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大军未跨过鸭绿江前,彭德怀已经亮出了刺向麦克阿瑟的第一剑。

这一剑,使志愿军对联合国军作战,在兵力上占了优势。

出征前,毛泽东与中央军委开会讨论出兵作战时,考虑到与美军在武器上的巨大差距,特别是美国飞贼对大兵团作战的严重威胁,初步设想先以两个军过江与美国人干一仗,其他部队则在鸭绿江中国一侧实施战略机动,视交手情况再作定夺。

还将这一决策称为“先站稳脚跟”。

显然,在根本摸不清美国人底细的情况下,这样的决策,是稳妥的。

毛泽东善于创新,也善于实事求是;善于与强敌作战,更强调积极稳妥。

到丹东后,随着对朝鲜战局了解的加深,彭德怀敏锐地意识到,联合国军推进速度之快、兵力之多及战斗力之强,两个军的兵力如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改变朝鲜战局。

与其捅捅咕咕,不如痛下重手!于是,他改变了最初的战役设想。

大军即将出动之际,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电报,核心意思就一个:屯兵鸭绿江的26万大军,必须全部过江作战!

读完来电,见识过人的毛泽东立即表示赞成。

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是他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核心。

毛泽东即刻召集朱德、聂荣臻商议,并将彭总的电报交他们传阅。

毛泽东认为,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有取胜可能,才能掌握战争主动。

毛泽东解释说:“德怀同志的意见,只要隐蔽得好,先发制人,打他个突然袭击,就是大兵团作战,也能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

毛泽东分析说:“把消灭敌人放在第一位,才是保存自己的最好手段。”

朱德、聂荣臻完全赞同:“彭总这着棋高明。”

于是,毛泽东大笔一挥:“同意。”

这样,26万大军全部跨过鸭绿江,扑向了朝鲜战场。

彭德怀不拘泥于既有计划,因势而变,因时而变,使志愿军在即将开战的关键时刻改变了对联合国军作战的兵力配置,志愿军一线作战兵力在与联合国军相撞之时就占据了相对优势,对初战即胜,起到了重要作用。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跨过鸭绿江与联合国军作战的,不是26万大军,而是计划中的区区七八万人(两个军),能否堵得住23万联合国军,志愿军能否在朝鲜站住脚,能否打赢这场战争,则很难说了。

彭德怀亮出的第一招,至少能顶两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