轿岩山不会忘记,在她的怀抱里曾经屹立过一个钢铁战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特给李家发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舍身救人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
罗盛教,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队文书,舍身跳入冰窟救起朝鲜少年崔莹。朝鲜人民以最隆重的礼节安葬烈士,并表示永恒的怀念。
罗盛教,1931年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桐子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过着艰苦的生活,从而造就能坚韧不拨、爱憎分明的性格。11岁开始上学,14岁时由于家境困难而辍学。他只好跟随开瓷铁器铺子的三叔到乾城县所里镇当学徒,一边帮三叔干活,一边坚持业余学习。1946年秋天,考进了第九师范学校附小六年级第二期。他半工半读,尽管开始时基础较差,跟不上班里同学,但他下功夫迎头赶上,终于在毕业时进入班上前三名,被保送到第九师范学校免费入学,毕业后考入省立十三中学。
1949年,解放大军胜利南下,湘西解放。罗盛教欣喜若狂,约了三个同学赶到沅陵,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干校,毕业后分配到解放军某部侦察队当文书。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罗盛教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3月奔赴朝鲜前线。
入朝以后,罗盛教目睹美帝国主义的罪行,燃起了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他曾几次向指导员要求跟部队一起上前线打仗。一天,罗盛教和炊事员冒着敌人炮火去阵地送饭回来时路过一座村庄,他看到一个10多岁的孩子抱着母亲痛哭,母亲已被美军的飞机炸死,血流满地,罗盛教含泪把仅有的钱和一些衣物留给孩子。残酷的战争教会了他如何去爱,如何去恨。
朝鲜的冬天,滴水成冰。部队奉命调到后方休整。侦察队来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北朝鲜后方的一个秀丽山村。1952年1月2日,一个严寒的早晨,石田里的山野间银装素裹,分外刺眼,清清的泥栎河早已被冰层封住,几个朝鲜少年在河上欢快地滑冰。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早操结束后,一起走过河边的雪地,然后分头去找刚才操练时扔的两颗打不响的手榴弹,准备拣回来继续练习投弹。
“哎呀——”一声惊叫传来。罗盛教一抬头,发现滑冰的朝鲜少年中,有一人失足掉进了冰窟窿。这少年双手扑了几下,瞬间就没了顶。旁边的三个小孩惊慌失措地叫起来,还紧张地探身向冰窟窿张望。罗盛教的心一下绷紧了,抓起棉帽往地下一扔,边跑边脱下棉衣棉裤,冲向冰窟窿。寒风夹着雪粒撩起他的单衣,他全然不顾,甩掉脚上大头靴,“扑通”跳进了冰窟窿。水,彻骨地寒冷,罗盛教一跳进水里,就四处摸索,但摸不到。一会儿,他把头钻出水面。这时,他冻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只见他深深地吸了口气后,马上又钻进水里。
仍然是扑了个空。罗盛教第二次钻出水面,身体不由自主地伏在冰窟窿边沿上。他已经精疲力尽,手指僵硬,张不开嘴,喘不过气来,浑身直打颤。边上的三个少年看到还没有救出同伴,急得直跺脚,不住地呼喊。罗盛教咬咬牙又钻进水里。
落水少年崔莹的上身终于露出水面,他已经昏迷了。罗盛教站在水里,用肩膀使劲托住他。崔莹左右摇晃,一起一落,罗盛教挣扎着坚持住。崔莹终于睁开眼,两手乱抓,好不容易抓住了冰窟窿的边沿,眼看就要爬上冰面,突然“哗啦”一声,冰塌了,连人带冰又掉进冰水里,冰窟窿越来越大。当崔莹再次被托出水面时,冰窟窿边沿又塌了一大块,崔莹又落入水里。
闻讯赶来的宋惠云不会游泳,站在冰上干着急,见此情形,立刻赶到村口,抱起一根废电线杆,奋力向河边拖去。这时,水中浮起的罗盛教,脸色紫里透黑,嘴里吐着水泡,看样子再也坚持不住了。他的身体冻僵了,但一颗心是火热的,他还没来得及平息一下,又艰难地吸了口气,一抿嘴沉入水底。这段时间显得那么漫长,冰上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崔莹终于被顶出水面。他死死地抱住宋惠云伸过去的电线杆子,人们把他拉出冰窟窿。
崔莹得救了,可是罗盛教没有上来。
纷纷赶来的人们一齐动手,砸开冰层,捞起了罗盛教。无数个声音在呼唤“罗盛教!”“罗盛教!”罗盛教却没有回答。军医赶来,给他打针抢救,朝鲜老大娘用自采的土药往他嘴里灌……人们用尽一切办法都无济于事。罗盛教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眼睛微微地合上,脸上的表情显得那么安详。
石田里的朝鲜乡亲们再三恳求志愿军某部同意他们按照朝鲜人民最隆重的礼节来安葬烈士。朝鲜老大娘将预留给自己的墓地献给罗盛教,精心为他缝制殓衣。人们准备最珍贵的祭札。漫山遍野挖来嫩绿的小松苗栽在墓地……
次日中午,少年们抬着烈士的遗体朝墓地走去。周围一片寂静。全村男女老幼紧跟在后面送葬。当烈士遗体被抬进墓地时,人们的泪水再也抑制不住了,痛哭声在山林中连成一片。40多位村民跪在墓前默哀。
朝鲜劳动党村支部书记指着冰封的河,声音颤抖,深情地说:“在这条河里,志愿军为救我们一个孩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也在这条河里,美国侵略者用我们亲人的尸体染红了河水。乡亲们,让我们世世代代都记住罗盛教的名字吧!”
朝鲜人民把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把烈士献身的那条河改名为“罗盛教河”,把安葬烈士的佛体洞山改名“罗盛教山”,并在山上修筑了庄严雄伟的“罗盛教纪念碑”与“罗盛教纪念亭”。金日成首相为纪念碑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颁布致令,追授罗盛教烈士以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朝鲜停战后,1954年春天,在朝鲜劳动党中央的大礼堂里,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首相向来访的罗盛教烈士的父亲罗迭开举起酒杯,亲切地说:“谢谢你,谢谢你生了这样的好儿子为朝鲜人民牺牲了,谢谢你这样的好爸爸!”
罗盛教烈士的精神激励着祖国人民。在烈士的家乡——湖南新化县榈子村,将烈士幼年开垦的荒地命名为“盛教田”。烈士幼年居住的地方成立了“盛教小学校”。新化县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争取命名为“罗盛教班”的学习竞赛。在烈士曾经读过书的学校里,学生们修建了“盛教纪念亭”和“盛教图书馆”,决心继承烈士的遗志。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罗盛教烈士为特等功臣,并授予“一级模范”称号。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
罗盛教河畔的朝鲜人民,用美丽、神奇的传说和瑰丽的诗篇颂扬英雄罗盛教,那翠绿的山,清澈的水,永远寄托着朝鲜人民的怀念之情。
通信英雄牛宝才
牛宝才,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电话班副班长。上甘岭战斗中身受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息,用自己的身体连接被打断的线路,保证了指挥联络畅通。
牛宝才1928年出生子三晋高原上。他的故乡——晋东南壶关县东井岭乡石盆村,位于我太行山根据地的南大门上。在抗日战争中,这里很长时间是游击区。日、伪、顽经常来抢粮,抓人。雇农出身的牛宝才,从7岁起就给地主做工,经常挨打受骂,过了10年名副其实的“牛”马生活。八路军来了后,他才翻身得解放。1944年,年仅16岁的牛宝才入了党,还当上了武委会主任。他决心带领民兵,打击日伪,保卫家乡。
当时,民兵没有枪。牛宝才带领民兵制做了许多长矛大刀,还削了一些木枪。他为自己精心削制了一条“盒子枪”,枪把上拴着红布条,用红布包着,经常掖在腰里,乍一看,还挺象那么回事的。
“宝才,你这木家伙,能顶住日本鬼子和黑狗子的真家伙吗?”有人打趣地问。
牛宝才咧嘴一笑,拍拍腰窝里鼓囊之处:“一切反动派都是属老鼠的。他们做贼心虚,经不住咱连打带吓!”
战斗考验终于来临了。一天,一个“皇协军”队长带着一伙爪牙,腰里挎着盒子枪,太摇大摆地窜进石盆村。他们吸足了大烟,绑了几个老百姓,用皮带使劲抽打,催粮要款,还扬言要烧房子。
牛宝才闻讯,搔搔头皮想,这帮家伙有枪,硬冲进去难免吃亏。他招呼来十几个民兵,如此这般交代了一番,大家都拍手称妙。
石盆村四面是山。时值黄昏,牛宝才带着民兵爬上村外山头,一边喊着口号,一边唱起《我们战斗在太行山上》,俨然一支八路军队伍开了过来。然后,他让一个提着煤油桶的民兵,把装在里面的鞭炮点着,领着大家冲进村子。牛宝才挥舞着他那支“盒子枪”,边跑边喊:“别让敌人跑了,冲啊!”群众也跟着喊:“八路军来了!”
黑狗子们起先不信,一瞧这阵势,信以为真,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连滚带爬地逃走了。
不久,牛宝才又如法炮制,赶走了另一支日本鬼子的便衣队。乡亲们高兴地说:“宝才真有两下子,木盒子赶得真盒子夹尾巴狗似的跑!”
1946年9月,牛宝才带领4个民兵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由于他作战机智勇敢,荣立一、二等功各一次。
1951年3月,正是春寒料峭的季节,牛宝才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
入朝后,牛宝才担任了电话班的副班长。在艰苦激烈的五次战役中,部队打到哪里,他就率全班把电话线架到哪里,保证了指挥线路的畅通。
翌年春天,部队进入上甘岭地区,担负防御作战任务。牛宝才带领3个通信战士负责维护上甘岭左翼前沿阵地——537.7高地北山至一营指挥所的电话线路。每天,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穿梭巡回在两个阵地之间一条3华里长的山梁上。
一连驻守的537.7高地,距敌人最近处只有百余米,地形位置突出、险要。我军在这道前沿阵地上,积极开展“冷枪”杀敌活动,大量杀伤敌人。被打怕的敌人称它为“狙击兵岭”。
敌人岂肯忍受插在他们眼中的“钉子”。每天用成吨的钢铁封锁这道小山梁,飞机,大炮反复进行狂轰滥炸。这条电话线经常遭到破坏。有时被炸断好几处,但每一次炸断都被牛宝才和伙伴们接起来。牛宝才知道,电话是指挥员的耳目。他怕误事,经常在接完线头后,就地隐蔽在敌机和敌炮炸得最凶的地方观察线路,以便随断随接,确保指挥线路畅通。
这一招让领导和同志们知道了,都觉得这样做太危险。牛宝才总是嘿嘿一笑。他心里想:“反正线路断了就得赶快接。咱一个老党员,还能让危险给吓住!”
他担心将来打起大仗来电话线不够用,就积极要求跟随打伏击的小分队活动,利用夜暗,钻进敌人阵地,收割敌人的电话线,前后割回了5000多米。他得意地说:“这叫破坏敌人的,建设自己的,一举两得!”
电话班战士在牛宝才的领导下,不畏艰险,英勇战斗。在6个月的防御作战中,始终保持电话畅通,上级给他们记了集体功。
1952年10月14日,美国侵略军发动了所谓一年来“最猛烈的”“金化攻势”(即上甘岭战役)。敌人以大量的飞机、坦克和大炮,掩护整连整营的美李步兵,向我两个连守卫的总面积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537.7高地和597.9高地进行轮番冲击,战斗非常酷烈。
我军阵地上,头一天即落炮弹30多万发,炸弹500余枚。我野战工事和交通壕几乎全被摧毁。
牛宝才和他的电话班受到严峻的考验。敌人炮火太猛了,电话线经常一断就是好些节。刚接好这头,一排炮弹下来,那边又断成了几节。幸亏牛宝才储备了大量的电话线,在来不及接头的情况下,他就用拉新线的办法,保障线路畅通。
硝烟弥漫,弹片纷飞……牛宝才象一只矫健的燕子,忽而趴下,忽而跃起。他热情地鼓舞战士们:
“同志们,哪怕敌人的炮火再厉害,咱们的电话线是打不断的!”
一天,副团长王凤书带着新的作战部署来到一营指挥部。他拿起电话刚说了两句,就没声了。
“龟孙子,又给打断了!”
王副团长“当啷”一声把电话手机扔在放电话机的子弹箱上。
牛宝才刚查线回来,浑身是尘土和汗水,一副花脸模样。他闻声走过来,伸手摇了几下,机柄轻轻的——电话线又断了。
“首长,请你稍等,我马上去查线。”牛宝才抄起线拐子,弯腰冲出坑道。
教导员白明德知道,自从两天前敌人开始对我阵地进行破坏性轰击以来,牛宝才已是一天一夜没吃上热饭了。而且,牛宝才那条残存着弹片的右腿又发炎了。他本想换个人去,又怕在关键时刻误事。他关切地跟到坑道口上,目送牛宝才。只见昨晚刚抢修起来的交通壕,又被炸得连膝盖都遮不住了。通向537.7高地的山粱上,火光闪闪,黑烟腾腾,一排排炮弹尖啸着落在山坡上,爆炸声此起彼伏。牛宝才一只手抓着线拐子,一只手背在身后控着电线,出没在弹坑中。他跑着跑着,又折回两次,大概是刚拉出的新线又断了……教导员心里一热,多好的战士呀!
担架员赵海生在距537.7高地200多米处看见了牛宝才。这时,牛宝才左大腿负了重伤,鲜血汩汩地往外流淌。他怒目圆睁,吃力地往前爬着,身后拖着一条长长的电话线,蜿蜒连向营指挥部方向。
“牛宝才,你负伤了,我背你下去!”赵海生一个箭步冲了过去。
牛宝才一把推开赵海生,喘口气说:“首长在等着讲话,你别误事!”说着,他拖着那条完全失去作用的左腿,两手扒着地继续往前爬去。
赵海生知道事情紧急,不敢纠缠,眼里噙着泪说:“牛宝才,我先去抢救别人,回头背你下去!”
“叮铃铃——”营指挥部的电话终于响了起来。王副团长拿起电话,急切地询问了战况。尔后,向一连连长赵永成传达了新的作战部署。
牛宝才却没有回来。营指挥部和电话班的全体同志望眼欲穿。
10分钟后,电话线又断了,王副团长命令:“赶快接通!”年仅18岁的电话员王光新,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扛起一拐线,边跑边拉线,冲进了炮火硝烟。
临近537.7高地时,王光新突然发现满身是血的副班长,正俯伏在一个炮弹坑旁。被硝烟熏黑的军上衣,随着炮弹的气浪一上一下掀动着。他的左手攥着一个咬去胶皮的电话线头,右手似乎被弹片击穿了,鲜血滴嗒滴嗒顺着手臂而下,但却捏着另一个线头,衔在嘴里,用牙齿紧紧咬着。左腿负了重伤,旁边是一片血迹。
一般热血冲上脑门。王光新明白了:副班长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已经没有气力连接线头了。他用自己的身体接通最后一个断头,让电流通过身躯,保证了指挥联络畅通!
两行泪水刷地涌出眼窝。王光新双手攥紧线拐,使劲摇着,发出瘆人的一声嚎叫:“我坚决完成任务!”一边喊着,一边头也不回地冒着炮火向前飞奔!
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牛宝才追记特等功,追授“二级英雄”称号。
烈火中的英雄邱少云
部队潜伏到美军阵地前沿附近,准备次日黄昏发起进攻。战士邱少云在蒿草丛中潜伏时为美军燃烧弹燃着了棉衣。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忍着剧痛,始终未动,最后光荣牺牲。他的英雄事迹在中朝两国军民中广为传颂。
1951年3月,邱少云告别祖国,踏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程。一跨过鸭绿江,就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道路,田间,山峦……到处是战争带来的创伤。这天下午,路过汞柔里地区,发着尖叫的敌机群掠空而过,顿时,村庄在爆炸声中中弹起火,紧接着是一片哭喊声。邱少云看着这一切,心里在暗暗发誓:“血债要用血来还,美国强盗你等着瞧吧!”
邱少云是个饱经忧患的青年。他1926年出生在四川省铜梁县关建乡玉屏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失去父母,13岁就带着弟弟沿街乞讨,扛长活,打短工,饱尝了人间辛酸。23岁那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在解放成都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解放入伍。
苦难的生活经历,给邱少云留下了不善言词、面带忧郁的性格。但他有强烈的正义感、同情心,体贴他人,能吃苦耐劳。1952年敌机在部队驻地农场投下一颗500磅的定时炸弹,很多人都不敌走近,农民只能绕道而行。邱少云冒着危险将炸弹排除,人们无不为他的勇敢精神所感动。
邱少云光照人间的英雄行为,是在攻击391高地的战斗中。
在朝鲜平康与金化之间,横贯我军前沿阵地有一座被敌军据守的著名山峰——391高地。长约千米,形如屋脊,山势险峻,象一艘搁浅的舰艇楔入我军阵地。高地周围是一片3000米的开阔地带,使高地更显得易守难攻。我军就在距高地3000米的对面阵地上。
391高地,不但是敌人的交通要道,也是扼守我军开进的一颗毒牙。迅速拿下391高地,遏制敌机械化部队活动的威力,使我军推进平康一线,成为我军面临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
夺取391高地最困难的一步是如何通过这3000米的开阔地带。长距离的冲击,不但战士的体力跟不上,更严重的是,在敌人居高临下的炮火封锁下,突击力量一开始就会受到过多的伤亡。所以,通去眼前这3000米的开阔地就成一大难题。
为缩短冲击时间,保证战斗任务的突然性,上级决定在发起攻击的前一天黑夜,将部队潜伏到敌人鼻子底下,然后出其不意发起攻击,一举拿下391高地。命令下达后,邱少云所在部队接受了预潜反击任务。
预潜反击是一个大胆的决策。预潜又谈何容易呢?一方面要在3000米的路段上不留痕迹的到达指定地点,而且要潜伏在敌人眼皮底下20多个小时,不许咳嗽,不能动弹,忍受饥饿。万一潜伏被敌人发现,炮火一盖,那就一个也跑不了,不仅战斗计划破产,以后的战斗也会更加困难。很多同志对此有顾虑。邱少云虽然不懂得什么军事哲理,但他却感到:战争本身就充满着危险,奇中有险,不险不奇。
邱少云这个纯朴的战士,深深地懂得这次任务关系重大。为使领导放心,他找到指导员倾诉了自己的心里话:“我参军后,对人民没有什么贡献,一定要在这次战斗中为人民立功!”,“就是被敌人子弹打中了,也决不暴露目标。”邱少云的一席话,把指导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为保证潜伏成功,邱少云随部队一次又一次地到391高地观察地形。他每次总是把潜伏路线、位置、地形看个清楚。为使潜伏万无一失,他时常利用午休时间,携带爆破筒、手榴弹,练习跳跃,琢磨隐蔽的方法。别人通过一段距离要8分钟,邱少云只用5分钟就足够了。在邱少云的带动下,部队很快做好了预潜准备工作。
1952年10月12日黎明,平康以南的山岭和平原上大雾笼罩,太阳出来后,驱散朝雾,391高地露出了黑黝黝的形体。在这一片茫茫草海里,潜伏着500多名全副武装的志愿军勇士。他们不能相互交谈,不能咳嗽,不能发出一点声音。邱少云潜伏在高地东麓一条杂草丛生的土坎旁边,距敌人只有60米。
391高地那层层铁丝网和一座座地堡尽收眼底,机枪从地堡的一个个牛眼似的射孔探出头,持枪警戒的敌人来回走动,不时端着望远镜朝山下观望。邱小云看着眼前的一切,真想一个箭步冲上去,消灭这股敌人。
太阳慢慢地升起来了。邱少云同战友们已经在这里潜伏了七八个小时。湿淋淋的草丛,秋末的寒冷,长时间的匍匐,使他全身酸痛,蚂蚁、蚰蜒等从扎紧的裤筒钻进去,叮得人又痒又疼,他想:如果能站起来活动一下该有多好,但潜伏纪律是绝不允许的,邱少云同战友们忍受着,坚持着,盼望太阳快快落山,等待攻击的信号。
上午10点多钟,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敌人的一个班从地堡里钻出来,朝着邱少云他们潜伏的位置走来。空气骤然紧张起来,天地之间一切好象凝固了,邱少云同战友们互相看了看,示意不能冲动,要遵守潜伏纪律。
敌人继续往下走,50米,40米,30米。越走越近了。人们屏住呼吸,握紧的拳头都出了汗。突然有两个战士被敌人发现了,敌人吓得倒退了两步,扫了一梭子子弹,扭头就往回跑。这时,391高地东侧,火力封锁了敌人逃跑的去路,敌人全部被消灭在山下。邱少云的心象一块石头落在地上。
炮火之后,敌人更显得惊慌失措,对山下这片绿海更不放心。敌人照例盲目地打着冷枪,烟幕弹、燃烧弹也由远而近地打来。燃烧弹越打越近了,一颗燃烧弹在离邱少云只有2米的地方爆炸了,飞迸的燃烧液,溅在邱少云的腿上,立刻升起一团火苗。随着野草的噼噼作响,邱少云身上起火了。
这时,邱少云只要站起来扑打几下,或是滚到离他不远的小水沟里去,就能把火熄灭。邱少云没有这样做。他想到500多名战友的生命,想到部队的潜伏任务,为了整体利益,高度的革命责任感,使他仍坚持在原地,一动也不动。
火越烧越大,邱少云把身子紧紧贴在地面上,忍受火焰燃烧剧烈的灼痛。革命战士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革命纪律,使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能暴露目标。
野草烧完了,邱少云的衣服被烧成炭灰,他仍然没动一下,没吭一声。他光荣的牺牲了。
下午5点30分,发起攻击的时间到了,战士们高呼着“为邱少云报仇!”的口号,向391高地冲去。只用了20分钟的时间,战斗就胜利结束了。
邱少云为了战斗的整体利益,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英勇牺牲了。他的英雄行为永远鼓舞着中朝两国人民;他的光辉事迹光照人间,与世长存!中朝两国人民怀着崇高的敬意,在391高地石壁上铭刻一行醒目的大字:为整体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邱少云所在部队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为表彰他的英雄行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邱少云记特等功,并授予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于1953年6月25日发布政令;授予邱少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蓝天雄鹰”孙生禄
他在抗美援朝作战中共击落美军飞机6架,击伤1架,被誉为“空中突击手”。在1952年12月2日空战中,美机群偷袭长机纽,他果断地冲向美军机群,击落美军F-86战斗机两架;座机受伤20多处,坚持飞回基地。在次日的空战中,率领僚机把4架美机从1.2万米高度压到1500米,在准备射击时突遭另4架美机袭击,光荣牺牲。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光荣史册上,闪耀着一个光辉的名字——他,就是被誉为“蓝天雄鹰”的空军某部飞行中队长孙生禄。
孙生禄,一个极平常极普通的青年军官。他个头有些矮小,但敦实健壮,满面透着红光。他生性乐观开朗,不管飞行训练多么劳累,也不论巡逻执勤多么紧张,停飞时飞行员们聚拢在一起,总能听到他爽朗的欢声笑语。要是他一个人独自休息,便会拉起那陪伴他多年的胡琴。琴声有时悲切,有时欢快,有时激昂,有时悠扬,就好象时而追忆他童年的苦难生活,时而向你倾诉报效祖国的绵绵情怀,有时又好象是抒发他驰骋蓝天、搏击长空的凌云壮志……
1952年冬,孙生禄在友好邻邦朝鲜的土地上步入了人生的第25个春秋。这是他血气方刚的年华,也是他青春流彩的岁月。1951年10月,他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赴朝作战,仅仅一年零两个月,他率领的飞行中队取得了击落击伤侵朝美军飞机12架的辉煌战果,其中仅他一人就击落敌视6架,击伤1架,成为志愿军空军有名的“空中突击手”。他的赫赫战功,充分表现了革命军人临危不惧的气概,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
孙生禄原是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1928年出生于河北省定兴县坊上村。他出生后,使本来就极贫寒的家境,日子更加艰难了。父母养育他姐弟两个,苦撑苦熬度时光。1935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华北,他的家乡遭到残酷蹂躏,在日本侵略军铁蹄下的屈辱生活,给孙生禄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埋下了仇恨侵略者的种子。孙生禄的母亲过早亡故后,父亲又被日本鬼子抓走,撇下了他们年幼的姐弟两人。孙生禄15岁那年离家出走,决心要为父亲报仇,不幸又被定兴县伪保安队抓去当了勤务兵。在伪保安队里,时常遭受打骂欺凌。但是,在苦水里泡大,屈辱中成长的孙生禄,没有向贫困艰难的生活低头,相反,生活的煎熬,使他磨砺了意志,锻炼了体魄,激发了救国救民的壮志。1945年8月,他被八路军解放后,铁了心地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在部队里,党的阳光雨露使他很快地提高阶级觉悟,心灵深处对敌仇恨的种子迅速生根发芽。在他入伍不久的一次对日军作战中,凶残成性的日本侵略军在面临灭亡之时,负隅顽抗,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突然,孙生禄的“三八”大盖枪卡了壳。这时敌人发起冲击,对面两个日本鬼子端着枪恶狠狠地向他猛扑过来。他面对民族的仇敌,胸中燃烧着为家为国为民族的复仇怒火。当敌人靠近工事时,他大喊一声,勇猛地跳出工事,端着刺刀迎了上去。两个鬼子为之一震,但欺他个头矮小,举着明晃晃的刺刀直刺过来。他毫不示弱,机警地把身子闪过,使敌人扑了个空,随即转身将刺刀狠狠刺进一个鬼子的胸膛。他还没来得及拔出刺刀,另一个鬼子狡猾地从他背后刺来,正在这千钧一发时刻,他的一个战友放过对刺的敌手,及时将这个鬼子刺倒,使他得以脱险。这次战斗,孙生禄立了一小功。
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孙生禄锻炼成一名勇猛顽强、机智灵活的战士。随后,在解放战争中,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诞生后,为了保卫祖国领空领海的安全,毛泽东主席发出伟大号召,一定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1949年11月,孙生禄被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学习飞行。他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文化程度低和不习惯于空中飞行的困难,刻苦学习驾驶技术,细心琢磨空中战术,取得了飞行和射击的优异成绩。每当他驾驶战鹰升空,心里都充满着自豪:决不让敌人染指祖国的一寸蓝天!他怀着凌云壮志,翱翔苍穹,背负青天,巡察万里,警惕地守卫着海边防前哨。
当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同时出兵我国领土台湾,把战火烧过鸭绿江的时候,这时已经当上飞行中队长的孙生禄,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他同他的战友们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1951年10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
当孙生禄驾驶飞机飞临朝鲜上空时,地面上的城镇和村庄满目疮痍,使他联想到过去日本鬼子对他家乡的“大扫荡”。他想,拼洒热血,也要援助朝鲜的父老兄弟姐妹。
1952年11月15日,孙生禄驾机率领僚机马连玉飞临大同江上空执行巡逻任务。他们警惕地盘旋搜索。时值深秋,碧空如洗,江水澄激。鸟瞰大地,山野枯黄,在侵略者的战争阴云笼罩下,显得十分萧瑟。正当他们即将结束巡逻准备返航时,突然发现斜前方出现两架F-86型敌机。孙生禄心头一震。这种机型,美军炫耀它性能良好,最近专门增派一支飞行大队到朝鲜战场。这支大队骄横狂妄,似乎是不可一世,天天在朝鲜上空飞来飞去。孙生禄对这帮强盗早已恨之入骨。这一回在空中相遇,正是好机会,定要狠狠教训教训这一伙。他观察得真切,敌机还没有丢掉副油箱,便推断敌人还未发现自己,当即决定乘机对敌发起突然袭击。他蹬舵急转,率领僚机敏捷地绕到敌机背后,紧紧盯住敌机后尾。正当他准备实施攻击时,耳机里传来马连玉的急切报告:“注意,后面又跟上两架敌机!”其实,孙生禄对此已有所料,当他发现前两架敌机时,就估摸到这是个机群,只是不愿轻易放过这一战机而切入了机群。他扫视后面两架敌机,敌机开始扔下副油箱。他判断敌机飞行高度低于自己,而且距僚机马连玉还有一段距离,一下子追不上来,便决定继续对眼前之敌实施攻击,然后回头再消除后面威胁。
孙生禄推动油门,加大速度,敌机的身影迅速投进了瞄准仪的光圈。他迅速按动炮钮,在一串猛烈炮火的轰击下,敌机立即卷起一团浓烟,一头栽了下去。另一架敌机见势不妙,投下副油箱,趁势下滑,仓皇逃走。
孙生禄顾不得细看被击落的敌机,把机身拉起,作了个翻转动作,迅速绕到后面敌机的侧背。只见马连玉正与敌长机纠缠在一起,使得敌僚机无法开炮。他暗暗称赞马连玉的机智勇敢。为了尽快给马连玉解围,他迅即推下机头,向敌机猛烈开炮。这突如其来的攻击,一下震住了敌人。两架敌机不敢恋战,调转机身,迅速拔高,逃之夭夭。
美国侵略军以为增加了“王牌”F-86机群,就占有了空中优势。12月2日,在这一机群掩护下,美军又出动大批轰炸机,企图轰炸、骚扰鸭绿江桥和发电站。接到战斗命令,飞行大队长王海率领长机组腾空而起。孙生禄和马连玉机组担负掩护王海机组对敌实施攻击的任务,警惕的搜索着敌机的踪影。正当王海紧追前方敌机寻求攻击时,突然右前方出现4架F-86敌机,正偷偷跟踪到刘志田中队的后尾。孙生禄看得一清二楚,神经一下绷紧了。此刻,耳机传来王海命令,要他迅速支援兄弟中队。他冒着飞机可能陷入“螺旋”的危险,凭着他娴熟的驾驶技术,迅速作出右急转动作,面对敌机冲去。可是僚机马连玉在急转弯时却进入“螺旋”,飞机一个劲的直往下泻。孙生禄在单人单机的情况下,毅然对敌机实施炮击,一下子把这4架敌机吸引到了自己方向。
援救战友,胜过自己的生命。这是孙生禄的坚定信念。他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自己这条生命就是战友在战场上把他保下来的。为了阶级兄弟,为了战斗胜利,他决不吝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何况美军吹嘘的“王牌”F-86,不是已经被自己揍下来一架吗!他加大速度,瞄准其中一架,迳直迎头冲去。在等高的水平线上,这样高速对撞,敌我双方谁都清楚结局是什么。眼看再有几秒钟,可怕的结局就要出现,而早已把生命置之于度外的孙生禄,却无所畏惧地向前冲去。
狭路相逢勇者胜。气势汹汹的敌机企图迫使孙生禄让道时乘机攻击,但终于没能挺到最后一秒。当两机相距1000多米,转瞬就要相撞之时,敌机突然左转飞行。这样虽然避免了撞机,但给孙生禄留下了袭击它的破绽。孙生禄急蹬右舵,向右压坡度,紧盯敌机,迅速瞄准,立即按动炮钮。顿时,敌机在浓烟烈焰中化作碎片。
孙生禄这才稍稍舒了口气,但心弦依然绷得紧紧的。他调转视线,眼看另外3架敌机象饿狼似地扑了过来。他佯装不知,依然沉着飞行。待到敌视进入有效射程时,他猛地来个左转弯,加大速度,从3架敌机下面钻出包围圈。紧接着拉起飞机,翻了个筋斗,顺势打个横滚,爬到敌机的后上方,夺取了有利地位。敌机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兜超了圈子。
决不能让强盗在眼皮底下溜掉。孙生禄咬紧牙关,紧盯敌机穷追不舍,接连跟踪两圈,终于把一架敌机套进了光环。随即按动炮钮,在一串炮声中,敌机砰然爆炸。其余两架敌机随即匆匆逃窜。这时,孙生禄拉起机头准备返航,不料又窜出两架敌机对他进行偷袭。他的机身即刻出现抖动,座舱也灌进了冷风,操纵有些失灵。他机智地迅速摆脱敌机,驾着伤痕累累的战鹰,改降在附近友邻机场。战友们迎了上来,发现机身上下前后共有27个弹孔,禁不住一阵惊讶。一场空战,击落两架“王牌”飞机,随后又驾着如此重伤飞机安然飞回,这要有何等的勇敢顽强和多么高超的飞行技术!
第二天——12月3日,孙生禄拒绝了上级安排的休息,照常参加战斗值班。他心里明白,缺了自己这个中队长,中队就不能保持4机编队飞行。中午时分,机场指挥室发出起飞信号弹。飞行员们立即奔向飞机。孙生禄和马连玉机组随着带队长机——空中指挥员王海驾机腾空,象利箭直播蓝天。当飞抵龙岩浦上空时,与敌机遭遇。孙生禄发现右方的敌长机飞向王海长机射击,便立即带领僚机马连玉,右推机头,向敌长机发起连续射击。王海长机在孙生禄机组保护下击落了敌视。与此同时,孙生禄也击落了偷袭王海的那架敌长机。当他们胜利返航时,机场上又一次张贴出胜利的捷报。
敌人连连失利,更加恼羞成怒,随即采取了更大的报复行动,同时出动44架F-86飞机,侵犯清川江以南地区上空。刚刚返航不久的飞行员们正在吃饭,饭堂内突然响起紧急起飞的阵阵铃声。王海立即率领三个中队的12架战鹰腾空而起。孙生禄和马连玉机组起飞稍迟,跟随大队后尾加速飞行。当到达清川江上空时,孙生禄突然发现从海面上偷偷钻出12架敌机。他断定,前面空战已经展开,狡猾的敌人企图绕到王海大队侧面进行偷袭。他俩谁都明白,没有别的抉择,作为大队机群的后卫,必须截住这批强盗,才能夺取这场空战的胜利。虽然敌我力量悬殊,但他们顾不了许多,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孙生禄率领僚机一齐调转机头,增大速度,果断地向前面的4架敌机发起攻击。这突如其来的攻击,镇慑了敌人,迫使敌机下旋逃避。孙生禄加足油门,紧咬不放,追了一圈又一圈,把敌机从1.2万米高空一直压到1500多米低空。正当马连玉掩护他实施攻击对,左前方又出现了4架敌机。孙生禄马上拉起飞机向右上升,这时右后方突然又冒出两架敌机,向长机发射了一串罪恶的子弹。为掩护集体,掩护战友,孙生禄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
空战胜利结束,飞行大队取得了击落击伤敌机6架的辉煌战果。在部队隆重举行的庆功祝捷大会上,为表彰孙生禄烈士的不朽功绩和他的自我牺牲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一级英雄”称号。
上甘岭上的英雄排长孙占元
他率领突击排反击美军、南朝鲜军6个营兵力的进攻,右腿被打断,左腿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在战友相继伤亡的情况下,他以机枪掩护战友爆破,摧毁敌火力点。当敌军从阵地侧后反扑过来,突击部队受到威胁时,以两挺机枪轮流射击,打退敌两次冲击,最后子弹打完,毅然拉响手雷,炸死敌8人,自己壮烈牺牲。
1961年7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率领党政代表团来我国访问时,给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一位烈士亲属写了一封亲笔信,赞扬这位烈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位烈士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英雄,排长孙占元。
孙占元,1925年3月3日生于河南省林县临淇乡三共水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6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后,随大部队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作战、进军大西南等战斗,1948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10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孙占元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排长。
1952年4月,部队来到上甘岭前线。8月9日,孙占元奉命率领二排进入了597.9高地的前沿2号阵地。
2号阵地距敌人最近处约200米,位置十分险要。他们刚到时,只有一条20米长的坑道,还有3个深不及腰的露天掩体,三面随时都会遭受敌人火力的袭击。孙占元反复查看周围的地形,决定在坑道外面构筑一道环形工事。可是,修了几次,总是被敌人的炮火毁得一干二净。孙占元决定另选地形,构筑能攻善守的坚固工事。一天,他发现一段陡坡下面长着几棵狗尾草,根据这一情况,他判断那里一定是敌人炮火的死角,便计划在陡坡下开个口子挖进去,把它钻深,再分出几个岔口,朝敌人的方向留几个隐蔽的射口,构成敌人难以发现的暗火力发射点。他的计划很快地得到营长批准,便雷厉风行带领全排战士加紧施工。
半个月的功夫,3个既可以屯兵、出击,又便于消灭敌人的暗火力发射点筑成了。在这3个发射点的外面,又构筑了3个射击台。孙占元决定选派优秀射手,以3个射击台为依托,用“冷枪”阻击敌人。为了摸索经验,孙占元亲自带领战士易才学、罗士明先打头仗。
东方渐亮,阳光驱散了笼罩在山顶的晨雾,隐蔽在射击台边的易才学和罗士明有些急躁,回头朝坑道口望望沉稳、老练的排长。孙占元示意他们要沉着。过了一会,从对面山坡上走下5个敌人。易才学把枪慢慢地伸出射击台,并向旁边的罗士明递个眼色,迅速瞄准了领头的敌军军官。当他们走近时,易才学屏住呼吸,扣动扳机,随着两声清脆的枪声,敌军军官被击毙。这时,罗士明眼疾手快,把丢在后面的敌人也打死了。其他3个敌人见势不妙,连忙抱头鼠窜。正当易才学伸出枪管想继续射击时,排长孙占元示意易才学和罗士明赶快撤回坑道,两人刚撤回,敌人一排报复的子弹飞啸而来,射击台前溅起股股尘烟。易才学摸着自己的脑袋,憨笑着说:“排长,你真是妙算如神!”
第二天,易才学和罗士明又在射击阵地作好打冷枪的准备,可一直趴到中午,连敌人的影子也没有发现。孙占元在坑道口边向罗士明做了个手势,小罗立刻领悟了,他马上仰卧在交通沟里,用枪挑起一顶绿军帽,伸到沟边来回晃动。敌人看到这情况,以为是有人在走动,就拼命向这重轰击,几个敌人甚至高兴地爬出掩体,用机枪扫射。易才学立刻对准目标,把敌人送上西天。
几天之后,3个射击台终于被敌人发现了,敌人用炮火摧毁了它。但是孙占元又带领战士借着月光把它修好,修好后,又在射击台后面的一棵小树上挂上雨布,雨布在风中摇曳,敌人以为有人出动,便拼命地朝它射击,孙占元便组织战士们从暗火力点反击,先后消灭5个敌人。孙占元白天积极组织战士们开展冷枪杀敌活动,晚上又带领战士们钻到敌人鼻子底下,进行伏击和反伏击,有时候还把战士们带到敌我交界的游击区活动,使战士们在实战中锻炼得更加机智、勇敢、顽强。
1952年10月14日清晨,上甘岭战役开始了。美军第8军军长范佛里特亲率3个师、1个航空大队,以597.9和537.7高地为主要目标,向我军发动了所谓自1951年10月以来“最大的攻势”。成连成营的步兵,在坦克前导、炮火掩护下,向我阵地轮番冲击。战斗打得异常激烈,仅在孙占元排构筑的3个暗火力点前面,就躺着400多个敌人的尸体,我2、7、11号阵地上的坚守分队也因伤亡过大,主动转入坑道,表面阵地全被敌军占领。
夜幕降临,我军马上组织反击。刚从2号阵地换防下来的孙占元排又担任夺取2号阵地的第一突击队。孙占元指挥全排,从上甘岭背后,越过两个山包之间的洼地,向2号阵地发起进攻,但被敌人密集的火力阻挡了。孙占元让战士们卧倒,自己盯住前方细心观察。他发现山坡上暗布4个火力发射点,交织成密集的火网,对我反击分队构成严重威胁。他当机立断:先打掉这4个火力发射点,为后续部队扫清障碍。
“李忠先,你去炸掉东面第一个火力发射点!”孙占元把5班副班长、共产党员李忠先叫到身边交待任务。李忠先应声“是”,抱起两根爆破筒起身冲出去,孙占元忙伸手按住他,叮嘱道:“要注意利用地形,别蛮干,一定想办法炸掉它!”
李忠先冲向第一个火力发射点。孙占元组织全排火力压制敌人的火力,封锁其射孔。李忠先乘机扑向敌火力发射点,把手中的爆破筒塞进地堡。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孙占元把手一挥,高喊一声“冲啊!”,就率领全排去抢占敌人的第一个火力发射点。但冲到离发射点20米远时,从这个残破的火力发射点的沙袋后面又有敌机枪扫射起来,全排被迫又卧倒下来。
这时,孙占元看见前方有一个矮小的身影在照明弹的亮光中闪了一下,向着复活的火力点爬去。他断定,这一定是易才学。多么机警的战士啊,刚才,他为了掩护李忠先爆破,用自动枪把敌人的火力吸引到自己这边来;现在,当全排遭到敌人阻击的时候,他又主动从侧面支援全排。孙占元一面命令机枪手作好掩护射击准备,一面紧盯着易才学。只见易才学举起手雷,狠狠地投向正在疯狂扫射的敌人,残破的火力点顷刻报销了。
为了正确地部署攻打另外3个火力点,孙占元决定亲自到前面侦察敌情。他一跃而起,突破火网,利用一个个弹坑作掩体,一段一段地向前爬,最后趴在一个大弹坑里细心观察。根据敌人射孔喷出的串串火球,孙占元迅速判明敌人3个火力发射点的准确方位和通路,心里拟好了战斗方案。当他往回爬途经第一个火力发射点时,孙占元猛然想起自己的战友李忠先不知是死是生,于是就不顾个人安危,四处搜寻,终于在一段残破的交通沟里发现了他的遗体,遗体下还压着一具敌人的的死尸。孙占元明白了;李忠先是在炸掉第一个火力点后,和反冲击的敌人搏斗时同归于尽了。他安放好李忠先的遗体,心里默默地说:“你死得壮烈,死得光荣,你是咱们全排的榜样,战友们一定会为你报仇!”然后,他赶紧退回出发阵地向全排下达任务。
这时,2号阵地上敌人以一个营的兵力倾巢出动,向2排连续发起反冲击。孙占元指挥全排,一次又一次地把敌人打了回去,但2排伤亡也很大,处境十分困难。敌人那3个火力发射点的机枪、60炮、火箭筒、火焰喷射器。一齐向2排疯狂地射击,炮弹呼啸着,火焰喷射器喷出的条条火舌,在那焦黑、松软的土地上弥漫着,燃烧着。敌人新的一轮反冲击马上就会卷土重来。在这危急关头,需要指挥员的勇敢,刚毅和胆略。孙占元权衡再三,决定先巡视一下阵地,再调整力量,重新组织进攻。他冒着敌人浓密的炮火,向左爬去,见左边坡势较陡,难以攀登,可以少放兵力。他又爬向右边,右边的情景使他大吃一惊。守卫右翼的几个战士都伤亡了,这里是一溜斜坡,山下一群敌人正在集结,随时可以插向2排侧背,切断2排与二梯队的联系。
孙占元返回指挥位置,对易才学说:“你带上姚松亭和万长安,去炸掉那3个火力发射点!”回过身来又交待方振文:“你们的任务是在右侧准备打反扑,决不能让坡下敌人切断咱们的后路!”他的话刚说完,便脖颈一软,头靠在麻袋上。
易才学和方振文见排长神色不对,话音颤抖,喘着气,赶紧过来扶住孙占元,借着晃动的火光和照明弹的闪亮,他们发现排长下半身糊满血污,右膝盖下露出骨碴,只剩皮肉连扯着,左腿肌肉被削去了小半,也露着骨头。显然,他是巡视阵地时受的伤,拖着一条断腿爬来爬去。易才学喃喃地说:“排长——你——下去吧!”并拿出急救包,要为排长包扎。
孙占元抬起头,推开易才学的手,命令遭:“赶快去炸掉那些火力点,我不要紧!”易才学眼里噙着泪花:“排长,我这就去!”说着,一挺身跃出掩台。孙占元用颤抖的手指着前面:“从右边冲过去,我来掩护你!”他伸手拉过一挺敌人丢下的机枪,两眼紧紧地盯住易才学前进的方向。易才学利用弹坑和敌人的尸体作掩护,匍匐前进。忽然,从左边的第4个火力发射点飞来密集的子弹,构成了一片火网,拦住了他前进的道路。正当易才学焦急万分的时候,身后串串子弹准确地射向第4个火力点,火力点的射向马上转移了。易才学明白,这是排长把敌人的火力吸引过去,掩护他前进他迅即纵身跳起来,窜到第2个火力点跟前,狠狠地投进一颗手雷。又一侧身滚向第3个火力点,又把手雷投了进去然后翻身滚进旁边的弹坑中,轰轰两声巨响,两个火力点都被炸毁了,他自己也被震昏过去。
昏迷中,易才学迷迷糊糊地听到有人呼叫自己的名字。他吃力地睁开眼,惊喜地发现排长伏在自己身边。孙占元上下打量着战友,见他醒来,关切地问:“没伤着吧!”易才学忙翻身坐起,只见排长手里还抓着那挺打得滚烫的机枪,那条只连着一点皮肉的断腿拖在身后,身上都是血和泥。易才学鼻子一酸:“排长,你是怎么过来的?这里你放心,你得马上下去!”说着,就要和另外几个战士把排长抬下去。孙占元坚决不肯,严肃地说:“2号阵地还没收复,上级交给咱的任务还没完成,我不能下!”他的话音微弱,却充满不可动摇的信心和力量。“易才学,你赶快去把那第4个火力点炸掉,快!”“方振文,你再给我拿挺机枪,压上子弹,敌人可能马上会反扑!”孙占元作了周密部署,忍着剧痛,把满是血和泥、满是虚汗的脸贴在枪托上,朝敌人第4个火力点开火了。
第4个火力点垒在一块乌龟似的大石头上,里边有三四挺机枪不停地朝我方射击。易才学对姚松亭和万长安交待了几句,就匍匐着绕到火力点侧后,往石崖上爬去。敌人听到动静,立即把机枪火力转移过来,构成一道火障。易才学机智地向下一缩,躲过子弹。这时,他把目光转向排长那里,全身不禁打了一个寒战。聚集在山下洼地的敌人正在向我阵地侧后移动,就要爬上我们的阵地。可排长将身子伏在机枪上,却没有一丝动静。“排长为什么还不开枪呢?难道……”易才学正在为排长的安危担心,突然,响起机枪长点射的怒吼声。只见排长拖着断腿,直起腰,用两挺机枪交替着猛烈射击,就好象一把火扫帚插进蜂窝里,几阵猛扫,山坡上冲上来的敌人乱纷纷地倒了一片。第4个火力点的敌人见自己的反冲击部队挨打受阻,急忙把火力转向孙占元的机枪阵地。易才学乘机攀上石崖,投出一颗手雷。火力点刚被炸毁,他抓起一挺机枪,用火力支援排长。可是,排长那里的机枪射击声却停止了,接着,从山洼里传来一声闷雷似的响声。
易才学嘱咐两个战友守住刚占领的火力点,赶快飞身跑到排长的阵地上。他远远看到那两挺机枪还冒着余烟,旁边堆着一大堆弹壳,枪后还有一滩鲜血浸湿的泥浆。可是排长到哪里去了呢?易才学忽然记起:孙占元命令他们3人去炸火力点时,执意留下一颗手雷。他借助战场上的火光仔细搜寻,发现一道身体滚压的痕迹,朝二、三米外的洼地里延伸过去。易才学循着印迹奔过去,一眼就看见排长那条被打断了的腿。“排长,排长!”易才学呼叫着扑到排长身上,不停地摇晃着他的双肩,但排长没有半点回音。易才学这才发现,排长身下还压着一个敌人,四周散乱地躺着7具敌人尸体。眼前的情况说明,身负重伤的孙占元,最后是拖着断腿滚入敌群,拉响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粉碎了敌人的反扑,扞卫了自己的阵地。
“同志们,为排长报仇啊!”易才学安放好排长的遗体,端起机枪,朝2号阵地冲去。21时10分,597.9高地全部被我军收复。
1952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孙占元追记特等功;1953年4月8日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同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爆破英雄伍先华
伍先华,志愿军某班班长,在朝鲜江原道金城郡官岱里战斗中,率领全班完成了攻占美军、李承晚军720阵地的任务。当我突击队正向纵深进发,被敌人坑道工事的火力压住的紧要关头,他毅然抱起炸药包,拉开导火索,奋不顾身,冲进坑道,炸死敌人40多名,为部队打开了前进的道路,而自己却献出25岁年轻的生命。
伍先华,1927年出生于四川遂宁的一个贫农家庭。他从小失去父母,15岁时就被国民党抓去当兵。1949年家乡解放,他跳出火坑,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他亲眼看到朝鲜美丽的山川密布战火硝烟,兄弟般的朝鲜人民正蒙受战争的灾难,伍先华和千千万万个刚刚过上和平、幸福生活的中国战士们一样,心里充满了对朝鲜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美国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在部队整训期间,他带领全班战士成为助群爱民的模范。他和战士们每天挤出空隙时间帮助房东拾柴、割草、挑水、锄地。房东也给他们烧开水,送蜂蜜。他们早上换下的衣服,出操回来老乡已洗净折好送到他们手里。有一次,他们要调换驻地,房东老大娘赶紧找着翻译,哭着走到连部说:“伍班长他们那样好,不要让他们搬走,还住在我们家里!”指导员答应了,她才高高兴兴地走出连部,又把伍先华和他的战士们带回自己家里。当部队出发到前线的那天,房东一家5口人,一直送了3里多路才与战士们挥手告别。伍先华望着老大娘,用不同的语言,说出了共同的意愿;“阿妈尼,我要上前线去多杀些敌人,打完胜仗再回来看望您!”
部队到前线后,接受了艰巨的筑城任务。伍先华带领全班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风雪里和石山作斗争。挖交通沟时,因为地冻天寒不好挖,起初每人每天只能挖1立方米,伍先华创造了先从地下掏空再从地面砸的方法,每天挖到3.5立方米,全连效率提高了2.5倍。盖掩蔽部时,他领导全班先盖了一个宽1.8米、长3.5米、7层木料、积土3.5米的标准样式。由于出色的表现、伍先华成为构筑坚固阵地的带头人,并3次立功。
伍先华对每一个同志都非常关心,而每个同志对他也都很尊敬。他把自己立功得的奖品两双袜子、鞋子送给战士穿,自己的脚上却包着破布。天黑完工的时候,他要大家去休息,而自己却下山去挑水。晚上,他生起火,同大家谈心。当同志们都睡下时,他就把每个人靴子上的冰块刮掉烤干,再放在他们的枕边,使同志们第二天起来都穿上暖和的皮靴。战士们感激地说:“班长待我们真好!”
1952年9月29日,为粉碎侵朝美军鼓吹的“秋季攻势”,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金城前线官岱里以西第一次向南朝鲜军一个加强连坚固设防的阵地反击。2连接受了出击敌720与74号阵地的任务,伍先华奋勇当先,向上级要求让3班主攻最艰巨的敌720阵地制高点——半截坑道。
720阵地是敌人屯兵地及运动的要道,必须首先占领它,控制制高点,才能掩护爆破组彻底完成爆破任务。同时,也只有攻下720阵地,我主攻部队才能从最前沿的坑道口冲出去,穿过720和74号两阵地之间的那段几十米的凹部,占领74号敌连部主阵地。
伍先华非常清楚:720敌阵工事坚固,有坑道、盖沟、屯兵隐蔽部和几十个机枪掩体,这些用钢轨构架的战壕以地下相互贯通。3班是否能完成任务,直接关系到整个反击战役的胜败。
“只要党需要我的时候,我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伍先华和全班战士,一手握枪,一膝跪地,在硝烟弥漫的坑道里向党庄严宣誓。
下午5点,战斗打响了。5点7分,炮火延伸。带领突击部队的2排长张海林喊了一声“冲!”3班立即分两个箭头:副班长苟大根和陈尚武带着炸药包,对直朝720制高点冲去,他们的任务是炸毁山顶上敌人的观察所,然后用大炸药包去炸掉那条半截坑道。班长伍先华带领其余的战士,从720制高点左侧下去,直奔凹部,最后也去爆破半截坑道。
伍先华他们冲到半山腰,720制高点上方连闪两道火光,敌人的观察所被爆破了,敌人的耳目被挖掉了,副班长带领的战友就要炸那条半截坑道了。“冲啊!消灭凹部里的敌人,快跑!”从伍先华的喊声里,战士们听得出他是多么的兴奋啊!周绍丰紧跟着班长飞跑。跑着、跑着,轰隆一声响,周绍丰被震得跳起来。“班长,半截坑道炸了!”周绍丰朝着班长欢呼。伍先华停下来,看着前面的烟雾,突然焦急地喊道:“罗亚全,快上来!他们炸偏了,没炸准半截坑道!”半截坑道那里隐隐有火苗穿透烟雾,向凹部、向74号山腰喷吐,接近坑道的路被密集的地堡火力封锁了。
伍先华把爆破地堡的任务交给了罗亚全。罗亚全在班长的自动枪掩护下,向地堡爬去。爬着爬着,只见迎面一群黑影爬上未。原来,我们的炮火刚刚延伸,敌人便从坑道里爬了出来,向720制高点反冲击。头一股敌人被3班突然的袭击打下去以后,接着又上来第二股敌人。“同志们向凹部冲啊!”战士们跟着伍先华向下冲去。刚冲到凹部,便遇上从盖沟里钻出来的敌人,顿时,自动枪、手榴弹响成一片……
敌人的反冲击虽然被击退,但3班已有6位战士壮烈牺牲,只剩下伍先华、周绍丰和罗亚全3个人。敌人的坑道里、地堡里又射出密集的火网。伍先华知道:1排长带着3个班,是紧跟着他们向74号阵地发起冲击的。如果发展顺利,他们绕过720制高点时,突击2班就该冲到凹部下边了。但是,现在他们已经打到凹部里来了,还不见2班的动静,显然是敌人的火力把突击部队压住了。
罗亚全抱着炸药包朝地堡群的右侧爬去。一开始,伍先华和周绍丰的自动枪的火力并没有把敌人的火力压住。敌人的两道火舌伸向罗亚全。罗亚全的身子歪了一下,趴下不动了。伍先华看到这情况,便猛烈地向地堡群开火。班长的枪声不仅吸引了敌人的火力,更鼓舞了罗亚全。罗亚全爬得更快了……霎时间,地堡群里轰轰两声巨响,翻腾的浓烟表明,敌人的地堡群炸毁了。
再也不见罗亚全照直朝前爬了。前面紧挨着半截坑道还有两个地堡向这边吐出火舌。就在这时候,74号阵地上霹雳声响,火光冲天。伍先华立即意识到:另一爆破组已经冲上74号阵地,炸掉了敌人的连指挥所——天井坑道。正面的攻击部队该发起冲击了。但半截坑道里的重机枪火力泼水似地倾泻在74号阵地的山坡上,把这边的主攻部队压在凹部下边无法攻上来。伍先华盯住半截坑道,刚解下大炸药包,机警的周绍丰便拦住他道:“我去,班长!”
周绍丰解下炸药包,立即朝前爬。忽然,在他的眼前现出一线裂开的火道,不用说又是伍先华把敌人的火力吸引过去了。周绍丰急忙从敌火的空隙中穿插跑动……两个地堡连声爆炸,突击部队前进道路上的又一障碍被扫除了。可周绍丰滚下山坡时,他左手已失去两个指头,鲜血直流。可是,一会儿,半截坑道里敌人的重机枪又扫射起来了,整个凹部仍看不见突击部队的人影,听不见突击部队的冲杀声。时间一秒一秒地消逝,难道反击战斗真的要受挫?难道战士们的鲜血白流了?伍先华心中燃起万丈怒火,他看了一眼伏在身旁的唯一战友——周绍丰,迅速抱起一捆10公斤重的大炸药包,大声喊道:“周绍丰,掩护,我去了!”
伍先华翻身跳出掩体,冲向火网,冲向半截坑道。突然,一串曳光弹从74号阵地左边山坡上射过来,伍先华一头栽倒,不动了。“糟——”刚刚带着两个爆破手赶上来的2排长张海林一个“糟”字没出口,赶忙咽下,回头叫:“爆破手!”
“又爬起来了!”爆破手惊呼着。
2排长转过脸,果然看见硝烟中伍先华拖着血染的身躯在继续往前爬,尽管动作很慢、很吃力。突然火网断了,敌人的机枪声刚停下来,在这一瞬间,伍先华象一道闪电,飞身跃起,冲进了半截坑道……“轰”的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半截坑道口崩塌了,一个排40多个敌人被炸死在坑道里。浓烟从坑道半中腰冒出来。
冲击的道路打开了!伍先华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1952年11月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爆破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式的英雄许家朋
在朝鲜铁原以西石砚洞北山反击战中,突击排被暗堡机枪火力阻滞,进行爆破的战友牺牲后,他抢起炸药包冲向前去;两腿负伤后,顽强地爬近暗堡。炸药包被雨淋湿,爆破未成,他毅然扑向暗堡射孔……
1953年7月6日,朝鲜涟川西北夜黑如漆,飘泼大雨哗啦啦下个不止。一道道耀眼的闪电时而撕破天空,将大地映照得朗若白昼。夜幕下,一支神速的小分队正冒着大雨向铁原以西的石岘洞北山突进。
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第67师第200团第6连,他们正向石岘洞北山的守敌发起攻击。战士许家朋在6连的突击排,担负着夺取主峰的任务。
风声、雨声、雷声夹裹在一起,使夜色更为凝重。6连悄悄越过几道铁丝网,继续向山顶冲击。突然,一股粗长的火舌从主峰的一个角落里喷射出来,这出其不意地扫射,使好些同志应声倒在血泊中。
这条火舌是从敌人一个暗堡内的一挺五零机枪喷射出来的。暗堡设置得很隐蔽,既能封锁主峰的正面,又能危及到我军向次峰迂回的后续部队。战斗打响前没有发现这个暗堡。此刻,在机枪扫射下,突击队员被压得抬不起头。突击班班长趴在地上,心急火燎,捅了捅卧在他身旁的突击班3组组长孙球伦,命令他去爆破。
孙球伦没有丝毫犹豫,一个鲤鱼翻身便跃地而起,不幸的是,刚刚跨出几步,就被流弹击倒在地牺牲了。伏在离暗堡不及20来的许家朋,借着火光和闪电看着孙球伦倒下,几乎未加思索,便一跃而起,冲向孙球伦身边,从孙球伦手上取下炸药包,准备再冲上去炸掉这个暗堡。这时机枪仍在疯狂地扫射。他想:“不能再等了,多等一秒钟,都会使部队多一份损失”。他躬身飞也似地向暗堡冲去。在距离暗堡只有10几步的时候,敌人的一颗空炸炮弹意外地在他身旁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两腿。一个趔趄,他仆倒在地。机枪声仍在耳畔呼呼作响。他试着挪动了一下受伤的身躯,忍着剧烈的疼痛,搂紧了炸药包,顽强地向暗堡靠近。10几步的距离,这会儿显得那样遥远,几乎耗尽了他的全部气力。他爬到暗堡下面,将炮药包往暗堡下放好,便拉开了导火索,可是炸药被雨淋湿了,爆破没有成功。
借着闪电和火光,许家朋拖着一双伤残的腿,在暗堡周围来回爬着,摸索着,想找到碉堡的门,进去夺取那挺作恶的机枪。但这个碉堡是从益沟里伸出来的,没有门可以进出。
雨在下,机枪在嚎叫。他心里一阵阵紧缩,回头望了一眼他刚刚九死一生冲过来的出丘,那里匍匐着众多的战友,都在等候着他的成功。他仿佛看见茫茫黑夜里一双双期待的眼睛。蓦地,他感到从心底里涌出一股热流,直冲喉头:“为祖国,为和平,前进!”他大吼一声,扑向暗堡的射孔,双手紧紧抓住机枪腿,用瘦小的胸膛堵住了正在喷火的机枪口……
机枪嘶哑了,部队开始冲锋,占领了主峰。年轻的英雄却献出宝贵的生命。
许家朋是安徽省绩溪人,1931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家境窘迫,父母给地主做长工,母亲带着幼小的弟弟乞讨为生。少年时的许家朋在地主家做了10年放牛娃,饱尝了生活的艰辛。阶级仇恨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爱憎分明的性格。入伍后不久,在一次600里的长途行军中,以他那瘦弱矮小的身体,除了背负自己的行装外,还肩挑腰鼓12只,衣服12套,大鼓一只。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后,在投入一线的5天行军中,背着大背包和全副武装,不仅不掉队,还帮助其他同志扛枪。行军途中目睹了美国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他强烈的阶级仇恨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许家朋参军后还没有上过战场,反击石砚洞北山战斗是他第一次参加作战。战斗开始前他曾反复研究过战术,自己向自己提出过许多问题,比如,打益沟时两个人交叉前进,后面的同志怎样才能不误伤前面的同志?机枪火力怎样才能掩护好爆破手?等等。部队在战前动员时,他向连首长和团支部递送的保证书上这样写道:“……这次战斗有信心和决心完成任务,为祖国、为毛主席争光……攻击中保证勇猛顽强……在万一的情况下要向黄继光学习……”
年仅22岁的许家朋实践了他的誓言,用自已的胸膛和满腔热血,铸成了黄继光式的英雄伟绩。1954年2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他所在部队党委根据他生前申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还追认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模范团员。
舍身杀敌的英雄杨春增
杨春增,坚守阵地时将最后一颗手雷捆在自己身上冲向敌群,牺牲时年仅23岁。
在我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帧泛黄了的照片。这是我们从一位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老部队征集到的。照片上的志愿军战士,头戴大沿帽,身着布军装,两道浓眉下闪着一双沉着刚毅的眼睛。他就是37年前在朝鲜战场舍身杀敌的英雄杨春增。
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是人们熟悉的一个艺术典型,它的主题歌“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至今流传不衰。王成牺牲时的动人镜头实际上就是杨春增英雄壮举的再现。
杨春增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沙河县9区西镇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8岁那年,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践踏到冀中平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杨春增幼小的心灵上,深深地埋下了对侵略者无比仇恨的种子。
1945年秋天,庄稼熟透了,田野里到处金灿灿的。收获玉米的时候,9区西镇来了一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部队。他们一住进村子,不是帮助这家担水、扫院子,就是帮助那家抢收抢种。16岁的杨春增天天跟在部队战士的后面转悠,一会儿摸摸这人的枪,一会儿戴戴那人的军帽。队伍出发的那天,谁也没有发现后面一直跟着个夹着小包袱的少年。
杨春增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埋葬蒋家王朝的三年解放战争中,他机智顽强,多次立功受奖。
次年深秋,鲁西南王家垓战斗打响后,前线、后方一时紧张而忙碌起来。一天黄昏,一发炮弹“轰”的一声在我军指挥所附近炸响,机要科一匹驮文件的白马顿时前蹄飞扬,嘶鸣着挣断了缰绳,冲开人群狂奔起来。大家正不知所措的时候,只见一个小战士不顾一切地追上去,一把拽住缰绳,紧随着惊马飞跑。1里、2里、3里……地里的禾茬和荆棘划伤了他的双脚,扯破了他的军衣,小战士还是紧紧抓住缰绳,硬不撒手。午夜时分,杨春增浑身大汗淋淋,两只光脚丫子血迹斑斑,手牵驮着文件箱的马回到部队。正在焦急等待的机要科长一下子把他抱在怀里,激动地说:“谢谢,谢谢你,我们的小英雄!”
1950年10月,当美国侵略军进逼鸭绿江边,严重地威胁到我国安全的时候,杨春增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任志愿军某部三排副排长。
1952年8月初,杨春增所在的四连接受了出击金城前线座首洞以南541高地的任务。盘踞在座首洞以南大山上的敌人,是李承晚军最精锐的部队“京都师”,整座大山与我军阵地面面相对。山前有一个突出的小山包,这便是541高地。敌人在小小的山包上构筑起瞎堡和交通壕,3层铁丝网内外埋下数百枚地雷,象昆虫的触角一样伸向我军阵地。
四连领受任务后,干部战士异常兴奋,决心书纷纷飞向团部。杨春增在给团首长的决心书上写道:“在这次战斗中,我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只要有我一人在,无论情况怎样,绝不让阵地失守!坚决打退敌人的反扑!”
夜黑魆魆的,伸手不见五指。枪炮声一直不断的金城前线显得出奇的宁静。由一排和九班组成的突击小分队在夜幕的掩护下肃静而神速地向541高地靠近。杨春增也跟随突击队行动。
零点整,3颗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我军炮火向小高地一阵猛烈轰击。“冲啊!”硝烟未熄,杨春增率领战士们迅猛突入敌军阵地。被炮弹炸的晕头转向的敌人还没清醒过来就成了志愿军的俘虏。敌“京都师”的指挥官没想到志愿军仅用6分钟就把他们重重设防的小高地夺去了。小高地的失守,将严重地威胁到“京都师”大本营的安全,敌人岂肯善罢甘休。
一排排照明弹腾空丽起,照得小高地亮如白昼。敌人的反扑开始了。它以6个炮群配合两个连的兵力轮番进行轰击,企图夺回小高地。炮弹象雨点似的落在小高地,山摇地动,烟雾弥漫,阵地上的几个掩蔽部都被轰坍了,山头上布满了密密的弹坑。炮火一停,敌人拥上来。志愿军战士们端起手中的武器,一顿猛打横扫。敌军这样的反扑已有7次,这一次反扑又惨败了。拂晓时,硝烟散去,阵地上又出现了暂时的寂静。杨春增和小分队的战友们抓紧时间抢修几乎全部被轰塌了的工事,以利再战。
“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上级命令一排撤回执行新任务,由杨春增带领九班和一名卫生员继续坚守541阵地。
看着面前8个浑身满是焦土,打了一夜没合眼的战士,杨春增攥着冲锋枪庄严地说:“同志们,这块阵地是咱们夺下来的,决不能丢掉!咱们沉住气狠狠地打,别让一个活着的敌人上来!”要求战友们分头作好战斗准备。他心里明白,面临的敌人是南朝鲜的王牌部队之一绝不会轻意认输的,天亮后将有更激烈的战斗。果然不出所料,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敌人的炮弹就倾泻而来。炮越打越密,阵地上土石飞迸,烟尘迷漫,几米之外就看不见人了。
这时,三五成群的敌人开始向上爬来。杨春增大声喊道;“赶紧隐蔽!准备作战!沉住气,敌人少了用手榴弹和枪打,多了再用爆破筒和手雷。”
50米、40米……杨春增大喝一声“打!”战士们用冲锋枪、手榴弹连扫带投,敌人狼狈地滚下山坡。几个手持汤姆枪的敌人,弯腰弓背顺着山沟仍企图向上爬,杨春增笑着说:“瞧我的。”端起枪“叭,叭,叭”,一枪一个给他们“点了名”。
恼羞成怒的敌人在炮火的掩护下,又发起了一次次集团式冲锋,每次都是三、四十人。
一群李伪军挤成一团爬上一道窄狭的山梁。杨春增喊叫:“卫生员!”立即听到回答:“到!”杨春增果断下达命令:“发信号通知炮兵!”紧接着负责通信联络的卫生员牟元礼急忙拿起话筒。
我方的炮兵“发言”了,炮弹象长了眼睛一样,准确无误地飞向山梁上的敌群。敌人一片惨叫,再次败下阵去。
战斗进行得空前激烈。新修好的工事不断被炮火轰塌,每被轰塌一次,杨春增立即和战士们赶筑起来。到了下午3时,杨春增和战士们已连续打退了敌人十多次反扑。阵地前的山坡上,横七竖八躺着上百具敌人的尸体。从昨天夜里敌人发起进攻到现在,杨春增和战士们还没吃上一口干粮,没喝上一口水。他不断地鼓励大家,问战士们:
“同志们想不想到北京见毛主席?”战友们高声回答:“想呀,想得很哪!”杨春增说:“那咱们就狠狠打击敌人,守住阵地,等打了胜仗回北京,一定能见到毛主席。”他握紧拳头:现在是为祖国为人民立功的时候,我们的阵地只能进一尺,不能退一寸!战士们异口同声地说:“排长放心吧,只要还有一个人,阵地就是咱们的!”
天边飞起几朵火红的晚霞,把浓烟滚滚的541高地映照得更加火红。
这时,阵地上只剩下杨春增和牟元礼了。他急切地问牟元礼:“你那里还有多少子弹?”小牟说:“一颗也没了!”在这危急的时刻,杨春增自己也只剩下了最后一颗手雷。他看看阵地前面,100多名敌人又象蝗虫一样涌上来。回头看,紧挨着自己的是一张年轻孩子的脸,而脚下则是坚守了将近一天的阵地。
杨春增想起出征前的决心和誓言,想起首长的期待和信任,内心充满了对祖国的向往,对人民的热爱。他清楚地意识到为祖国和人民牺牲的时候到了。于是,对牟元礼说:“你到那边找点弹药去!”
小牟走后,杨春增挂通了电话,向连长屈海群汇报了阵地上的情况,最后说;“请连长放心,只要我在阵地就在,我有半截身是活的,也要和敌人拼到底!我已准备好了一切。”
“你怎么准备?”屈连长关切而焦急地询问。杨春增平静而真实地说:“我们的子弹打光了。我已把炸药和最后1颗手雷捆在身上了。”
连长心里骤热,对着话筒连声呼叫:“杨春增,不要慌,支援部队马上就上去了!”听到的回答是:“连长,我知道保存力量。不到必要时,我决不随便牺牲。”正在这时,敌人已经拥上阵地,他发出最后一声呼叫:“连长,敌人上来了……”。电话断了,连长从电话里只听见“轰”的一声。
牟元礼从阵地一侧找到两颗手榴弹,高喊着:“副排长,我支援你来了!”他跑回阵地,只见杨春增已跃出战壕,扑进敌群。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晌,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成堆的敌人倒下了。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年仅23岁的杨春增,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勇士赞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他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金星奖章。
坚守小高岭阵地的英雄杨根思
杨根思,1950年11月29日在朝鲜成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南小高岭战斗中光荣牺牲。他的名字传遍朝鲜三千里江山。
1950年的金秋时节。举国上下喜气洋洋地迎接新中国涎生一周年。从全军各部队选派的战斗英雄、工作模范的代表欢聚在北京,参加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
在350名英模代表中,有一位年纪不到30岁的年轻军官,胸前佩戴着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和三级人民英雄奖章,神采奕奕。他就是华东野战军某部3连连长杨根思。到新中国的首都参加英雄盛会,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这是他有生以来最幸福、最激动、最有意义的日子。
群英会开幕那天,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副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来参加大会,向英模代表们祝贺,同大家亲切握手。杨根思坐在会场里,仰望着主席台上的人民领袖,眼眶里充满喜悦的泪花。
他,1922年出生在苏北平原泰兴县一个穷困农民家庭的苦孩子,刚刚呱呱坠地时爷爷就被地主逼得跳河自杀了。4岁那年,父亲又因为抗拒反动军队强行抓夫被无辜枪杀,母亲急成了疯子,第2年也去世了。失去双亲的杨根思,孤苦伶仃,6月里披着破棉袄,十冬腊月穿着烂单褂,10来岁跟着哥哥到上海的一家地毯工厂里当童工。不久哥哥由于劳累而病死,他又回到故乡给地主放牛、扛长工。抗日战争爆发,日本鬼子侵占了泰兴城,杨根思的生活更是冰上加霜。不久,新四军在这一带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1944年2月,杨根思参了军,在主力部队老一团当上了战士。从此,他脱离了苦海,走上了革命的征途。
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斗中,杨根思勇敢顽强,多次立功,被提升为副连长,这次又当选为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的代表。现在,他亲眼看见把他拯救出苦难深渊,指引他在战斗里成长的人民领袖,亲耳聆听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谆谆教导,他心里热乎乎的:这是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也是极大的信任和鞭策啊!
在大会休息的时候,杨根思来到会场外的大厅里。他站在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巨幅油画面前,举目凝视董存瑞手托着拉燃了导火索的炸药包的雄姿,仿佛听到那冒着火花的导火索的滋滋响声,听到董存瑞那一声,“为了新中国,冲啊!”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呐喊。他是个共产党员,暗暗下定决心:为了保卫新生的祖国,当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也要象董存瑞那样,粉身碎骨、万死不辞!
在群英会闭幕的那天,杨根思从报纸上看到美国侵略者扩大侵略朝鲜的战争,正在向“三八线”以北大举进攻的消息,读了周恩来总理发表的严正声明;“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他以一个久经战争锻炼的革命军人的敏感,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和不能“置之不理”的深刻含意。
他和代表们一起来到设在会场入口处的和平签名处,用那握惯了钢枪的手,挥笔写下:“杨根思坚决保卫和平!”
杨根思响应祖国和人民的召唤,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作为一名连长,同战友们一起奔赴朝鲜前线。
杨根思带领3连全体官兵来到辑安一带的鸭绿江边。隔着滔滔江水,他看见对岸朝鲜土地上大火熊熊,浓烟滚滚,而在祖国这边的江岸上,也有许多中国老百姓的房屋被美国飞机炸毁,渔船被炸沉到江水里,他深悟到唇亡则齿寒的道理。
杨根思和战友们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东线战场的时候,正值先期入朝作战的兄弟部队进行了第1次战役,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把美国侵略军从鸭绿江边赶到了清川江以南,取得初战的胜利。但是,骄横的美国侵略军并没有把中国人民志愿军放在眼里,10月下旬开始,在全线发起了所谓“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再次大举向北进攻。杨根思所在的部队奉命日夜兼程开往东部前线,去支援和接替兄弟部队粉碎敌人的攻势。
部队迎着凛冽寒风和敌机的轰炸扫射,在险峻的山间公路上疾速前进。不久,他们开进一个在美国飞机狂轰滥炸下燃烧着的江界。
江界是离鸭绿江不远的一座美丽的城镇,如今变成了一片废墟。杨根思带领部队走着,迎面发现一幢高大的建筑奇迹般地矗立在断垣残壁之中。他借着火光看去,这座建筑物有着朱红的漆柱,彩色的重檐,精雕的栏杆,就象他在北京城里看到的许多古建筑一样。建筑物的上方写着“镇江楼”三个巨大的汉字。战士们匆匆地从楼前走过,谁也不会怀疑,美国飞机再来轰炸时,镇江楼必将荡然无存,变成一堆瓦砾。此刻,杨根思心中很不平静,他感到全身的热血沸腾,回头朝紧跟在后面的战士喊道:“传我的命令!加快速度,跑步前进!”
部队飞速向南挺进,昶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河,逐渐接近狼林山脉的主峰。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寒风刺骨,战士的棉衣里面却是汗流夹背,眉毛、睫毛和口髭都结了冰霜。战士们对这一切全然不顾,奋力前进。杨根思不断地鼓励大家:“同志们,行军就是同敌人赛跑,同风雪搏斗,要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气概,压倒一切困难!”在杨根思的鼓动下,金连战士斗志昂扬,一夜强行军130里,按照上级命令提前1小时到达大南里。
天渐渐亮了,风雪渐渐地停了。连队在原地休息待命。突然从东边小山坡上传来了一阵哭声。杨根思立即带领几个战士奔上山坡,只见几个朝鲜老人和妇女在悲伤地哭泣。在他们脚下的小山沟里,横七竖八地倒着十几具尸体,有男,有女,有老人,还有一个小孩子,都被美军降落伞的带子连串反缚着,身上的白衣白裙沾满了血污,白皑皑的雪地上,洒着一片血迹。杨根思向哭泣的老人打听,才知道这是头一天上午美国强盗窜到大南里犯下的罪行。全连战士听着朝鲜老人的哭诉,一个个愤怒得满腔怒火,两眼瞪圆,牙关咬得咯巴咯巴直响。指导员振臂高呼:“要为朝鲜人民报仇!”
“要为朝鲜人民报仇!”大家不约而同地应声怒吼起来。
“保证人在阵地在!”
杨根思率领3连到达大南里的时候,兄弟部队已把美国侵略军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步兵第7师分割包围在长津湖畔的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地区,并切断了古土里以南美军与被围之敌的联系。
夜幕降临。山那边不远的地方,炮声隆隆,机枪哒哒,手榴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炮火的闪光映照着山谷,泛起一层红光。战士们都知道一场围歼敌人的恶战正在不远的山谷里进行。有经验的老战士抬头望着红光闪闪的地方,估算着战场距离这里有多远。
忽然!从正北山头上升起两颗红色的信号弹。它告诉我军指战员们:阵地已被我军占领了!杨根思心里明白,很快就该轮到3连参加战斗了。他立即带上通信员,跑步到营部请战。
营指挥所里,团政委和营首长都在。营长说;“你来得正好!”他指着地图上1071高地对杨根思说:“这是下碣隅里外围的制高点,东南的小离岭叫飞鹤山,正卡住下碣隅里到古土水、成兴、元山的公路。前两天敌人一直沿着公路北犯,现在正溃退下来。眼下外围阵地被我军占领后,又从四面展开进攻,围歼敌人。敌人一定会在白天进行反冲击,猛攻1071高地,夺路突围逃跑。你带领3排守住这个阵地,不许敌人爬上小高岭一步。”他问杨根思:“有什么困难?”
“我不相信完不成这个任务!”
团政委笑道:“单靠勇气不行,你的对手是美国的所谓王牌军,久经战阵,你要把纸老虎当成铁老虎打,认真对付它!”
“首长放心!我带3排上去,保证人在阵地在!”杨根思毫不犹豫地回答。然后向首长敬礼告别。
团政委和营长紧握着他的手,目送着杨根思快步走出指挥所,对他充满信心。因为他们对自己手下的这位基层战将非常了解。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杨根思参军不久,渡江南征,首战浙西桃花山,一人当先,用手榴弹炸掉敌人火力点,为连队打开道路;解放战争时期,抢登泰安城头,18个手榴弹显神威,占领制高点;在鲁南郭里集战斗中,冒着敌人炮火3次送拉雷,炸毁敌人防御工事,保障部队全歼守敌;在准海大战中,他以少胜多,英勇顽强,指挥若定,拔掉敌阵。长期战争的磨炼使他迅速成长,有勇有谋。他们坚信杨根思一定能完成任务。
拂晓,杨根思率领3排登上小高岭,立即察看了地形,小高岭直播在公路拐弯的口子上,卡住了下碣隅里向南的唯一通道。但小高岭没有可以据守的天然地形,树木低而稀疏,山岭坡度不大。可是从战役价值上来看,小离岭这块阵地太重要了,如果失去了小高岭,1071高地就无法控制公路,敌人即会夺路突围。这块阵地关系全局,杨根思感到坚守任务十分艰巨。
天一亮,敌人的炮弹就铺天盖地向小高岭倾泻下来。白雪覆盏的山坡,顷刻翻成一片黑土。敌机投下凝固汽油弹,把埋在积雪里的枯枝乱草都烧着了。大部分工事遭到破坏,石块、泥土、钢铁碎片飞溅,把战士们埋在倒塌的工事里。大家奋力从工事里爬出来,不顾浑身泥土,抓紧时间抢修工事。杨根思知道敌人就要发起进攻了,他命令战士们:“准备战斗!”
果然,一批美国侵略军头戴钢盔,端着枪,一边射击,一边向小高岭爬来。杨根思命令战士们:“放敌人进到距我们30米,听我的命令开火!”
那些美国大兵以为经过他们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小高地上不会有活着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了,竟大摇大摆地往山坡上走来。
杨根思一声“打!”率先把手一扬,一颗手榴弹就在敌群中开了花,战士们也把一排排手榴弹投向敌人;小高岭后侧的重机枪也向敌人猛烈扫射,打得敌人一片片地倒下。
敌人第一次进攻被击退,又开始炮轰小高岭,还开来8辆坦克,掩护步兵进行攻击。坦克在公路上运动,一边向山上轰击,不少敌人又壮着胆子冲上山来。眼看敌人越来越近,杨根思指挥战士们扔出一排手榴弹。随着手榴弹的爆炸声,杨根思纵身跃出工事,大声喊道:“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冲啊!”
战士们一个个跃出战壕,冲入敌群,用刺刀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把冲上来的敌人打了下去。这时,一批敌人在坦克的掩护下又冲了上来。一位战士奋勇当先,在战友的火力掩护下,抱起炸药包,冲到坦克跟前,把炸药塞到坦克履带下面,拉燃导火索,轰隆一声,那辆坦克在烟雾里猛烈地震动了一下,就呆在那里动弹不得了。
就这样,杨根思带领3排战士们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攻击,始终坚守在小高岭上。然而3排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兵力越来越少。杨根思查看阵地上的人数,前面只剩下8班长、小战士吴福,还有不知什么时候上来的老事务长,后面是重机枪排长和射手,以及跟在身边的小通信员。他想,只要有一个人在,就要坚守住这个重要阵地,直到大部队向下碣隅里的敌人发起总攻。
趁着片刻的战斗间隙,杨根思带领大家掩埋牺牲了的战友,抢修工事,收集弹药,等待敌人的再一次进攻。这时候,营里派来的一个战士背着一箱手榴弹上来了,还带来副营长王国栋写的一张字条。杨根思接过来,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三连同志:你们是红军连队,是钢铁的连队,要守住小高岭。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守住。
杨根思立即把字条读给大家听。尽管这时阵地上只剩下几个人了,他们却大声呼喊:“我们能守住!”“小高岭炸平了,也是3连的!”
杨根思看着那一张张被炮火熏黑了的脸,一双双无所畏惧的眼神,他信心倍增,提高了嗓门说:“敌人凶,我们要凶过它!子弹打光了拼枪托,枪托拼断了再拼洋锨,十字镐、石头。阵地决不能丢!丢了阵地就是丢脸,丢祖国的脸!”战士们听着杨根思的话,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
就这样,杨根思和剩下的几个生死与共的战友坚持战斗,不断打退敌人的进攻。8班长、小吴福,老事务长都牺牲了。重机枪的子弹打光了。杨根思命令重机枪排长带着武器撤下去,排长怎忍丢下敬爱的连长。他说:“有我在,阵地可以守住,武器是革命的财产,是战友们用鲜血换来的,不能损失。”他命令说;“你赶快撤下去!”
又一个黎明来蓟了,小高蛉静悄悄的。山坡上,到处是敌人遗留下来的尸体。
杨根思独自坚守在这块阵地上。小离岭象一堵铁壁铜墙,挡住了敌人逃跑的退路。兄弟部队的千军万马正从四面八方围歼敌人,他并不感到孤独。
他抓紧收拾起可用的枪支、弹药,把一包炸药放在身旁,选择好地形隐蔽下来,目不转睛地监视着小高岭下面的敌人动向。
敌人又向小高岭发起新的攻击。一个美军指挥官,叽哩哇啦地叫喊着,手中举着一面蓝底白字的美陆战1师军旗,准备把它插在小高岭上。杨根思一跃而起,举枪射击,美军指挥官应声倒地。美国兵愣住了,但很快又清醒过来。他们看到只有杨根思一个人,就一拥而上、扑了过来。这时候,杨根思扔掉了手中的枪,抱起炸药包,用力地拉燃了导火索,踏着敌人的军旗、尸体,冲进敌群,轰隆一声剧烈的爆炸,震撼得地动山摇……
英雄杨根思的名字传遍朝鲜的三千里江山。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他生前带领的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亲笔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
大桥记下了杨连第光荣的名字
杨连第,全军闻名的“登高英雄”,在解放战争中修桥筑路,成绩卓着。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多次克服艰难险阻,出色地完成铁路抢修任务。1952年5月15日,在指挥部队抢修清川江桥时,被美军定时炸弹击中牺牲。
当人们踏上陇海铁路的列车旅行时,在洛阳——潼关之间,可以见到一座用英雄的名字命名的大桥;正是这位英雄,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多次创造筑桥奇迹,最后血洒清川江大桥。他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某部副连长杨连第。
1948年的冬天,天津城郊响着隆隆炮声,遮天蔽日的浓烟腾起,天津外围的据点一个个被肃清,城市处在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
在天津一家鞋店当苦工的杨连第,这一年是30周岁。他觉得特别兴奋,盼望的这一天总算来到了。
这天夜里,他趁着混乱,一个人悄消地走出天津,爬过敌人的壕沟,一日气跑回离天津只有18里路的家乡——北仓镇。
部队象汹涌的潮水向天津近郊流去,长长的行列一眼望不到头。枪声不断,炮声轰鸿。北仓的老百姓组织起来,给解放大军运送粮草、弹药,杨连第走在这支队伍的最前面。
天津解放了。1949年3月的一天,杨连第告别父母、妻子和儿女,同几个工友一起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分在某部3连。
晚上,杨连第躺在床上睡不着,几天来的部队生活,使他感到非常激动。战士抢着给他们打饭,晚上争着把炕烧热,一有空就找他们谈心。连队干部平易近人,象兄长那样关照他们,给他们介绍部队的情况,讲革命战争的形势,对他们的生活体贴入微,怕他们刚来不习惯,专门收拾了一间干净的屋子。革命大家庭的温暖,真是做梦也没想到啊!
杨连第整天高高兴兴,很快和战士交上了朋友,白天和同志们一块到工地作业,有空就帮着炊事班挑水、劈柴、做饭,样样干在头里。
当时,部队正在紧张地修复北宁路上的一座大桥。这座大桥是双线,下线有一孔钢粱被敌人炸毁了,上级决定把上行线的钢梁移到下行线来。没有起重工具,移粱成了一大难题。人们知道杨连第当过技术工人,请他想办法。杨连第被同志们的信任所激动。他不断地观察,反复地思索,办法提出来了,大家一听,在理!战士们就按着他的办法,在钢梁底部搭起枕木垛,用短钢轨撬起钢梁,再往上垫枕木,这样一点点起高,把钢梁顶起来放在钢轨上,然后,抬上平板车,推到下行线。移梁、起梁的作业成功了!
杨连第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给施工解决了大问题,赢得了大家的称赞,指导员也表扬他。杨连第心里特别高兴,想着在旧社会自己做过多少事,出过多少力,但换来的却是饥饿、打骂和嘲笑。他生来第一次得到这样真诚的鼓励和安慰!革命环境的熏陶,使他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同志们的关心和爱护,使他坚定了在这支人民军队干一辈子的决心。
“大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解放战争形势飞速发展,部队接到上级南下的命令,准备出发去修通陇海路。
杨连第从小受苦,先后做过小贩,当过电工,终日的劳累也维持不了一家人的生活,抗战胜利那年,弟弟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仅有的几间茅屋也抵了“壮丁费”。是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他的家乡,使他脱离了苦海。他决心跟着共产党毛主席干革命,毅然告别家乡,随大军出发了。
在横贯东西的陇海路洛阳到潼关段,有一座当时堪称全国最高的铁路桥——8号桥。这座桥高45米,横跨在两山之间,地形险要,山势飞陡,是陇海铁路的唯一险工。1944年日本侵略军侵入中原,国民党军队把它彻底破坏了。两山之间,只剩下五座遍体鳞伤的洋灰桥墩。这时,为消灭蒋匪军,解放大西北,迅速修复贯通中原直达西北的陇海路,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而修通陇海路,不修好8号桥,就是“插翅也难飞过”。因此,“架起8号桥,修通陇海路,解放大西北”的号召,立刻响亮地提出来了。杨连第所在的团,接受了要在3个月内修复8号桥的光荣任务。
修复8号桥,必须登上桥墩作业,先把5个高低不同的桥墩。铲成同一水平,然后才能架梁。怎样才能登上这使人一望就头晕的墩顶上施工呢?
在随部队施工的工人当中,有不少是从天津、上海等地来的架子工高手,有人最高上过37米的大烟筒,45米高的建筑物别说没上过,就是连见也没有见过。部队工程部门最初计划搭钢索吊桥,在桥梁两端用木架打桩,再用卷扬机经木桩架起30毫米粗200米长的钢索两条,绑上滑车,用“吊斗”把人和材料运送到桥墩上,然后施工。可是这样粗的钢索一时买不到,桥梁两岸又是石板地基,不能打桩,这个计划无法实施。第二个办法是在桥墩周围搭脚手架,一层一层往上绑,这样共需脚手杆两万根,铁丝5吨。这时洛河便桥已经冲毁,交通中断,材料没法运来,就是有材料,木架太高;支撑力小,也很容易出危险。严重的困难摆在面前,连老练的工程师也觉得棘手。可是,通车的期限日渐紧迫,时间再也不能拖延了。上级提出了“发扬民主,现场考验英雄”,号召大家想出一切办法克服困难,谁完成任务,就把光荣的名字留在8号桥上。
杨连第首先响应号召。乍到现场,他看到墩面上,每隔3~5米有突出墩面4时长的铁夹板一块,他寻思,利用铁夹板可以登上墩顶,就向领导提出利用铁夹板搭单面云梯登上墩顶的建议。有些同志信心不足,怕上不去掉下来。领导为避免发生危险,也在慎重考虑。
杨连第为使领导尽快定下决心,一面反复建议,一面向大家耐心解释。并和铁匠师傅研究,做一个带钩的杆子,钩住铁夹板往上爬。经过反复酝酿讨论,领导认为杨连第当过架子工、电工、经验丰富,就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杨连第。
9月4日上午,杨连第带着18位登高英雄开始攀登了。桥下站满人,几百双眼望着他。他走到桥墩下,伸出带钩的杆子,钩住第一块铁夹板,试了试劲,然后矫健灵活地顺着杆子爬上去,两脚紧紧的扣住杆顶,把下面递上来的脚手杆用铁丝牢牢地绑在铁夹板上,下面的同志也随着他一根一根的绑上去,云梯也就这样一节一节地升上去。杆子越绑越高,空中的人影也越来越小。离地大约30米的时候,铁夹板相隔的距离由3米延长到5米,寒风吹来,杨连第悬在空中来回摇晃,真险!
站在桥下仰望的人脖颈都发酸了,心在扑通通地直跳。这真险啊!人悬在空中,唯一可攀附的东西就是那光光的墩面和那块铁夹板。如果不是把生命置之度外的人,不是把革命任务看成高于一切的人,不是胆量极大而心又极细的人,有谁能干得了啊!现场安静得没有一丝响声,只听那山头刮过来的寒风呼叫。杨连第身上的汗水湿透了衣服,热汗变成了冷汗。此刻,他只有一个心眼,尽快攀登上墩顶,登上墩顶就是胜利。到下午一点钟,终于绑完了第82根脚手杆,登上了45米离的墩顶。桥上桥下爆发出一片欢呼声。
紧接着就是平整桥墩。最困难的是2号墩,墩顶只有3米宽,需要铲掉26立方米的混凝土,用铁锤打需要两个月时间,而平整的任务限10天必须完成。
杨连第又挺身而出,抢先承担了任务。用炸药爆破,怕损坏桥墩,他就利用过去的经验,用土药爆破,打斜磋炮眼,用水泥袋纸当信管,一块一块往下掀。在取得领导同意后,他仅用一块木板做掩体,不分昼夜战斗在45米离的墩顶上。最后放炮的位置离他只有1米远了,一声巨响,他的耳朵就震得什么也听不见了。可是他心里很清楚,就在这巨响的同时,“嗖——!”一个水泥块向他飞来,衣服被划伤一个大口子,好险啊!如果稍偏一点,他就躲不开了。
经过100余次的轮番爆破,终于完成了任务。部队提前20天修复了陇海铁路大桥。“登高英雄”杨连第的事迹传遍了全军,部队给他记大功一次。1950年9月,他当选为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代表。
1950年底,杨连第和他的战友,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
部队踏上朝鲜的土地,刚刚住下来,第三次战役就打响了。可是,通往前线的沸流江大桥被炸毁了。
上级决定要在7天内修复,派杨连第带领一个组完成钢梁起重任务。白天敌机轮番轰炸,他们只能在晚上作业。现场没有灯,只能借着微弱的星光,冒着寒风作业。
两个昼夜过去了,任务完成还不到十分之一。大家非常着急,杨连第心里感到沉重。收工了,他一个人爬在桥头的掩蔽部里思忖着。他想,虽然敌机轰炸频繁,但两次空袭之间都有一段空隙。只要抓紧这些空隙时间来抢修,就要比摸黑干一夜的效率还高。他打定主意,请示连长后,决心在白天进行抢修。这样做比较冒险。但是,在杨连第精心组织下,躲过敌机的空袭,工程进展很快,沸流江大桥终于提前3天修复通车了。
几天后,沸流江大桥再次被敌机炸毁,上级决定修建一条低矮的爬行便桥,以保证运输畅通。这时,已被提升为副班长的杨连第接受了挖土1700立方米的任务。僵硬的冻土和顽石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铁锹磨秃了,镐把震断了,换上再干。可是工程进展仍然很慢。一人一夜也挖不了一方土。杨连第想出了“掏空心”、“砸硬盖”、“深坑中间搭跳板”的办法,现场一试,工程进度很快,由原来每人0.8立方米提高到2.5立方米,提前3天完成了任务。部队又给杨连第记了功,党组织批准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1年7月,杨连第所在部队转战到朝鲜著名的清川江大桥。这座大桥位子满浦、平壤铁路线上,大量的军需物资不分昼夜从这里运往前线。这时,清川江大桥被40年来未遇到的特大洪水冲毁了,桥墩倒塌,铁轨沉落江中,运输中断了。
杨连第所在连奉命接受了抢修任务,团指挥所限令8天完成。杨连第这时已被提升为副排长,他提出用“交叉钢梁立在江底”搭浮桥的办法,大家认为可行,于是一场架钢梁铁轨浮桥的战斗开始了。
杨连第腰上缠着铁丝,手里拿着钳子,抢在最前头绑钢轨,绑完一节,就顺着平伸出去的钢梁爬到尽头,悬空骑着再竖第二节交叉钢轨架。人随着单根钢梁颤动,下面是滚滚激流,杨连第不停地绑着,钢轨一根接一根伸向江心。突然一震,就在他接钢轨时,两手一空扑,身子一冲,掉到江里去了。岸上的战友们见此情景,会水的人一个个跳下江去抢救。只见杨连第随着浪头翻腾,他用力刘水,漂了不多远,忽然头露出了水面,原来江水把他冲到离大桥100多米的浅滩上了。他爬起来,换了衣服,又和人们投入了紧张的施工。工程终于竣工了,满载军需物资的列车源源不断地通过这座浮桥开往前线。
1951年8月,杨连第出席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首届庆功大会;9月,当选为国庆节志愿军归国观礼代表团代表,回到北京,并出席了全国铁路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被选进主席团。不久又作为特邀代表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三次会议,又一次光荣地见到了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会后,他随着志愿军代表团到华北各地,向祖国人民报告志愿军的英雄事迹。长期的斗争锻炼使杨连第政治上更加成熟,对自己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对人更加谦逊。一次外出作报告归来,路上汽车坏了,司机急的满头大汗也修不好,杨连第挽起了袖子,钻到车底下,很快将车修好了。司机高兴地伸出大拇指说:“英雄杨连第走到哪里都是英雄!”
代表团来到天津,领导让他回家看看,他说什么也不肯。他说:“我的任务是来做报告的,不是回家探亲。父母、妻子、儿女需要我,但祖国更需要我。”代表团离津时,领导上硬把他留下来,他回家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清晨,就告别亲人,赶上代表团。
杨连第回到部队,回到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1952年5月上旬,敌人对清川江大桥又加紧轰炸,并投下了大量的定时炸弹。杨连第这时被提升为技术副连长,领导他的连队顽强地战斗在清川江上。敌人连续轰炸,战士们连续抢修,始终保持列车顺利通过。
5月15日清晨,杨连第正在指挥战士校正钢粱,一颗罪恶的定时炸弹爆炸了,弹片击中杨连第的头部,他倒下了。
杨连第牺牲的消息迅速传到志愿军司令部,传到祖国的四面八方。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称号,并命名他生前所在连队为“杨连第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朝鲜鼹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侦察英雄杨育才
在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中,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率领小分队化装深入敌后,歼灭李伪军“白虎团”及美军榴炮营指挥所,为反击战取得胜利创立奇功。
奇袭“白虎团”的战斗发生在1953年夏季。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决定在金城前线发起一次强大的夏季反击战。指挥部决定,在战役开始发起攻击的同时,派出一支十二、三人的小分队插入敌后,用化装奇袭的手段歼灭李承晚的“精锐师团”——首都师第1团团部。因为这个团是首都师的主力,他们都称之为“白虎团”。经过作战指挥部多次研究,决定将这一任务交给曾经参加过多次战斗、侦察经验丰富的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去完成。
一天,团政委派通信员把杨育才叫到团部,把捣毁“白虎团”团部的任务正式交给杨育才。杨育才领受了任务,激动而又坚定地说:“请首长放心,坚决完成任务!”
团政委看着这位有勇有谋的英雄侦察员,心里非常高兴。他冷静地对杨育才说:“白虎团驻扎在金城地区的一条沟里,地点叫二青洞,这个地区山岭延绵不断,敌人修筑的地堡、铁丝网、交通沟纵横交错,在金城两侧形成环状阵地,打进去不容易啊!”
政委缓了一口气,又说:“敌人吹嘘白虎团是所谓王牌部队,它是由美国顾问亲自训练,亲自指挥的。尽管我们把它看成是纸老虎,但是也绝不能轻视它,纸老虎要当成真老虎打。正如毛主席说的,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杨育才牢记着部队首长的教导,认真地作好一切战斗准备,并且提审了敌伪军俘虏,拿望远镜观察了前进路上的全部地形,然后制定了初步的作战计划。
1953年7月13日傍晚,金城战役快要打响了。这个化装小分队12名侦察员由杨育才率领来到阵地前沿的一个小坑道里,准备出击。杨育才,一米八左右的大个子,高高的鼻梁,宽宽的脑门,深陷的眼窝,这时穿一身美式军装,腰间别着手枪,真象个十足的“美国顾问”。小韩和金大柱化装成敌伪小队长。其他的战士也都身着李伪军士兵的服装,俨然象一支护送“美国顾问”的伪军小分队。
轰隆!轰隆!我军对敌实行压制射击的炮火打响了。当炮火向敌纵深延伸时,杨育才一扬手,命令大家:“出击!”自己第一个跳出了坑道。12名侦察员紧跟杨育才沿着事先计划的穿插路线奔去。穿过了500米的开阔地,很快踏进了敌人第一道防线380高地。
敌人阵地前设置的铁丝网被志愿军炮火炸得象卷起来的乱麻,一道一道摆满阵地。杨育才带领大家踩着木桩,从上面跳过去。借着炮火的光亮,他看到大家的衣服被铁丝网撕破了,手、脚被扎破了,但还是排除障碍,一会儿匍匐,一会儿利用坑道跨跃着前进。敌人密集的炮火封锁了前沿正面阵地,子弹从他们身边嗖嗖地擦过去,他们都毫不理会。突然,在前面开路的赵顺合急促又低沉地喊道:“副排长!我踩着地雷了!”杨育才心里一惊,凭着多年经验,他知道有的地雷踩上不响,而一松开脚就爆炸,急忙命令赵顺合:“踩住!千万别随便动!”说着,他迅速向赵顺合匍匐爬去。
杨育才小心翼翼地刨开赵顺合脚下的泥土,啊!是颗反坦克地雷。顿时,大家的心象块石头落了地。因为,反坦克地雷上面的压力达不到180公斤,就不会爆炸。杨育才麻利地卸下地雷的引信,刨出了地雷。他开始思考安全通过地雷区的办法。开始,他叫大家卷起袖子和裤腿,躬着腰,一步步向前探索。这时,嗖!嗖!天空升起了指挥部发出的红色信号弹。这是向突击部队发出的冲击命令。杨育才猛然意识到,突击部队正需要他们尽快摧毁“白虎团”指挥部,可现在他们的前进速度太慢。杨育才在炮弹爆炸声的间隙时忽然听到小溪的流水声。他的心豁然亮堂了:敌人是不会在河水里埋地雷的。他立即命令战士们跳进小溪,顺着泥泞的沟沿迅猛前进。
绕过大石崖,踏上了敌人纵深的公路,越走越深入敌人的腹地了。杨育才琢磨着,他们随时都会遇到麻烦,若能抓个“舌头”问清今晚的口令,就能对付敌人的盘查了。
他借着炮火的亮光,看了看周围的战友们。那结实粗壮的赵顺合后面是金大柱、张连训、王贵生;紧挨着自己右边的是韩淡年和左侧的李志,还有侯士斌、舒德春;后面是火力组组长李培禄,还有包月禄、黄同玉、周发世。他把12个人都看了一遍,却发现队伍后面似乎多了一个人,这人是谁?难道我们的行动被敌人发现了?
他悄悄地告诉了身边的联络员韩淡年。小韩巧妙地溜到队伍最后,果然是多了一名李伪军士兵。瞅个空子,他把那家伙的枪猛地往自己怀里一拉。
“你抓我的枪干什么?”伪军士兵急得嚷起来。
“谁叫你往后跑?”小韩接着问。
“只准你们往后跑?就不叫我跑?”伪军士兵委屈地辩解着。
小韩顺势把他拉到杨育才跟前。杨育才对小韩说:“问他口令。”伪军士兵一听这高个子说的是中国话,全身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原来,这个胆小鬼被我军强大的炮火吓破了胆,一人溜出工事躲进草丛;当小分队侦察员从这里走过时,他以为是自己的队伍撤退了,就跟着一起往南走。现在他才明白,面对的是志愿军侦察员。
杨育才再三向他宣传志愿军的优待俘虏政策,问他:
“今晚的口令是什么?”
“古鲁……木欧巴。”这个家伙结结巴巴地说。
韩淡年拔出匕首厉声训斥道:“你说假话,小心你的脑袋!”
“是,是真的!古鲁木欧巴。”
杨育才边听边牢牢记住口令。这个偶然的收获,使大家都感到心里踏实多了。他们派人把这俘虏交给后面穿插部队,又继续前进。在公路的拐弯处,突然和敌人相遇。“你们是干什么的?”敌人问话了。
“1团1营的。”联络员金大柱机警地用朝鲜话对答着。
“你们是怎么站岗的?不象站岗的样子?”韩淡年拿着小队长的架子训斥着。伪军被训得发楞了,小分队其他侦察员乘势闯过岗哨。走不太远,又听到前面有动静,杨育才敲了两下枪托,发出暗号,大家放慢了脚步,两名联络员主动上前答话。
“口令?”伪军岗哨问。
“古鲁木……”韩淡年熟练地回答。
“欧巴。”伪军岗哨对着下半句,并向前打量着每一个人。
“啊,原来是自己人。”韩淡年假装亲昵地说。
“你们是哪个单位的?”一个伪军哨兵似有警觉地问。
“师部搜索队的。”金大柱回答。“你狗眼瞎了,你没看见我们是护送美国顾问回团部去的!你们磨磨蹭蹭,耽误了美国顾问的公事,小心你的脑袋!”
伪军哨兵一听,连忙站到一边,让“美国顾问”带着这12个人顺利地过去了。
杨育才继续带着小分队穿插前进。又机智地通过了几道哨卡,跨过了勇进大桥。这里离“白虎团”团部仅有二、三里地。又出现新情况:敌人的增援汽车从南向北呜呜地开过,象一条封锁线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往南看,看不到汽车的尾巴。从哪儿绕过去呢?往南、往北绕都不行了。汽车和汽车之间的空档太小,也难穿过去,怎么办。这时,杨育才看到车上的伪军士兵一个个抱着枪,有的无精打采地打盹,有的怕风吹缩着脖子,都毫无戒备。突然前面响起了爆炸声,这是我们的部队和敌人接上了火。敌人乱作一团,有的想往后跑,有的往前开车也开不动,整个通道被堵塞。韩淡年向扬育才报告说;“敌人正准备下车,要在这里集合”。杨育才想,敌人如果下车,就会给自己和小分队在这里隐蔽造成很大困难,他下决心乘其不备,以少胜多,消灭他们,突围前进。他向侦察员布置,“两人打一辆,趁敌人混乱冲过公路,到公路那边白杨树下会合。”
杨育才首先对准汽车窗外的一个脑袋,啪!一声,那家伙倒在车窗旁不动了。这时,手榴弹爆炸声震耳欲聋,遭到突然袭击的伪军乱作一团,纷纷往车下跳,有的四处张望,不知往哪个方向跑,有的嚎叫。“别发生误会啊!”趁着混乱,侦察员们神速地冲过了公路,在公路西边的白杨树下集合,整好装,又向伪团部冲去。
“白虎团”团部,周围用铁丝网围着,中间有三排整齐的木板房,其中有一间特别大,借着屋内强烈的灯光,从远处隐隐约约地可以看到里面的敌人正在开会。对面山沟左侧,零散破乱的房子,看上去是敌人的警卫排,在狭窄的山沟里,停放着二、三十辆大卡车和吉普车。三五成群的司机忙碌着搬东西。杨育才根据观察到的敌情,将12个人作了战斗编组,由李培录带领三人围歼敌警卫排,其余的人分成三个战斗小组,由包月禄、李志、金大柱组成的小组消灭会议室内的敌人。由韩淡年带两个人,随着搬东西的敌人混进去,先打掉炮兵指挥室,然后分头打掉中间二排住房的敌人。其余人员由杨育才带领从北面大门口一直打向南边的大门口。
攻打“白虎团”团部的战斗,按计划打响了。李培禄小组先和敌警卫排接火,紧跟着另一个小组在离敌团部办公室20米的地方,向室内投进了一批手榴弹。顿时,办公室内浓烟滚滚,屋里开会的家伙们被炸得有死有伤。侥幸活着的连滚带爬地往门外窜,没跑多远又被门外小韩截住了。敌人借着熟悉地势的有利条件,转头又往山坡上的后门逃,正碰上李志3人打过来,掉转方向往西大门口冲去,又被杨育才带领的小组堵住。敌人见状,已无法逃跑,纷纷举手投降。包月禄跑进炸塌的会议室里,兴奋地喊起来,“副排长,白虎团的旗帜被我们拔下来了!”杨育才跑过去,打开手电筒,扯起旗子的一角,看到旗的中间用白丝线绣着一只凶恶的虎头,上面还写着“伏胜”两字。杨育才冷笑着说:“什么白虎团,精锐师团,王牌部队,只是个实足的纸老虎!”
黎明前,奇袭“白虎团”的战斗胜利结束了。伪团长、机甲团长、美国顾问被击毙。团部的全部物资被缴获,其中有大小汽车31辆,电台五部等。那面“白虎团”的旗子,至今存放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它和千百件富有历史意义的战利品一样,成为中国人民痛击美帝纸老虎的见证。
杨育才是陕西省沔县九区李家营村人,1926年生,1949年4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历任侦察员、班长、副排长。奇袭“白虎团”取得胜利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记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安全行车4万公里的司机尹继发
尹继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汽车司机,在反敌人的“绞杀战”中,首创安全行车4万公里的记录。
“尹继发回来了!尹继发回来了!”
黎明,人们欢呼着向刚刚出现在山腰弯道处的一辆汽车拥去。车子在人群前停住,一位满面尘土,双眼微红的志愿军战士从驾驶室走出来。此刻,他虽然有些疲惫,但心情激动,望着迎上前来的连长、指导员和朝夕相处的战友,轻轻地说了一声:“我们回来了。”
是他,创造了出车265天,行程4万公里,未经大中修理、安全无事故的志愿军最新纪录。人们再一次欢呼,把他高高地举过头顶,象举起一面胜利的旗帜。
成绩的取得是多么不易!这是在冰天雪地、河流纵横的朝鲜,是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敌大机群轮番轰炸的战场上啊!此时此刻,尹继发怎能忘记入朝以来那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呀!
那是入朝不久的一天,上级配发给尹继发一辆崭新的六轮嘎斯车。
接车的时候,分部首长用期待和信任的目光看着这位胡子拉渣的“老战士”,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老尹,你是新兵老战士,要给全分部树个榜样哟!”尹继发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慢条斯理地回答:“首长放心,汽车就是俺的生命,俺一定爱护好祖国人民交给的这辆车。”
尹继发是个经验丰富的司机。1923年出生于辽东省柳河县小通沟村(今属吉林省)的农民家庭。入伍前已在中共辽东省委、省粮食局开过五、六年车了。战火烧到家门口,他说什么也要参加志愿军。1950年10月,部队领导破例批准了这位年已27岁的“新兵”入伍。
这会儿他钻在车底下已有好半天了,敲敲这、摸摸那,仔细检查心爱的“武器”。助手小雷几次拎着脚拽他出来,他总是说:“不着忙,不着忙,还有几颗螺丝得拧紧。”
雷玉坤和尹继发一起工作有两个多月了,他发现老尹真是个“细磨石”,修车一板一眼,开车不慌不忙,走起路来眼睛朝下直寻思,碰到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也要随手拣起来。他的工具箱成了全连有名的“百宝箱”,要啥有啥,谁缺谁拿。
冬天来了,起伏的山峦披上厚厚的积雪。一天,尹继发的车满载送往前线的粮食,行至龟城附近休息。因为是白天,停在山沟里用干树枝伪装的汽车被敌机发现,“咕咕咕!”一梭子子弹打来,尹继发的车子座垫被打着了,火苗窜出窗口,直扑车身。尹继发在山腰上看见这危险的情况,不顾敌机正在头顶上扫射,抄起一件大衣就冲下山去。战友们在后面喊着:“危险!快趴下!危险!”而尹继发象没听见似的,一个劲向前跑。他默默地想:“有我在,车就在!”他一头钻进驾驶室,左扑右打,奋力扑救。当战友们围拢上来时,火已经扑灭了。满面烟灰的尹继发从车上跳下来,揉着烧焦了的头发嘿嘿嘿地笑。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先后投入了上千架各类新型飞机,利用空中优势专门对我军的运输线狂轰滥炸,实施所谓的“绞杀战”,妄图改变战场上与谈判桌上的被动态势。这样,我军后方每条公路差不多都有敌人的封锁区。在这九死一生的运输线上,尹继发凭着沉着、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娴熟的驾驶技术,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运送弹药、物资和伤员的任务。
1952年初春,敌视对我运输线的封锁轰炸更加疯狂了,变“绞杀战”为“重点绞杀”。
这天,尹继发和助手小杨驾驶汽车从物开里出发时,已有满天星辰。出发前,指挥所的同志再三嘱咐:“前方急需鞋子,今晚一定要送到!”尹继发头也不回地说:“放心吧,误不了!”
汽车在黑暗中奔驰。快到市边里了,尹继发心里盘算着:“一定要想办法通过这个重点封锁区。”他刚想和小杨商量一下,一溜照明弹已挂在半天空。霎那间,大地被照得亮如白昼,汽车完全暴露在雪白的光圈中。没容尹继发作出反应,“嘎嘎嘎!嘎嘎嘎!”一串串子弹扫下来,车身猛地颤动了一下。尹继发回头一看,车上的汽油桶和鞋箱子被打着了,火苗卜卜直响。他知道,一旦油桶爆炸,整个汽车和物资就全完了!
“小杨,你来开,我上去!”尹继发说着,翻身爬上车厢。他不顾一切扑向油桶,但两手刚一接触桶身,立刻象被蝎子螫了似的缩回来。一看手掌,烫了好几个血泡。火舌继续舔着油桶。前方的战士等着穿鞋呢,必须把燃烧着的油桶扔下去!尹继发伸开双臂,拼尽全力,终于将汽油桶推下车。油桶刚落到地上,“嘭”的一声就炸开了,浓浓的火焰把汽车照得通亮。
目标更明显了,敌机嗡嗡地又从头顶上压下来。尹继发一把抓住小杨的肩膀,情急地说:“我开车往前冲,你顺山沟往前跑!我要是牺牲了,你就快上来,继续往前开!”小杨说:“不,还是我来!”
尹继发焦急地说:“别废话了,快!”一把将小杨推下车。
汽车飞也似地向前冲,敌机呼啸着一次次俯冲下来扫射,子弹打在路边的石头上进出点点火星。突然,方向盘变得沉重起来,车子象被什么东西咬住了似的,整个车身一个劲地往左跑偏。尹继发心里明白,轮胎被打破了。他毫不犹豫,紧咬牙关,死劲地握着方向盘,继续向前冲!冲!敌机终于被甩在山的那边。等小杨赶上来,他们相视两笑,一起换好轮胎,又继续赶路了。
第二天,在执行新任务的路上,小杨神秘地对尹继发说:“班长,猜猜看,咱们的车挨了多少枪眼?”尹继发摇摇头,“说不好。”“这个数!”小杨用手比划出个“二十七。”说完俩人嘿嘿地笑起来。
1952年12月7日,尹继发的汽车安全行驶达39873公里。黄昏,他把车子从深沟里慢慢开出来,又要执行前线运输任务了。连长走过来拍拍擦得锃亮的车头说:“三班长,今天完成这趟任务回来,你这辆车就跑4万公里了,在路上要注意敌机呀!”排长也抢着爬上驾驶室,摸摸这,碰碰那。最后指着里程表说:“加小心哪,3万多公里都闯过来啦,突破4万,还有5万、6万等着哩!”这时,文书小谢拿着个本本敲了一下尹继发的肩头嚷着:“快跑吧,我已经准备给你写稿啦!”
尹继发用劲搓了搓手掌,没有说话。他知道首长和同志们对他寄予很大希望。4万公里这个数字,代表着自己和全连的荣誉,不,是全志愿军运输战线向美国空中强盗的胜利示威!
尹继发登上车,心里热乎乎地喊了一句:“请首长和同志们放心,保证突破4万公里!”在轰鸣的马达声中,汽车一溜风地开跑了。
天色黑沉沉的,西北风吹着大地上的积雪,扬起一阵阵白烟,树梢和电线呜呜地直响。通往前线公路上的积雪被汽车轧得溜明锃亮,车子滑在上面跑得飞快,里程表上的数字在不断交化,眼看就到4万公里了,尹继发把车子开得更快更稳。
快到瑞兴时,坐在车上监视敌机的助手张坤刚在驾驶室的铁盖上猛拍了两下,接着就听到几声紧急清脆的防空枪响,进入敌机封锁区了。尹继发迅速关闭了车灯,凭着眼睛探路,摸索着向前滑行。
刚驶出几十米,突然车前一亮,敌机扔下一颗照明弹。接着第2颗、第3颗……整段公路被照的通明雪亮。车子正好被罩在光圈里,车身在公路上显出一个明晃晃的黑影。“糟糕!”尹继发气狠狠地嘟囔了一句。他想,停在这里,是个固定的目标,可是开走目标更大!怎么办?“3班长!3班长!”张坤刚急得一个劲地敲打驾驶室的铁板,每一声响都象打在尹继发的心上。他拿定主意,闯过去!不能等着让敌机打上!毅然将油门踩到底,汽车忽地飞奔起来。这时,张坤刚从车厢上下来,手拉车门,站在踏脚板上,大声喊着:“快冲,快冲!”
公路上几乎和白天一样明亮。尹继发从挡风玻璃中看见前方滑过来一架敌机的黑影。他心里默默算计着,敌机俯冲了,猛地一收油门,车立即刹住。几乎与此同时,深红色的曳光弹落在公路旁边,冒出蓝色的火苗,敌机扫射了。他躲过机枪子弹又往前开进。张坤刚拍打着车门,兴奋地说:“班长,真有你的!妙!”话音未落,“轰”的一声,一颗炸弹在车子前面炸响,掀起的土块和雪块打在车窗上,打在坐车人的身上。
趁敌机转过山头的空隙,尹继发猛一下又把车开动了。他对战友说:“咱们不能歇气,敌机还会绕回来!”迅速加大油门向前猛冲过去。防滑链条打着铁板响成一个点,车轮被弹坑颠得老高。一口气冲出了照明圈。等到敌机调过头来第二次扫射时,汽车已跑出很远了。
在远离封锁区的山脚下,他们停下车,仔细检查了一遍,没发现损伤。尹继发登上车,打开驾驶室的灯,一眼就看到里程表上的数字:“40050”。“4万……”张坤刚才喊出口,汽车发动机的轰鸣一下子压住了他激动的声音。
尹继发在“钢铁运输战”上作出了重大贡献,1953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荣立特等功两次、一等功1次。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二级模范”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先后授予二级国旗勋章、二级战士荣誉勋章。
巡护铁路的英雄袁孝文
美军飞机在铁路线上投下一批定时炸弹,他摸黑跑向落弹处检查路况,双腿被炸断,仍坚持爬行,发现了定时炸弹的弹着点。部队根据他侦察的情况很快将定时炸弹排除,保证了军用列车安全通过他因伤势过重牺牲。
1953年春天,美帝国主义正在进行侧后登陆冒险进攻的准备,我中国人民志愿军紧张备战,严阵以待,调动一切运输工具为前方运输军事物资。铁路是主要的运输通道,美国侵略军整日派出成群飞机,对我军的铁路干线狂轰滥炸,企图切断我军的铁路动脉。轰炸,抢修,再轰炸,再抢修,常常是通车后几小时又遭受敌人的破坏。敌机在夜间不便轰炸,是我军安全运输的好时机,但狡猾的敌人白天轰炸时还投下大批定时炸弹,随时威胁着铁路安全。袁孝文担任11连侦察遛道班副班长,每天负责侦察铁路状况,把敌机轰炸情况迅速报告连队,保证列车安全通过。
1953年2月28日晚上,袁孝文带着吴清民等两名战士在满浦线顺川北段巡护铁路时,突然,敌轰炸机投下了几枚炸弹。袁孝文推测,敌人扔下的炸弹,其中一定会有不少定时炸弹、子母弹。夜晚,列车通过时,定时炸弹一旦爆炸,就会造成重大损失。袁孝文果断地对吴清民说:“你看住道口,我去侦察”。说完就往落弹处跑去。
这时,夜色深沉,伸手不见掌,寒风夹着雪花打在脸上,象刀割一样。敌机还在天上盘旋。为防止被敌视发现,袁孝文不能打亮,只好蹲下身,用双手摸着冰凉的铁轨匍匐前进,查看铁轨、枕木是否被毁坏。他心里很清楚,自己随时有触雷的危险,但他已顾不得这些了,只是一个劲地往前走。没走多远,他的左腿碰到一个异物,不等他反应过来,寂静的夜空中出现一声巨响,袁孝文左腿膝盖下部被一颗子母雷炸得血肉模糊,他随即昏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他醒来时,已经无法站立了。他咬着牙,心想。“我不能走了,还能爬!”就继续向前爬去。
血透过了棉裤,流在枕木上,流在冰冻的土石上,留下一条条血迹。但袁孝文忍住剧痛,不放过铁道上每个疑点,还不时地回过头去,看看有没有列车驶过来。没有多久,又一颗定时炸弹爆炸,袁孝文又被弹片击中昏了过去,他的右腿也被炸伤了。当他再次醒来时,头晕眼花,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向前挪动一步都很困难。他躺在铁路上,呼吸困难,抬头看看夜空,心想;“难道就这样让列车在布满炸弹的铁路上开行?”他决心忍着剧痛,撑着两臂,继续向前爬去。强烈的责任心,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化成了顽强超人的毅力,袁孝文不停地前进,直到把全管区铁路都检查了一遍,弄清了定时炸弹的分布情况。他终因流血过多,瘫痪在地。
战友们赶来,把他唤醒,抱起他准备赶回驻地。袁孝文向战友清晰地讲述了铁路状况,推开他们说:“不要管我,赶快把侦察情况报告连队,进行排雷。别忘了在远处安置响墩(一种阻止列车前进的工具),不能让列车发生事故”。说完又昏了过去。战友们将情况上报后,部队立即根据他提供的情况清除炸弹,使不断驶来的列车安全通过。
战友们将他背到防空洞里,袁孝文醒来后对战友们说:“你们赶快去执行任务。我不要紧。”卫生员给他包扎伤口,袁孝文看着连长和战友们,颤抖着声音对连长说:“连长,我怕是不能好了,可我是为了抗美援朝牺牲的,这是光荣的!”微弱的声音,激动着在场的每个人的心,战友们泣不成声。在送往后方医院的途中,袁孝文停止了呼吸,年仅23岁。
袁孝文出生在贵州省沿河县小井乡一个贫农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袁孝文12岁开始,替当保长的同族伯父家当小长工,小小的年纪就和成年人一样干活,耕田种地,什么活都干。1949年,贵州解放,袁孝文立即报名参加了民兵,第2年调到县大队。他遵守纪律,刻苦锻炼。县大队开展诉苦运动,袁孝文的苦难经历在战友们中间引起了共鸣,袁孝文也懂得了什么是阶级的爱与恨,思想觉悟显着提高。在县大队受训时,正好他的妻子生孩子,母亲写信让他回家看看。为了不分散精力,影响训练,袁孝文决定暂不回去,直到训练结束后才回去探望。袁孝文总是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
1951年6月,袁孝文和本乡数10名青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从祖国的最南端来到了东北边境。他深感祖国的辽阔广大。沿途看到欣欣向荣的城市,看到了土地肥沃、丰收在望的乡村,加深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也感到作为志愿军的一员,责任重大。一过鸭绿江,他看到战火在燃烧,美帝国主义杀害朝鲜平民,焚烧城市和村庄,犯下了滔天罪行。他决心为了保卫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狠狠打击侵略者。
袁孝文被编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2师第6团第11连的侦察遛道班。一天他们正在检查铁道线路,敌机突然呼啸而来,顿时弹片横飞,浓烟滚滚。袁孝文和战友们刚刚躲进防空洞,他一眼看到还有几件工具遗留在外面,一转身就冲进烟火之中,把工具拿回来,表现了出色的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
袁孝文是副班长,他团结友爱,耐心热情地帮助战友;在文化学习中,又是个好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了全班。
袁孝文牺牲后,志愿军铁道兵团第6团党委根据他生前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记一等功;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领导机关授予他“二级英雄”称号。
英雄卫生员贠宝山
在中马山战斗申,卫生员贠宝山主动要求跟随突击排行动,在火线上奋勇抢救伤员,负伤后坚持不下火线。腹部又受重伤,肠子流出,仍顽强坚持,将仅有的一点止痛救急水留给战友,自己忍受剧痛,继续救护伤员,终因伤势过重牺牲。
1951年9月7日,夜里10点多钟,突击排到达江原道铁原郡中马山下。负责爆破的2班悄悄摸了上去,其余的人卧在一道土坎后面。卫生员贠宝山也卧在土坎后面。他今夜特别高兴。这次出击中马山,连长和指导员原来决定留他在二梯队,但由于他一再请求,终于答应他和抢救组跟随突击排。现在眼看战斗就要开始,贠宝山的心里是又兴奋又紧张。
一弯新月挂在夜空。敌人的炮弹不时从上空飞过,在远处发出沉闷的爆炸声。贠宝山一边焦急地凝望着前方,一边用手摸摸挂在身上的军用水壶——那里机装着满满一壶止痛救急水。
说起这来,有段缘故:第4次战役部队坚守黄巨北山最后一天,炮班班长负了重伤,向他要救急水止痛,偏巧用完了。炮班班长慢慢将帽子扯下来放在嘴里咬着,再没有说一句话。不久,就咬着这顶帽子牺牲了。贠宝山目睹这一切,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从此,每次战斗出发前,就带满一壶救急水。
“轰!”山半腰一声巨响,同时天空中出现了一红两绿的信号。爆炸的火光刚熄,战士们就一阵风似地向山上冲击。一排排照明弹腾空而起。敌人从睡梦中惊醒,轻重机枪雨点般扫了过来。贠宝山也冒着弹雨,疾速地朝山上冲。
“卧倒!卧倒!”好几个声音一齐招呼他,贠宝山急忙就地卧倒。一梭子弹从他头顶飞过,好险!这时,张排长对他说:“1班、3班有几个伤员,去包扎一下吧!”贠宝山听说有伤员,就什么都忘了。他连忙跑到1班,包扎完后又跑到3班。
2班这时已冲到离山顶约150米远的地方,遇到一道铁丝网拦住去路,他们组织爆破,但受到敌人三面火力的夹击,接连伤亡了好几个同志,现在正等着后面的无后座力炮和火箭筒的配合。贠宝山听说2班也有人负伤了,连忙放下已经包扎好的伤员,向排长请求:“排长,让我到前面去抢救!”
张排长答应了一声。贠宝山便朝前跑去。他穿过火网,跃过弹坑,终于看到2班的同志们卧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有一个战士脸上蒙着白毛巾,2班长张万宝手里拿着绷带,半跪在他旁边,地上还放着一根爆破筒。贠宝山从2班长手里一把接过绷带,熟练地给伤员包扎起来。包扎完了,忽然听到前面什么地方有人在呻吟。贠宝山一下站了起来,可是马上被2班长按下去。
“是陈润!”
陈润是连里的战斗模范,是冒着敌人炮火上去爆破负伤的,马上应该设法把他抢救下来。贠宝山猛地把2班长的手推开,顺着大石头爬了出去。
“轻机枪射击!掩护卫生员!”2班长咬了咬牙,瓮声瓮气地发命令。他自己也从一个伤员手里拉过一支步枪,瞄准射击,不让敌人抬头发现贠宝山。贠宝山把脑袋紧贴地面,用两手一点点向前爬,敌人的火力稍一稀疏,他就突然跳起跑几步,再卧倒。子弹打在他的身前身后,冒起一朵朵的土花。他终于来到陈润身边,把嘴贴在陈润的耳朵上,轻声地喊:“陈润!陈润!”他一边喊,一边找陈润的伤口,给他包扎。
陈润从昏迷中醒来,当他发现是贠宝山在身边时,沙哑地说:“贠宝山,我,我没有完成任务!我没爆破开铁丝网……”说着又昏过去了。贠宝山拿定主意,一定得把他背下去。就是敌人火力再强,危险再大,也不能叫他负第二次伤。他把陈润的胳膊搭在自己肩膀上,侧着身子向山下爬去。一步,两步……
“哗……”一梭子弹扫过来,贠宝山立即扑在陈润身上,子弹溅起的土星子崩了他一脸。一会,他觉得自己扶陈润的那只胳膊,象被烙铁烫了一下似地疼痛,他知道自己负伤了,可是不顾自己的伤痛,扶着陈润继续往下爬,终于回到大石头后面。
“陈润,陈润!”2班长轻轻地叫着,陈润没有回答。贠宝山贴近他的鼻子听了听,说;“不要紧,是昏迷了。”他从身上摘下军用水壶,一下楞住了。水壶被子弹打了一个透眼,里面盛的救急水只剩下很少一点了。他急忙对2班长说:“快把你的水壶给我用一下!”贠宝山把救急水装好,弯下身子,扶着陈润的头喂了两口。又对2班长说:“陈润同志的伤很重,担架又没上来,我把他送下去!”
“好吧!你下去后报告副连长,要是无后座力炮不能掩护,我们就继续组织爆破,2班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完成任务!”
贠宝山答应了一声,搭着陈润的胳膊,背着他顺山坡朝下爬去。
敌人的炮火正从山脚转移到山腰,升起一股股黑色烟柱,震得贠宝山昏昏沉沉的。他拖着陈润越爬越慢,那只负伤的胳膊也越来越没劲,汗水从额上不住地往下流,身上象压了干斤重担。
终于,快到连队隐蔽的洼地了。就在这时,一串子弹从山上扫来,贠宝山的右腿又被打穿了,但他仍坚持向前爬去。
“贠宝山,你负了两处伤,下去吧!”副连长察看了负宝山的伤口,对他说。
“不,我这是轻伤,能坚持!”贠宝山忍着痛回答。正在这时,2班的盼前面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爆破声,接着冲锋号“呜呜”地响了起来。
“冲啊!”副连长一下子跳起来喊。战士们不顾一切地喊着朝山顶冲去。
贠宝山看到部队箭一样的向敌人冲去,也兴奋地跳了起来。他忍着痛,背着红十字挎包,提着手榴弹,跟在队伍后面也一瘸一瘸地冲上去。跑不多远,冷不防一颗炮弹在他右边不远的地方爆炸了。他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铁丝网终于炸开了。2班长张万宝带着战士们向山顶冲去。“哗……”敌人的火力象一阵急雨。张万宝的腿负了重伤,猛地跌倒在山坡上。当他完全清醒过来后,身旁一个人也没有了,只听见山顶上传来密集的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他想爬起来,但伤口疼痛难忍。这时,听到一声轻轻的呼唤:
“2班长……2班长……”
张万宝辨认出这是贠宝山的呼唤,心想:“他是来给我包扎伤口的。”张万宝注视山下,看见一个黑影在蠕动。
“贠宝山!”
没有回声!张万宝凝声细听,仍听不见回声。呵!黑影爬爬,停停,总在不停地爬。张万宝看着那爬得艰难的黑影,心头忐忑不安。他小声地说:“贫宝山,你别上来了!”但是,黑影仍在向山坡上吃力地爬着。
贠宝山用身体的左边贴着地面在爬。脖子上挂着装急救水的军用水壶,随着爬动晃荡得直响。张万宝又叫了一声,贠宝山仍没有答应,一股劲地爬到张万宝的身旁,卧在那里不停地喘息。
张万宝欠起身子,看见贠宝山周身是血不由得大声地说;“你的伤很重,爬来干啥!”
“不,2班长,我是点轻伤,能给你包扎的。”他极力装做伤不重的样子说。“来!你的伤在哪里?”
张万宝靠在山坡的石头上,把腿支起来让他包扎。渐渐地他觉得负宝山的手直哆嗦,半天也缠不好一圈绷带,分明他的伤很重。
张万宝吃力地撑起身子,握住贠宝山的手:“贠宝山同志,你不是轻伤!你伤得很重。”贠宝山轻轻地摇了摇头。
“看你,疼得这个样子还说是轻伤!快告诉我,伤在哪里?”
“……肠子被打出来了。只是不敢动,一动就疼得厉害!”
“呵!肠子……快!我给你包扎!”张万宝激动得说不出话。
“不用,我已经把它揉进去了。你别动,让我快给你包扎。”
张万宝心头一酸,许多话都哽在喉咙里说不出来。他觉得自己只是腿上负了伤,还疼得钻心难忍;负宝山肠子都被打出来了,却还挣扎着从山下爬上来给自己包扎。他爬这一路忍受了多大的苦痛呀!不行,不能再让他坚持,再受一点劳累就会把他那支持生命的最后的精力耗尽的。张万宝刚想叫他停下手来,只看见他吃力地从脖子上摘下水壶,伸到他面前:
“2班长,就剩这点救急水了,还是刚才陈润喝剩的,你……喝了吧,可以止痛……”
“贠宝山!救急水我不能喝,你赶快把它喝下去!”他刚说完,贠宝山,这个年轻的、勇敢的、叫人喜爱的小战士,终于支持不住晕过去了,军用水壶从他的手里掉在身旁。
久经战火锻炼的、曾经看到过许多同志英勇牺牲的2班长,这时忍不住流下眼泪。他不住口地喊:“贠宝山!贠宝山!”
贠宝山没有答应。2班长这时感到有一个人走到他的身旁,一看是炊事班长李占勤,他心里更加难受。
“李占勤,贠宝山不行了!”
李占勤急忙用耳朵贴在贠宝山的嘴上听了听,接着就俯下身子一声接一声地叫着。可是贠宝山仍没有答应。李占勤一时感到说不出的悲痛。
在照明弹的光亮下,贠宝山又一次睁开了眼睛。他看看李占勤,又看看2班长,声音微弱地说:“李占勤同志,我不行了。我没有把2班长背下去……”说着说着,终于合上了眼睛。
山顶上传来了激烈的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李占勤慢慢地站了起来,脱下身上的夹袄,轻轻地盖在负宝山的脸上。
贠宝山是河南省安阳县人,1930年出生,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牺牲时仅21岁。1952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遭授一级英雄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坚强战士”张渭良胜利归队
在1952年4月30日夜开城(板门店)保卫战中,他因抢救伤病员触发地雷,全身6处负伤,左腿股骨被炸断。在和部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忍着剧痛,朝自己阵地方向爬行,越过山丘,河流和封锁地带,克服了饥渴和伤口恶化等困难,几度昏迷,爬行10天9夜,终于返回部队。
在上海嘉定镇梅园路300弄20号201室,居住着一位肢残多病的老人。不知底细的人很难想到这位老人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的英雄事迹。当你了解到他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以后,便会肃然起敬。
1952年4月30日晚上,张渭良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5连在104.2高地奇袭敌人完成任务归来时,他和另一名同志为了抢救一个受伤的战友,因天黑误入敌人雷区,踩响了敌人的地雷,张渭良全身6处负伤,左腿股骨被炸断,胸部也受了伤。此时,他们所处的位置是在敌人阵地第二道铁丝网的后面,若被敌人发觉,是很难突出去的。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张渭良不愿因自己负伤拖累其他战友,便让同他一起来的同志带上伤员和自己的枪,先赶快撤退,自已在后面慢慢爬。他严肃地对那位同志说:“你们快走,不要因为我误事,只要我有一口气,就要爬回去!”他把两颗手榴弹拴在腰上,万一遇到敌人,就准备和敌人拼了。
张渭良躺在地上,看到同来的战友消失在夜幕中,自己静静地又躺了一会,就开始往我方阵地方向爬行。因为伤口剧烈疼痛,使他无法翻转身来,只好仰卧着,用两只手和右腿支持身体,头在前脚在后,象游泳时仰泳的姿势一样,一点一点艰难地挪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道道血印。爬了大约有50米,天亮了,为了不让敌人发觉,他爬到一个于涸的小河沟里隐蔽起来。这时,他才仔细看了看自己的身上,棉衣棉裤被炸破,撕得不成样子,露出的棉花套子上沾上许多血迹,已成了紫色。他想擦擦身上的血迹,顺手从腰带上抽出毛巾,一块被打断了的约有二寸长的股骨被带动了出来,疼得他一阵痉挛,几乎晕了过去,他心想:“我怕不行了”。刚这样想,一转念,马上又头脑清醒地意识到:“我不能死,我要活着回去。同志们都在等我!”他振奋起精神,似乎觉得疼痛减轻了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克服任何困难,回到自己的部队。
终于盼来了夜幕的降临。借着夜色,他爬上河沟,又开始侧卧着向前移动,爬了大约有10多米,他的头碰上了敌人的铁丝网。他想,自己不能站起来,没法跳过去,又没有剪刀剪断电线,只有从底下钻过去。他试了一次又一次,脸划破了,手划出了血,仍然爬不过去。怎么办?他试着从底下钻过去。他慢慢地把铁丝网下面的草弄干净,又用拾来的树枝去拨铁丝,弄了好一阵,总算拿树枝顶住了铁丝,下面有了缝隙,够他慢慢地爬过去了。然后,他憋足劲,开始钻铁丝网。刚伸过头去,棉衣就被网上的铁刺挂住了,一直钩进肉里,他忍住疼痛,费了好大的劲,才挣脱铁刺爬了过去。
他爬过铁丝网,准备松口气,可是发现前面有一条小河沟,两三米宽,水也不深。要在平时,一个箭步就跳过去了。但目前对张渭良来说,真是个难题。望着小河沟,他几乎没有办法越过去。他把头挨到水面,又马上缩回来。他把右手在水里搅一下,没法摸到河床。然而,就是这几个简单的动作,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忍受了极大地痛苦。
“怎么办?难道就甘心死在这里?”张渭良有点绝望了,但继而一想:“不,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爬回去”。此时,东方泛出了鱼肚白,天亮了。他连忙隐蔽起来,等待新的一个晚上到来。
他熬过了又一个漫长的白昼,终于盼来了黑夜,天气也凉爽了许多。他马上开始“渡河”的准备工作。先顺着河岸爬来爬去,寻找粗一点的树枝。总算找到了3根松枝。他要把这3根松枝当作桥梁,横架在小河沟上。可是对他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站不起来,就是爬,也是十分费力气,他已经几天几夜没有吃一粒米了,只是凭着一种坚强的意志,在支撑着自己。
他爬来爬去,用了好大的劲,“桥”还是没有架好。他越着急,越没有办法。4月的天,夜间很凉,他还是出汗了,并且浑身都湿透了,汗水流到伤口上,针扎一样的疼,他咬牙坚持着,一直干到半夜,终于把3根树枝架在小河沟上。他完成了这一步,虽然很累,但心里还是掠过了一丝快乐。他望着小河沟,甚至有几分得意地想:我总算把你征服了。这时,他鼓足劲,开始一寸一寸地向前移动,不管多慢,不管多费力,更顾不得什么疼痛了,他咬住牙关,终于爬过了这个横在他生命面前的小河沟。
“我又胜利了!”他觉得整个身体都响着这个胜利的声音。一高兴,他又昏过去了,这是第几次昏迷,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第4天,烈日的蒸晒和炮声的尖啸,把他从昏迷中震醒了。他四处张望了一下,感到自己还躺在野草里,心里便镇静了下来。借着野草的隐蔽,他拽下被露水、河水和血水渗湿了的棉衣,让太阳晒干。这时,伤口已经开始溃烂,脓水和血水不断地向外流,几只苍蝇在飞来飞去,不时盯一下,使他感到伤口更加疼痛。他仰坐起来,左手拿树枝赶苍蝇,右手把伤口里的脓血挤出来,然后包好,安静地躺在那里,等待夜幕降临后再行动。
又盼来了一夜宁静的夜晚,他抓紧时间往回爬,爬了没多大一会,右手觉得触到了一根小铁丝,他马上意识到,不好,到了敌人的布雷区。他沿着地雷线绕了三、四个小时,始终没有绕出雷区,把他气坏了,他狠狠地骂了一句:“老子挖掉你再走。”他用牙齿咬断铁丝,摸到地雷跟前,取出信管,然后,便从缝隙中爬了过去。
向着来时的方向,向着北斗星,他一寸一寸,一天一天,爬呀爬……双手和双肘磨出了血,露出鲜红的肉,他还是挣扎着向前爬。他只有一个信念,我要爬回自己的阵地,我要爬回自己的连队,我要见到连首长和战友们。
第10天的清晨,这是一个十分明朗的早晨,炮弹的爆炸声又把他从昏迷中震醒过来。这时,他的眼睛突然一亮,前面就是自己的阵地了。他感到非常兴奋和激动,顾不得浑身的疼痛,挣扎着爬上了一个土堆,把棉衣脱掉,用白色的衣里朝向自己的阵地,并用力气徽弱的手频频向自己的阵地挥动,希望自己的同志能立即看到这个信号。
这些天来,连队的同志们日夜都在为张渭良同志着急,几次派出小分队去找,都没有找到。但大家深信,张渭良是个坚强的战士,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一定会活着回来。
这天,教导员郭宝祥照例到阵地前去观察,从望远镜里希望发现张渭良的身影。当郭教导员举起望远镜的一瞬间,突然发现阵地前方200米开外,躺在地上的张渭良正向自己这边轻轻挥手。他惊喜地高喊;“同志们!张渭良回来了!”这一声喊,立即惊动了连队的所有同志,大家赶紧跑过去,把张渭良抬了回来。
经过10天9夜的挣扎、爬行,意志与死亡的较量,张渭良同志终于以坚定的信念,顽强懿毅力和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战胜各种困难,战胜死神的威胁,回到了自己日夜想念的连队。他尽管十分憔悴,但脸上还是泛起喜悦的笑容。
张渭良是江苏省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1923年生。1951年5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记一等功,同年10月授予“二级英雄”、“坚强战士”称号。1952年10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二级战士荣誉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