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有大臣裴谈,中宗时代曾任御史大夫。在此之前,一度为怀州刺史。唐时怀州,在现在的河南沁阳。本故事说的是,裴谈为刺史时,曾有怀州樵夫深入太行山麓砍柴。

日暮苍山远,走着走着,樵夫感到眼前一亮,有金光万道从前面发出。樵夫惊异,披荆斩棘,一路攀缘,见一山洞,入洞后竟是满洞黄金,装了好几间屋子,每铤都有一尺多长。樵夫狂喜,但一时又不能全部弄走,后来取了五铤,怕被别人发现,就用石头将洞口堵住,做了记号。几天后,樵夫驾车入山搬金子,却迷失路径,找不到藏宝洞在哪了。樵夫并不甘心,因为那些金子对他的吸引力太大了。加上他这些年一直在这里砍柴,对太行山谷的地形很熟悉,他不相信自己找不到藏宝洞。返回城里,他制造了很多开山劈石用的器具,装了好几车,欲再入太行,寻找藏宝洞。怀州有司户姓崔,问其详细,樵夫也没隐瞒,道出原由。崔司户很感兴趣,表示愿意帮助他一起去寻找那些金子。樵夫应允,于是二人又找了些劳力,准备进山。

与此同时,怀州刺史裴谈的妻子,得了大病,这些天,把裴谈搞得心惊胆战。因为这裴谈在唐朝时很有名。以什么出名?惧内。他被认为是唐朝一代最怕老婆的人。史书记载,在他那位彪悍的夫人面前,裴大人往往如犯了错误的孩子在严父面前。而现在,妻子得了大病,这还了得?他求尽良医,也不见治疗效果,最后请来一位道士。道士称其妻之病不难祛除。裴谈问有什么秘方。道士登坛作法,传达了天帝的诏书:“吾在太行山的天庭宝藏,有一日洞开,被樵夫发现,我已给了他黄金五铤,令其闭塞洞口,但他贪得无厌,又再次寻求洞口,没找到后,现在准备器具,将再开挖吾之宝藏。现在发出如下警告:若为了黄金,开凿不休,也许能找到宝藏。但怀州之民必将死亡殆尽,实在没什么好处。怀州崔司户与那樵夫串通,传来一问,自会明白。”

裴谈闻后,急忙传来部下崔司户,问其情由,果如天帝所言,于是制止了寻宝活动。随后,他妻子的病也好了。在这里,宝藏的主人是天帝。在中国古代的神话谱系里,天帝作为最高天神,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在先秦古籍中就有“天帝”的记载,被认为是诞生于开天辟地之初的自然神,为天神之最。后来,道家认为,天帝就是他们的玉皇大帝。他最初是一个王子,经过亿万劫难,始为正神,主宰天地人三界,但地位低于“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唐朝时,随着道教被立为国教,民间和士人对玉皇大帝的信仰开始加深,诗人白居易有《梦仙》诗:“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至诚……”

如果说上面的故事太过神异,那么同样出现在《纪闻》里的另一个有关藏宝的故事就有几分可信度了,而且此事同样发生在怀州。此事与《纪闻》的作者牛肃仍有那么一点关系:牛肃的曾祖和祖父,都葬在河内郡(治所在怀州),派两个家童守墓。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牛肃将守墓之一的家童小安,抵押给太原裴家。关于牛肃跟裴家的关系,我们不太清楚,只知道现在这个叫小安的男孩,做了裴家仆人。到了裴家后,小安白天干活,晚上睡在牛棚。没几天,小安的牙疼病犯了,一连多日,疼痛不止。这天晚上,小安在迷迷糊糊中,好像听到有人对他说:“小安!牙疼?”

小安说:“是啊。”

那人说:“为什么不去寻找仙人杖,用它的根熬汤,含在嘴里,可治愈。”

小安惊视四周,感觉像在做梦。四望无人后,他再次躺下,刚闭上眼,又听到先前的话。小安自言自语:“难道是神灵在帮助我吗?”

天亮后,小安上山去寻找仙人杖。所谓仙人杖,又称退秧竹,为幼竹枯死的根茎。小安一通海找,在山林中竟真的找到一棵,挖掘其根,奇怪的是那根越来越粗,挖地三尺后,见一块古砖,上有铭文。小安很好奇,将古砖掀起,是一个铜斗,里面都是金子,并有丹砂杂陈其中。小安不识字,不知道那古砖上铭文写的是什么,他没有动那些金子,而是将古砖取出,随后将那坑掩埋。至于仙人杖,小安大约忘记带走了吧!他将古砖取回,又带了些丹砂,返回村子。他将丹砂卖给收购的人,随后去请教杨之侃,此人是该村学问最大者。他向杨之侃展示了古砖,引来很多人围着看,不过小安没有告诉人们此砖的来历。杨之侃仔细看后,缓缓道:“我念出来你们莫要吃惊,这铭文写的是:砖下黄金五百两,至开元二十八年五月十八日,有下贼胡人年二十二姓史者得之;泽州城北二十五里白浮图之南,亦二十五里,有金五百两,亦此人得之。”翻译过来就是:砖下有黄金五百两,至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五月十八日,有一个二十二岁的姓史的流窜的胡人得到它;泽州之北、白塔以南,二十五里,同样有黄金五百两,也将被此人得到。

当杨之侃说完后,围观的人一片惊呼:“哇,黄金!黄金!那么多黄金!”此时正好裴家公子路过,问其故,得到回答后,将小安带回家进行盘问。小安不说,被捆起来用鞭子抽。最终小安还是没有透露实情。于是裴家公子进一步追问,小安依旧没松口。裴家公子没办法,只好将小安关起来。这时候正好赶上有个画工来找小安买丹砂。裴家公子感到奇怪,仔细问,画工说:“我昨天在别人那里花一百钱买了一斤丹砂,质量精好,甚是罕见,听说是您家小安卖给他的,所以今天我直接找小安,向他再买点。”裴家人更相信关于金子的传说了,再次追问小安,并以画工为人证。小安想了想,说:“当时,挖到古砖后,确实得到几块金子,还有一些丹砂,但现在都没了。”裴家人见终不能问出结果,于是又对小安一通乱打。好个小安,最终还是没说出埋金子的地方。当天夜里小安便破窗逃跑了。

后来,裴家有仆人从太原去河内郡办事,在泽州(今山西晋城)遇到小安。两人同在裴家打工,以前关系也不错,小安就邀他去喝酒。正喝着,有人招呼小安,小安于是跟那仆人拱手告别。仆人坐在酒馆里琢磨,这小安怎么会在泽州,难道来这里取金子?

牛肃曾祖大父,皆葬河内,出家童二户守之。开元二十八年,家僮以男小安,质于裴氏。齿牙为疾,昼卧厩中。若有告之者曰:“小安,汝何不起,但取仙人杖根煮汤含之,可以愈疾。何忍焉!”小安惊顾,不见人而又寝。未久,告之如初。安曰:“此岂神告我乎?”乃行求仙人杖,得大丛,掘其根。根转壮大,入地三尺,忽得大砖,有铭焉。揭砖已下,有铜钵剅,于其中尽黄金铤,丹砂杂其中。安不知书,既藏金,则以砖铭示村人杨之侃。留铭示人,而不告之。铭曰:砖下黄金五百两,至开元二十八年五月十八日,有下贼胡人年二十二姓史者得之;泽州城北二十五里白浮图之南,亦二十五里,有金五百两,亦此人得之。诸人既见铭,道路喧闻于裴氏子。问小安,且讳,执鞭之,终不言。于是拷讯,万端不对,拘而闭诸室。会有画工来访小安,市丹砂焉。裴氏子诱问之,画工具言其得金所以。又曰:“吾昨于人处,用钱一百,市砂一斤。砂既精好,故来更市。”裴氏益信得金。召小安,以画工示之。安曰:“掘得铭后,下得数金丹砂,今无遗矣。”金宝不得,则又加棰笞治之,卒不言,夜中亡去。会裴氏苍头,自太原赴河内,遇小安于泽州。小安邀至市,酒饮酣招去。意者小安便取泽之金乎!及苍头至裴言之,方悟。(《纪闻》)

在这个故事里,小安太顽强了,有点打死也不说的意思,无论裴家如何动用刑罚,他就是不松口。至于埋藏宝藏的地点,按古砖上说的:“砖下有黄金五百两,至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五月十八日,有一个二十二岁的姓史的流窜的胡人得到它;泽州之北、白塔以南,二十五里,同样有黄金五百两,也将被此人得到。”难道小安就是姓史的胡人?在泽州酒馆招呼小安的人又是谁?一连串的疑问留在小安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