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咽喉要道

锦州位于辽宁省的西南部,置辽西走廊之上。提到锦州,人们都知道它的地理位置重要:它是辽西地区交通枢纽,也是华北通向东北的咽喉要道。

辽宁省的西部,主要包括葫芦岛、锦州、朝阳、阜新等地区,那里是一片丘陵,因位于辽河的西部,所以又称辽西地区,南与华北的七老图山、燕山相接,是华北与东北联系的必经之地。辽西丘陵由努鲁儿虎山脉、松岭山脉、医巫闾山脉等组成。努鲁儿虎山脉位于辽西丘陵的西北侧,是内蒙古高原的东部边缘,平均海拔在1000米,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上道路少,植被差。在努鲁儿虎山脉的东南方向,与其基本并行的是松岭山脉,它东北起于辽宁省阜新,西南至建昌县,纵长约260公里,其靠近西南一段,海拔高且险峻。医巫闾山脉自阜新起,止于北宁市(曾称北镇),位于北宁与义县之间,略成东北——西南走向,纵长105公里,东接辽河平原,成为进入辽西地区的一道屏障。在辽西丘陵内,有大凌河川和细河川,两大河川交汇于义县,由此可北上阜新,西通朝阳,南达锦州等城镇,是辽西丘陵腹地内的一个枢纽,锦州是进入辽西丘陵通道的入口。

辽西丘陵的东南侧至渤海湾之间,有一条较平坦的狭长地带,宽8~15公里,自山海关起至锦州,长185公里,这就是著名的辽西走廊,处在辽西走廊上的重镇锦州,正是随着走廊的形成、发展而变化的。据史书记载,历史上华北有三条古道通往东北,即:无终塞道,从今北京经通县、蓟县、迁安,越冷口长城进入青龙河谷地,翻过大煤岭(今凌源市刀尔登附近),再入大凌河川,直达朝阳;卢龙塞道,自今蓟县东北经遵化,循滦河河谷北上,从喜峰口附近出塞,沿大凌河谷通往朝阳;傍海道,是秦代驰道的无终至碣石(今绥中境内)段,接六股河川上溯,可到达大凌河谷。

这三条古道都连着辽西地区的朝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华北进入东北的必经之地,从这里过义县,跨医巫闾山,经北镇,渡辽河至辽东腹地辽阳,由辽阳可通向朝鲜半岛和北疆的黑龙江流域。而当时的松岭山下的渤海岸边,由于海浸海退是一片沙塞不毛之地,长期荒无人烟。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做了全族的首领,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为辽太祖。契丹建国后,不断发动掠夺战争,南侵汉民族时获得了土地,俘虏了大批汉人为奴隶,其中一部分归国家公有,一部分属于皇帝和贵族私有,构成一个独立的军事与经济的实体。为防止奴隶反抗和逃亡,他采纳降臣韩延徽的建议,建立州县让汉人定居下来,使他们娶妻生子,发展农桑经济。

约公元924年,辽太祖将所获汉俘建立了五州一县,其中檀州供皇家的膳食,银州供皇家用器,而把中原地区善于养蚕、织纺的丁户,编在一起建立了锦州,专为皇家生产绫帛绸缎,这就是锦州地名的由来。也就是从这时起,锦州又设了临海节度使,管辖严州(今兴城南)、兴城县、安昌县(今葫芦岛市境内)、永乐县(今锦州),由于各州县及城堡的设置,促进了辽西走廊的开发。

辽世宗天禄元年(公元947年),辽灭后晋,将其帝石重贵流放至黄龙府时,曾走过傍海道,《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中有这样的记载:“癸卯,帝与皇太后李氏……俱北行……过蓟州、平州至榆关(山海关附近)沙塞之地……又行七八日至锦州,又行数十程,渡辽水至黄龙府,即契丹主所命安置之地也。”由此可以看出,这时的辽西走廊已经有了可以通行的道路。辽圣宗太平元年(公元1021年),在绥中前卫设立了来州归德军节度,下辖来宾县(今前卫)、海滨县(今兴城境)和3个刺史州,即隰州(今兴城)、迁州(今山海关)、润州(今山海关西)。在锦州西又增设了神水县、永和县(均在今葫芦岛市境内)。女真建国后,原通中原的卢龙塞道(经朝阳入关道路)亦被辽所扼,宋、金使节往来于关内外,只好于辽西走廊通行,使走廊沿线居民不断增加,出现了驿站(差役途中歇宿、换马处所)。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秋,朱元璋令京师左军都督府,自山海关至辽东设置了14处马驿,其中在走廊上设有山海关、高岭、沙河、东关、曹庄、连山岛、杏山、小凌河、十三山(今凌海市石山)等驿站,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皇子朱植为辽王,坐镇广宁府(今北宁市城东北隅万寿山),以后又驻有巡抚、都御史、总兵、镇虏将军、镇守太监,广宁当时成为辽西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夺取了其侄惠帝的政权,自立为帝,即明成祖。为赏谢帮助发动“靖难之役”有功的蒙古贵族,明成祖将大宁都司所辖之地,划给了蒙古族的朵颜、泰宁、福余三卫(史称兀良哈三卫,即现在的辽西朝阳、赤峰地区),但由于民族政策上的问题和元残余势力的干扰,民族纠纷不断,为防止蒙古和女真等民族对汉族居住区的侵袭,明英宗采纳了辽东指挥使司毕恭的建议,修建一条边墙,将蒙古族与汉民族隔离开。

辽西边墙自山海关抵开原,建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有石墙、土墙,也有利用峭壁为墙或用木板做塞墙,五里设堡,十里为屯,规定严禁边民私越边墙。

兀良哈三卫及边墙的建立,将通往中原的古道划到边墙外,外人不能自由通行,明朝出入关内外只能依靠辽西走廊,为了保证通行方便,宣德三年(1428年)修建了宁远州城(今兴城古城),接着又建立了广宁中前所(今绥中前所镇)、广宁前屯卫(今绥中前卫镇)、广宁中后所(今绥中县)、宁远中右所(今兴城沙后所)、宁远卫(今兴城市)、宁远中左所(今葫芦岛塔山)、广宁中屯所(今凌海市松山)、广宁中屯卫(今锦州市)、广宁左屯卫(今锦州市)、广宁中左所(今凌海市大凌河镇)、广宁卫城(今北宁市),从明朝开始在走廊上卫所与驿站连成一线,成了出入关内外的主要通道,被称为驿路。

清世祖入关后迁都北京,以盛京(沈阳)为留都,由沈阳经辽西走廊入关,是两地相联系的主要道路,被称为驿道。清朝历代皇帝回盛京谒陵多次经过此路,故又有御路之说,或为大御路。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6月,清政府由李鸿章督办,从英国借款,接延(天)津(古)冶铁路,修筑“关东铁路”(山海关到沈阳),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铁路的关外段开始动工,第二年7月,当铁路铺至绥中高岭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工程被迫停下。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清政府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银1600万两,于次年继续兴工,1899年10月修至锦州。1900年6月当铁路修至大虎山时,义和团运动兴起,被迫第二次停工,1902年10月复工,1903年9月铁路修到了新民。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用重金收回了日本人于1905年擅自修建的新(民)奉(天)军用轻便铁路,改用标准轨距,铁路修到了皇姑屯,宣统三年(1911年)京奉铁路工程全部完成,至此,辽西走廊集公路、铁路为一体,成了出入关内外的交通干线。

随着辽西走廊通道的不断变化,也使得锦州在辽西地区的区域中心地位得以形成。清初,盛京将军在辖境内设有三员副都统,其中一员就在锦州,全权统领辽西沿海一带练防的八旗兵丁。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设广宁府,同年12月撤销改设锦州府,至清末,锦州府下辖义州(义县)、锦县、宁远州(兴城)、广宁县(北宁)、绥中县、锦西厅、盘山厅,锦州府在辽西地区存在了近250年,使锦州成了辽西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和沟通关内外的枢纽要地。

1923年张学良在葫芦岛创办海军学校,建立了东北第一支海军,1928年修建了葫芦岛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9月23日,张学良在北京通电宣布,在锦州设立东北边防军长官公署行署和辽宁省政府公署,将东北的军政中心从沈阳西迁至锦州。

日伪统治时期,锦州设有伪锦县(当时锦州之称)公署,1934年12月,日伪将东北划为10个省,成立了锦州省公署,1937年12月,实行市、县分治,又设有锦州市公署,省、市、县三级政府集锦州于一地,成为日伪在辽西的统治中心。

1945年8月9日苏军出兵东北,八路军、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党中央派部队挺进东北,9月4日,在锦州成立了中共辽西地委、专署和锦州卫戍司令部。11月26日国民党军进占了锦州,使锦州成为了进攻东北的基地。国民党辽宁省政府设锦州,1946年3月29日迁到沈阳。为加强辽西地区的军事斗争,1945年11月初,冀热辽军区在凌源建立了热东军分区(后称十八军分区),1946年2月又在大凌河以东地区建立了热辽军分区(后称二十一军分区),解放战争以来,辽西地区一直是国共两党两军在东北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

辽西古战场

由于辽西走廊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作用,一直是战争中双方争夺和控制的焦点,围绕着锦州地区战事频频发生,在东北地区的战争史上留有重要影响。

历史上长城以北的东北地区一直是中原的屏障,古时候,众多少数民族的兴衰与争斗,在辽西地区一直不断。东汉末年,中原群雄并起,北方乌桓族势力猛增,在上谷、右北平、辽西郡为最强,公推辽西郡乌桓首领丘力居为盟主,史称“三郡乌桓”,并以柳城(今朝阳县十二台子)为政治、军事中心。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了袁绍,袁绍的两个儿子逃到了北方的柳城,投靠乌桓势力,企图东山再起。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伐乌桓,阴历五月在无终(今天津蓟县)遇雨受阻,沿海道路无法通行,于是,曹操一面佯装撤军,一面找当地向导引路,主力北出卢龙塞,沿大凌河川直插柳城。阴历八月,两军在白狼山(今喀左县大阳山,一说在建昌县大黑山)相交,乌桓军队大败,首领被杀,曹操乘势攻下柳城。阴历九月,曹操俘掠20余万人,沿松岭山南麓,经辽西走廊回师中原,途经碣石宫(绥中县境)时,面对大海,感慨万分,写下了《步出夏门行》四篇诗作,其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成为千古名句。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败退奉天,第二年奉军积极备战,训练军队,加强特种兵建设,实力大增。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之战展开,奉军分两路进攻,一路沿朝阳、叶柏寿、凌源向承德方向;一路由张学良和郭松龄率第三军沿辽西走廊向关内方向,双方实力相当。

在山海关方向,直军凭借山海关险关要隘,相持一个多月,郭松龄一面在山海关佯攻,主力转向翼侧迂回,乘直军松懈之机,偷袭九门口,炸开石门寨,歼灭守军,直插山海关直军侧背,逼其退守秦皇岛,山海关一战双方将士死伤数万,郭松龄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立下大功。由于受民主思想的影响,他越来越不满张作霖亲日祸国的内战政策,同冯玉祥结成反奉联盟,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在滦州发布讨奉通电,组成“东北国民军”,带兵7万沿京奉路回师东北,一举突破山海关奉军防线,在绥中万家寨展开激战。

11月29日,张作霖在奉天召开军事会议,宣布讨伐命令,在锦西一线严阵固守,与郭松龄决一死战,并派张学良到前线任总指挥。郭松龄出关后,原计划直取锦州,再夺奉天,不料原来参与反奉的第一军团李景林部被张作霖收买,向东北国民军宣战,封闭了郭松龄驻天津的办事处,扣押了郭松龄在天津的钱款和6万套冬服,使东北国民军失去了后方。为防意外变故,郭松龄一面调第五军魏益三部据守山海关,防备李景林部从背后进攻,加紧在奉军未完成防御准备时突破连山、锦州防线。张学良到达锦州前线,与第五军团长张作相共同研究了防御部署。连山是辽西走廊上的要地,第一次直奉之战时,为防止直军的追击,奉军曾在这一带构筑了防御阵地,现无大的破坏,仍可利用,所以张学良决定在连山进行阻击。

为防郭松龄偷袭,奉军将连山镇焚毁,令城镇居民迅速搬迁,当时正赶上百年不遇的大风雪,雪深达1米,搅得百姓惊恐不安,被迫疏散。奉军的防守部署是:第九师在笊篱山至东山脚一线,十五师、骑兵旅在东山脚至小虹螺山一线,第十六师及1个骑兵旅在韩家沟至寺儿堡一线。与此同时万福麟旅、汤玉麟旅相继到达连山、锦州一线,奉军自认为利用有利的地形和兵力可以守住连山。

12月2日,气温骤降至摄氏零下20多度,又有大风雪,海面结冻,郭松龄亲临阵地指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出动3个师,发动全面进攻,逐渐占领有利地形,发扬炮火优势,逼近奉军阵地。在白马石、连山、沙河营等几处主要战场双方死伤甚多,与奉军第五军团战成相峙之势,4日夜,郭军一部由炮连长佟德成(连山人)带领,乘大风雪,从大小白马石南面封冻的海滩上迂回偷袭了奉军第九师的阵地,九师猝不及防,阵地陷入混乱,交战几个小时,九师溃退,由此牵动了奉军全线败退。张学良试图夺回左翼阵地,调预备队逆袭,没能成功。

张作相下令全线向锦州撤退,炸毁了女儿河桥,力图凭河据守,连山之战,奉军死伤1000余人,被俘1个旅,投降1个师。郭松龄攻占连山后,一部包围葫芦岛奉军,同时夺取高桥,主力向锦州推进,高桥的张学良指挥部退走,5日,郭军的先头部队对锦州发动了攻击,锦州守军系退下来的部队,没有来得及很好的组织,战斗一相交大部溃散,向北撤去,沿途将铁路、水塔及大凌河桥破坏,7日晨,郭松龄部队进入锦州,同时,先头已进到沟帮子,12日,占大虎山,18日,占白旗堡(今大红旗),20日,攻下新民,在巨流河会战中,张作霖联合日军将郭松龄战败,郭松龄夫妇俘后被杀。

1931年,日军在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接着向东北发动了全面的进攻。9月27日,辽宁省政府和东北边防长官公署移到了锦州,锦州成了东北临时的政治、军事中心。边防军参谋长荣臻坐镇锦州,将步兵第十二旅、十九旅、二十旅、骑兵第三旅及炮兵一部调至大凌河岸布防,骑兵第一、二、三总队集结在锦州城北三屯整训,另有部分民众义勇军。

10月2日,日本关东军决心要覆灭锦州政权,驱逐张学良至关内。

10月8日13时40分,日军以“集结兵力,企图暗杀日本军官及在满的反张人士,利用土匪散布谣言,扰乱治安”为由,出动6架侦察机、5架轰炸机对锦州交通大学(今锦州铁路一中)、二十八师兵营(今市场里)、张作相私邸进行了轰炸,投弹75枚,炸死炸伤平民多人。10月10日,国际理事会在巴黎开会,通过了《劝告日本迅速撤到满铁附属地的决议》,但同时又同意了日本提出的《保留讨匪权的宣言》,关东军司令部以此为由,13日,制定了《进攻锦州的方略》,为掩人耳目,日军参谋本部15日发出训令,进攻锦州“要与讨匪同时进行”。

18日,日关东军司令部又制定了《我军为反攻锦州向大凌河畔进军的要点》、《进攻锦州附近敌阵地的内容计划》,补充和调整了兵力。同时,日陆军中央部指示,要起用华人头目控制的集团夺取锦州。

10月19日,关东军派原奉天讲武堂教官、预备役步兵大尉仓岗繁太郎等14人,以重金收买了汉奸凌印青,网罗溃兵、民团、土匪成立了伪“东北民众自卫军”,凌印青自任总司令,仓岗为顾问,设了18个师的架子,为进攻锦州的先头部队,日军在《盛京时报》宣扬“雌伏十年审机待时之凌印青决然誓师西征。……查其作战计划,似先剿抚白旗堡、大虎山等处之东北军,进而占据锦州城,驱逐张学良退入关内为第一段。”

22日,凌印青到达台安县大坨子附近,与东北边防军隔河相望,29日,挺进到盘山胡家。与此同时,日军于30日在辽中县城扶植张学成(张学良堂弟)收编东北军旧军官、辽西一带土匪3000多人,编成6个支队,协同凌印青合攻锦州。

29日,“东北民众自卫军”在胡家与东北军十九旅发生激战,辽宁省公安骑兵总队前来增援,“东北民众自卫军”溃退,后联络当地两支农民抗日武装,以归顺“东北民众自卫军”为名,在司令部生擒凌印青及仓岗顾问,并处决于盘山沙岭子。

11月初,日军又委任张学成为“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司令,收拢凌印青残部等,组成8个支队共4000多人,声称要“揭旗西进,与锦州驻军炮火相见”,辽宁省公安骑兵第二、三总队前去围剿,“东北民众自卫军”一战即溃,张学成及日本顾问全被击毙。两股伪军被全歼,使日军先用伪军攻打锦州的计划彻底破产,于是,便开始了直接出兵。

11月27日,日军10架飞机轰炸沟帮子,部队与东北军激战于新民青岗子,当晚,日军第四混成旅团占领了绕阳河,第三十九旅团占领了大虎山,守备队控制了北宁铁路,预定28日占领锦州。此时,日本政府惟恐出兵辽西,招致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急命关东军撤至辽河以东田庄台待命。

12月19日,日军向锦州守军下达了通牒,称一个星期不撤兵,即大举进犯。12月21日,日军沿北宁、大(虎山)通(辽)、营(口)沟(帮子)铁路沿线向锦州展开全面的进攻,出动飞机20架,轰炸沟帮子,遭到东北军十九旅、炮兵团和义勇军的顽强抵抗,相持7昼夜,最后被日军第四旅团占领。31日,日军到达大凌河畔,当日,张学良下令撤兵关内,锦州的东北边防军5个旅4万多人,分乘7个专列入关,留下3个骑兵总队维持治安。

1932年1月2日,日军第八混成旅团在炮火的掩护下,强渡大凌河,骑兵第三总队稍做抵抗,即撤向锦州市内。1月3日4时,辽宁省政府撤出锦州,沿北宁路向关内转移,10时,日军第二十师团进占锦州。第二天,日军又向义县、锦西、兴城、绥中进犯,9日,推至前所火车站,至此,辽西走廊被日军控制。

在辽西即将失陷的危难关头,辽西义勇军首领在沟帮子集会,向全国发出通电,决心要抗日到底,收复国土。1932年1月1日,辽宁民众抗日义勇军第一路军王显廷部夜袭了黑山县八道壕日军守备队,毙日军30多人。4日,日军骑兵第二十七联队以“扫荡贼匪”为名进占锦西县城,随后松尾少尉粮秣输送监视队及步兵七十三联队石野小队也相继到达,9日,粮秣输送监视队去锦州领取弹药给养,二十七联队长古贺传太郎率石野小队共80多人向城西“扫荡”,至上坡子时遭西五会民团及当地群众的围攻,石野小队长毙命,士兵死伤多人,此时,又闻县城遭民团袭击,古贺联队长急带残部回援,当地绿林首领刘纯启(号亮山)中途伏击,打死日军古贺传太郎联队长以下40多人,伤29人,残部退回县城。

与此同时,日军松尾输送监视队30人行至钱搭屯附近被民众围攻后全部打死,使日军受到很大震动,哀叹:这是“满洲事变以来最大的悲惨事件”,“夫锦西冬季之风暴,闻之皆血泪也”。8日,抗日义勇军第一路军苑九占、蒋学庭部,在黑山县八道壕张罗屯伏击了日军铁路守备队,毙日军18人。10日,在黑山新立屯,抗日救国军高振鹏部300多骑兵出击日军骑兵第十一联队1个中队,击毙日军70多人。

9日至18日辽宁抗日义勇军第二十路军与彰武黄忠信部联合作战,在大通线上连续向日军出击,毙日军92人。23日,义勇军第二十五路军营长苏良哲、吴绍会部,在北镇关家山子与日军混成第四旅第五步兵联队遭遇,歼日军数十人,苏良哲阵亡,吴绍会负重伤。

25日,在北镇高力板、正安堡一带,义勇军第十二路军向日军第四混成旅一部发动了攻击,激战后义勇军当晚撤走,在24、25日的战斗中,义勇军还击落了日军飞机2架,俘飞行员2人。日军占领锦州后,8月初,国民救国义勇军宋九龄部袭击了奉山线(沈阳到山海关)金城火车站东段殷家洼,炸毁了铁路桥,迫使奉山线全线停车。

11月,该部又出击了锦州城,攻打交通大学时打死日军29人,由于日军来援,被迫撤出战斗。另一部攻打锦州北大营时,由于被日军发觉,加之其中一支队伍未按时到达,使此次战斗失利。据当年日伪统计,1932年至1933年,在辽西曾出现了义勇军活动869起,给予日军一定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