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结束了,大家一定还有三个疑问:

1.那个铁盒子里到底是什么?

2.为什么会传给登上火车的我呢?

3.铁盒里的东西是如何让陈泉保持青春的?

是不是作者无法圆上这个谜底而选择了缄默呢?

呵呵,让我们回到小说里去。在小说本身的构思里,这个铁盒里装的是传国玉玺。

是的,就是秦始皇的那枚传国玉玺,上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的传国玉玺。

作为正统政权的象征,这枚玉玺有着太多的神秘与权威。更神秘的还是它在历史上传奇地不断出现和消失,次数太多我就不具体叙述了。

正统的记载国玺的最后一次出现是公元1294年,在元朝大都的市场上,当时的丞相伯颜命人购得,玺入大元。

明朝初,明太祖遣徐达入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古朝廷,以期得到传国玉玺,最终还是空手而返,这是历史上最后的有关传国玉玺的记载。

然后传国玉玺就此消失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但一种私下的传说:东汉末年,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汉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玉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九九藏书网,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我们可以认为,正统的汉玺,在东汉末年就已经丢失了,一种象征意义上的丢失。

让我们将玉玺和小说联系起来,看能不能解开小说中的谜。

1.问:清努尔哈赤得到传国玉玺,是不是会起了和明朝一争天下的野心?

答:完全可以。纵横历史,凡是得到传国玉玺的部落,都起兵争天下了,女真也不会例外。

2.问:金璧辉得到传国玉玺,可不可以复兴已经灭亡的清朝?

答:不可以。因为皇权的时期已经一去不返了。问题在于文中金璧辉也不知道铁盒子里是传国玉玺,而那个皇姑坟的看墓人长期不下山,他的思维已经停留在了封建时代。他认为可以啊。金璧辉相信他的话,加上祖先的传说,所以她才会玩命地去得到铁盒。

但也绝对不能让金璧辉得到铁盒,如果真的传国玉玺落在金璧辉手里,对那些封建遗老和村夫愚子确实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金璧辉的后台就是日本人,虽然清朝不能复辟,日本人不能永霸中国,但我们中国人会因此再多吃几年苦是没什么可怀疑的。

3.问:传国玉玺有让陈泉永葆青春的魔力吗?为什么会传给火车上的“我”呢?

答:要说这个答案,就让我们看看《多了一个》这篇小说的由来吧。我首先要反问一个问题,就是火车上最后陈泉问的问题:这只是一个故事吗?

我告诉你,它就是一个故事,但是一个源于真实的故事。

故事的起源是这样的:

小说的作者,我,是江苏盐城人,2004年前一直住在新四军纪念馆旁边。

1998年前馆旁是一块大油菜花田,每到春天,很多养蜂人都在田边放蜂,就是那种一个大箱子,蜜蜂不停地钻出钻入的那种。养蜂人四海为家,在这里那里都待一阵就走。

我那时候年纪不大,上学夜书念多了,有慢性支气管炎,总是不停地咳嗽,家里到春天就给我买新鲜的蜂王浆冲了喝。

有一位养蜂老人,光头,脸上皱纹深得像菠萝皮一样,白胡子飘飘,也姓陈。我记得他右手的食指中指只剩了两根残桩,卖的蜂浆不掺东西,非常纯。我家在他那买了几年的蜂王浆,慢慢就熟悉了。

我那会儿周末总会到他临时搭的蜂屋玩,每到傍晚蜜蜂回巢了,他就会抽烟给我讲故事,说自己是徐州人,能识字,参过军,打过鬼子,但不是解放军。

老人讲的故事很杂,鬼啊神的都有,但更多的是军营里的故事,讲尽了一个战壕里的恩怨情仇,有时讲着讲着能哭起来。

他的蜂屋里床头有一个永远没看他打开过的铁盒,铁皮磨得的发亮,盒口用把大铜锁锁着,我到现在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我那时候每年春天都盼着他来,不光是为了买能给我治病的蜂浆,也因为他给我留下了太多的谜,我渴望有一天能看到谜底。

但那一天始终没有到来,1998年,新四军纪念馆旁扩建,菜田被水泥浇了,老人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现在已经2009年了,老人应该已经不在人世了吧。

于是我利用老人当年给我的素材,加上艺术加工,写了这篇小说,谨以向老人家和他那一代的军人致敬:“陈老爹,一路走好,九泉下战友相逢,亦当杯水泯恩仇。”

回到问题3上来,我怎么说呢,我要说的是个文学性的问题。

文学论坛上有个普遍的声音,中国没有悬疑小说。

要看悬疑小说,就要看欧美的。比如斯蒂芬·金,比如希区柯克。

要看悬疑小说,就要看日本的。比如江户川乱步,比如东野圭吾。

小孩子要看柯南,从小培养。

2008下半年,我对悬疑小说发生了兴趣,连忙就去看了上面推荐的作品。

斯蒂芬·金的我没看懂,不然就是没感觉,反正我一目百行地瞄了一遍,波澜不惊。

希区柯克的我承认很好看,我翻遍了所有他的短篇中篇,然后我惊讶地发现他没长篇。

日本的我看了有点头晕,说实话我不是说它不好看,但它确实吸引不了我,因为我觉得它专业知识强了点,而我高中对物理就失去了兴趣。

我的意思就是它比较枯燥,太理想了,有时候还太没人性了,总是那一套。

然后我看了《魔鬼与天使》、《达·芬奇密码》。综合了我看过的最成功的国外悬疑小说后,我发现了它们的一个共通性:

就是各国成功的悬疑小说有各国的文化传承在做底子,不然就是日常生活的贴近性在作沟通。

我很高兴,我想那我们中国的悬疑小说该多好看啊。我们的五千年文化可是最悠久,最牛逼的文化传承,外国人和我们的生活复杂性比起来算毛啊。

于是我高高兴兴地去翻起了中国的悬疑小说,然后我哭了。

中国的悬疑小说好看不好看我先回避,先说我看到封面上都是:中国的达·芬奇密码,中国的斯蒂芬·金,中国的那个阿什么夫人,原来中国的悬疑小说都是香蕉啊?外面披的是黄皮,里面都是白的?

我们中国的悬疑作家们居然以这种赞扬而沾沾自喜,依然一遍遍地在外国小说和电影中寻找灵感,在努力寻找下一个外国帽子。

要是谁敢表扬我的作品类似外国的某某,我用大耳光子抽他。

现在回到中国的悬疑小说好看不好看的问题上来。我在《多了一个》里面用我的方法向两个人致敬了:

一个周德东,一个天下霸唱。

因为他们的作品没向外国作品妥协,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悬疑小说。当然我不是建议模仿中国自己的好作品,弄得满地盗墓,人应该有点自己的个性,写点自己的东西,但没个性你也不能有奴性啊。

而中国绝大部分悬疑小说充满了奴性,一味地膜拜抄袭外国作品,你总可以在奴性的作品中找到外国名家的幽灵。

是时候开启铁盒了,铁盒里有我们中国文化的正统传承。中国不是没有自己的好作品,而是作家们丢弃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我们中国人的自傲。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不是让我们复制人家的文化来覆盖自己的文化硬盘。

就像西餐,也很好吃,但尝尝就行了,它始终不能取代我们的米饭馒头。不要以为中国读者的愿望就是顿顿吃西餐,也许不得不吃西餐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作者煮的都是夹生饭,还拌了咖喱,你让中国读者怎么吃?

于是只好去吃西餐,结果米饭都没学会煮的作者们又一窝蜂地去学做西餐,以为这回可逮住中国读者的胃口了。

结果呢?结果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西餐只有外国人做的才是正宗的,你还是回来学会煮饭吧。

大家明白为什么我在小说里不开启铁盒而在篇外开启的原因了吧。我希望的是从铁盒里抽出一面旗帜挥舞,让我们中国读者可以看到:

中国可以有中国特色的悬疑小说,中国可以有以中国五千年文化为底蕴的悬疑小说,中国可以有中国人思维的悬疑小说。

希望中国的悬疑小说,能铁骨铮铮地站起来,正视邻邦的悬疑文化,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跪在地上仰视。让我们从铁盒里的中国正统文化里去吸收一些养分吧。

棉袄虽然没有巴黎时装的华丽,虽然有奴骨的人会笑我们穿着土气,但我们会站直了说: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穿了,很合身,很暖和。

这就是铁盒里我真正想装进去的东西。

至于为什么铁盒会传给我,因为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有接受铁盒里文化传承的权利和义务。