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后是一个很大的石室,几乎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宽,嶙峋的山石只生长在石石边上,腾出了宽广的空间。石室浑然天成,不需要画蛇添足地雕琢,其中摆满了一排排的书架,整整齐齐。若非身处洞穴,四下漆黑无人,我会以为来到了图书馆。

这种怪石洞里摆了棺材都不奇怪,可摆了这么多书架,那就显得很不合格调了。现在已非古时,也非武侠时代,要看书大可以在家里看,犯不着跋山涉水地来到这里看书。我数了数书架,最少都有20个,真把书架都装满,没有一万本是办不到的。倘若真要把书藏到这种隐蔽的洞穴里,这些书肯定很珍贵,绝不会是那种随便在地摊就能买到的。

廖老二把老鬼绑好后,急急忙忙跑回来,看到我已把第二扇石门打开,吓得在远处就问我后面是不是有更多的老鬼。当知道石门后是书架,廖老二才放心地走过来,脸上还笑嘻嘻的。我也没料到石门后是藏书之地,虽然心里很失望,但书总比老鬼容易对付,起码不会被书杀死。

我小心翼翼地站在石门边,确定石室里没有埋伏,然后才和廖老二一起走进去。尽管我不是爱书之人,比不上孔乙己,但在此洞天里遇到这些书架,又岂能错过千古良机。廖老二也一肚子疑问,早就想欢呼雀越地跑到书架边了,碍于要扶着腿瘸的我,所以才耐着性子陪我慢慢走过去。

这些书架的书都还在,每一本都摆得很整齐,可黑木架子上已经满是灰尘了,这说明很长时间没人碰过这些书了。我随便抽出一本书,廖老二也在旁边随便扯出一本册子,俩人就各自大致地浏览。如我所料,这些书都是古书,而非现代印刷版本,都是用毛笔一个个字写出来的。

我们站在一排排书架的中间,翻开了尘封的册子,里面记载的竟都与茶有关。仅仅粗略地浏览了一排书架的一层,我就大感自己知识贫乏,都快吸收不过来了。这些经书包罗万象,不只有名家典籍,还有民间无名之辈的手记。比较有名的就有:唐朝陆羽《茶经》、宋朝蔡襄《茶录》、黄儒《品茶要录》、赵佶《大观茶论》、元朝王祯《农书·茶》、明朝李时珍《论茶品》、钱椿年《茶谱》、清朝震钧《茶说》……简直数之不尽,要全部看完都得花一辈子的时间。

我拿起赵佶的《大观茶论》,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占有己有。《大观茶论》是中国第一部由皇帝撰写的茶书,我一直想看一看,可都没时间。这本书在民间有全本,可石室里的书都是由毛笔抄写,并有很详细的注解,非民间所能得见的版本。我翻看到最后,发现此书还有大部分全新的内容,想必民间流传的版本已经缺失了,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全本”。

廖老二找到了明朝田艺蘅的《煮泉小品》,他比我还开心,那是一本品评天下泉水的茶书,绝对是茶人取水的权威之作。那本册子很厚,我拿过来扫了几眼,也比民间流传的版本多了一半以上的内容。还有一些无名之辈的茶书,比起名家之作,他们也毫不逊色。也许生不逢时,或又淡薄名利,因此这些无名之辈留下的典籍就成了遗珠之憾,不为世人所得见。

廖老二惊叹地望着众多典籍,向我问:“小路,这些书都是林家收藏的吗?”

“这些书肯定不是林家收藏的,是洞府原主人留下的!”我哼了一声,说道,“难怪他们一直把守茶场,禁止外人出入,原来岩壁里藏了这么一个洞天福地!”

“原主人,难道是……”

没等廖老二把话说完,我立马打断道:“你别又跟我提什么老仙翁,除了这些书,没有一个地方像仙洞,全是吓人的玩意儿!”

“老仙翁都离开那么多年了,妖物占据了洞府嘛!”廖老二不服输地解释。

我合上一本书,一边塞回去,一边说:“妖怪还会看书?骗小孩呢?”

廖老二争不过我,投降道:“那你说说看,这些书都是谁留下来的?”

我脑子空空荡荡,没有一点儿想法,这些书绝对囊括了所有的茶书典籍,恐怕茶王见了都会汗颜。历史上,除了偶尔露面的茶王,没有一个能够融会贯通百家茶说。喜爱武夷岩茶的名人有很多个,包括欧阳修、苏轼、陆游、朱熹、以及乾隆。乾隆最爱岩茶,也很关注岩茶的生产,现存的有关清政府严禁官吏低价购茶的茶令摩崖都有七处之多。甚至在原崇安县衙大门口,立有一块乾隆御笔亲书的石碑:尔薪尔奉,民脂民膏。小民易欺,上苍难瞒。

廖老二听我夸夸其谈,震惊道:“你是说这个岩洞是乾隆他老人家下旨建造的吗?”

“我没有这么说,只不过山洞里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我坦言道。

在我从云梯爬进来时,我就已经注意到山洞的规格了,再阔绰的茶商也无法做到这个程度。更何况,古时的门派典籍都秘不外传,想要全部收集,难如登天,就连茶王也办不到。可是,门派再大,也大不过朝廷,皇帝老子一道圣旨下来,你敢不交就满门抄斩。皇帝老子自古以来没为难过民间里的派系,多半是那些皇帝不感兴趣,但乾隆不同,他可是皇帝里最爱喝茶的一位。

乾隆“以茶治国”流传下很多故事,诸如他刚登基,便在中堂大臣张廷玉家中品查,并亲自动手泡茶分赐众臣,同时说“治国如沏茶,要取中庸之道,太宽太猛都不宜。需刚柔并用,阴阳相济,因时因地制宜。” 当时,康熙晚年施政过宽,包庇了一批巨贪,而雍正又施政过严,大开杀戒,搞得人人自危。于是,乾隆才以茶明理,把他治国的方针讲个透彻。

还有一个很著名的事件,那就是乾隆在立永琰为太子前,曾和以后成为嘉庆的永琰喝茶。喝茶前,乾隆介绍茶叶是新入贡的武夷山大红袍,并叫永琰趁热喝,否则岩韵稍纵即逝。永琰一喝就觉得不胜苦涩,也立刻知道喝的不是新茶,而是陈年大红袍。原来,乾隆故意说反,是在用武夷陈茶提醒永琰,陈茶比新茶更有韵,登基后千万不可忘乎所以。

除了乾隆有这个能力,我真想不到还有谁能建造此地的洞天福地,可他建造这里的原因我就想不到了。如果是为了收藏茶叶典籍,大可以把书都放在皇宫里,总比放在山里安全。这里水气那么重,书很容易被侵蚀,我们拿在手上的古书很多都一触即破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此处又与乾隆无关,但除了他又想不到别人了。

廖老二将信将疑:“这些书如果真是乾隆那时留下的,那林家就太过分了,占着这么好的东西不分享,还想让这些书烂在这里!”

“林家人才辈出,盘踞一方,很可能就是依仗了这些珍贵的典籍。”我叹道,人果然自私,无时无刻不想着自己。

“早听说道教有72个洞天福地,武夷山是第16个,这里真的是人杰地灵。”廖老二仍沉浸在喜悦中。

我长叹一声,点头同意,残经如果摆到这一处的洞天福地,也会黯然失色。我们俩人看书入迷,全然不记得林红岩的事情了,如饥似渴地阅览。我有一种丢西瓜拣芝麻的感觉,恨不得开辆卡车进来,把所有的书都打包带走。我不知何时觉得这些书都成自己的了,已经在精挑细选,要选几本最喜欢的经书做为私家珍藏。廖老二比我还贪心,一口气抱了十几本书,好几本都掉在地上了。

我见了就叫廖老二别乱来,赶紧把掉了的书捡起来,要知道这些书都是不复得见了,被毁坏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廖老二没好气地把怀里的书堆在架子上,然后弯腰去捡,我则站着接过他递上来的书,一本本地塞回原位。一连放了三本书,当我接过第四本书时,就被那书的标题吸引了

《兵器·茶》

我暗暗吃惊,莫非茶王随身携带的大茶八卦针,就是从此书流传出去的。书上没写作者名字,估计那个作者不想被人知道,又或者抄录者粗心地遗漏了。我着急地叫廖老二先别捡书了,先帮我照明,我要马上看看这本书。

此书介绍了十种兵器,它们与寻常兵器不同,形状各异,在普通人眼里只是一件没用的物品。最奇特的地方在于十种兵器均与茶叶有关,大茶八卦针是第十种,书中除了介绍大茶八卦针的使用方法,吹奏茶歌音律的几种要决,还有如何制造它的具体步骤。更甚,此书还给这十种兵器做了排名顺序,大茶八卦针竟然垫底,是十种茶类兵器最差的一种。

我目瞪口呆地翻阅,书里提到大茶八卦针由一位姓阳的茶人持掌,其他九种兵器也另有归属,但十种茶类兵器均是同一位茶人制造出来的。此人情况不详,只知道是一位女人,她身处四川蒙山地区,深隐不现。我心中大骇,这个女人莫非与小姨有关,是她祖母,或者曾曾曾祖母?

其他兵器严格来说都是茶器,其形状都不出众,就拿排名第一的醉神茶盏来说,它被描述成一只普通的青色茶盏。醉神茶盏被列为第一,是因其与天下茶叶,以及蜜蜂息息相关,可惜没说明白。不知是故弄玄虚,还是本书作者不了解,因此不便多言。而且,醉神茶盏是书里唯一一种没有记录制造、使用方法的兵器,只提及发明者是蒙山里的那位神秘女人,茶盏还在不在那里,书里也没说它的下落。

廖老二面带惊恐,问道:“依你看,此书何人所作,又在何时而成?”

我心里也没底,木清香都找不到小姨了,此处的洞天福地里又为何有这么多的线索。若非乾隆这般等级的人物所为,世界上又还会有会有这种能耐。我把《兵器·茶》收入怀里,此时已不再想看其他书了,只想从石室里找出洞天福地里隐藏的线索。廖老二扶着我走出那些书架,我们一步步走到书架的尽头,那里是个死角,没有任何出口。我们又转身往另个尽头走,老鬼从这里跑出来,这说明石洞里别有洞天,不光珍藏了古书那么简单。

当我们强压兴奋地走过去时,两支手电同时照着前方,如同电影镜头慢慢拉近。在离尽头约五米远时,我吃惊地看着尽头处的景象,幡然醒悟,终于摸清了石洞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